本书一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它与大学规范的文化史课程不同,只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华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本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来解读中华文化,即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再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使这本书精彩纷呈而明白晓畅。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这本书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而是以点带面。对于文明早期特别强烈的文化亮点,在余先生看来,它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重点论述;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快步走过。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华文化史,也是一部充满强烈色彩感的中华文化史。余先生以其饱学和情感,向国人传递文化记忆,以人类古文明中保留最完整也最璀璨
旗袍,作为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是我国的民族服装,是几代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是集我国服饰工艺、美学之艺术大成,蕴含着我国悠久的特色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亦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旗袍不仅拥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感,更是传统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例证与产物。本书以翔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旗袍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了解面料、纹样与色彩的选择,领略旗袍完整的制作工艺与文化符号。
《火鸟之地》是一本关于一片非凡的土地的非凡的书。它描述了987—1917的俄罗斯文化,而这个文化带来了一些极其鼓舞人心的艺术、文学、舞蹈和音乐。在这部插图丰富、研究无可挑剔、文字优美的书中,作者苏珊娜·马西追溯了俄罗斯艺术和建筑的发展,从诸多大教堂和基辅的宫殿的建造,到莫斯科的崛起和克里姆林宫的兴建。她精巧地重塑了伊凡雷帝(在他的统治时期,各种艺术繁荣发展)、彼得大帝(他建立了一整座向他自己致敬的城市,即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大帝(她将自己对法国文化的热爱灌注到俄罗斯贵族阶层中)的传奇故事。《火鸟之地》生动重讲了19世纪俄罗斯——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柴可夫斯基的时代——给人深刻印象的艺术成就,并以前卫派运动在20世纪的爆发为终结,而在前卫派运动中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丝奇雅?沙森(Saskia Sassen)是创建全球城市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她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视角切入,探讨城市中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集中度与强度,通过分析来诠释城市。其代表作《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被奉为全球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该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书是沙森代表作的修订版本。沙森教授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尽管该书研究的是三个特别的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但这些有力的城市可以明确一些概念问题。与本书中的其他两个城市一样,上海曾经有作为世界城市的悠久历史,它现在重新站起,并已经与多种全球循环回路接轨,上海的未来给人
一个普通村庄最近六十多年的历史:惩罚社会学一个个案研究。 本书讲述了滇池东岸一个村庄的故事,是一部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学术专著。本书的一个主题是讲述“故事”——发生在小村的越轨和惩罚活动;并阐释这些活动在时间流中的动态及其与特定条件和特定行动者的联系。另一个主题则是解释惩罚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文化意义。
在巨人的背后,绵亘着一道什么样的历史与精神的地平线?“毛泽东现象”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意识起源? 古今中外纷繁驳杂的思想资源,开阔着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理路。早期大力倡导精神上的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五四运动后则从个体自觉延伸到了群体联合和民主自治,激情主张“民众大联合”和建立“湖南共和国”,他的思想探索显得蹒跚而又坚毅。总体上说,青年毛泽东思想的最重要的追求,就是世界和人生的“大本大源”,就是支配历史前进和人生进步的根本规律。而晚年,他宏大的思想愈走愈狭,金字塔尖上威严屹立的只剩下一个无限但却孤独的自我,并以此虚构或取代了整个民族和国家,走上了一条非理性的迷途,深深地陷入了政治哲学思考的悲剧循环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悲剧中,他导演了气壮山河的历史喜剧;在社会主义的历
这是一次全新的人文之旅 这是一抹深刻的文化记忆 这是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 本书以田野考察的写作方式,对胶南年画的传承区域、历史溯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年画传人以及濒危状况作了详纲的记述,并配有百余幅精美年画,融知识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具有珍藏和存世的价值。
这本《二十世纪的教训》是卡尔?波普尔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发表的两个演讲和接受意大利记者贾恩卡洛?博塞蒂(GiancarloBosetti)访谈的记录。和他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本书更多地表达了卡尔?波普尔对过去的这个世纪的看法,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和希望的关怀。他谈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谈了波斯尼亚战争,谈了媒体的危险,谈了知识分子的责任…… 他在本书中提醒我们:为了保护我们深爱的民主体制,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创造明日世界的乃是我们今天的行动。
对联,也称“楹联”、“楹贴”、“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蜀祷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厅堂门前的柱子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对联的形式,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它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相互影响、借鉴,历经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的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对联有诗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但是,对联又不同于诗。它不用押韵,不讲究句子的整饬,句子长短可以任意变化,只要上下联对仗就可。对联虽与骈体文十分相
本书对于古籍文献所载伏羲、神农的史迹,结合近三十年中国考古出土文物,证实古史所记伏羲的事迹皆属实有,揭示伏羲先天太极图蕴藏的科学奥秘,认为华胥之国是中华民族称号的最早来源,并列出中国上古史蓝图及其相应遗址和出土文物对照表,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的具体起止年限,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所作的不同贡献。
知道点中国名人: 我国勤政而富有创造性的皇帝是谁?为什么说管仲是春秋相?李广“龙城飞将”的美誉因何而来?谁几出奇兵凿空西域?谁曾率军攻打到莱茵河畔?哪些能工巧匠使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分享,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知道点中国文化: 佛教是何时传入我国的?《四书五经》是如何成为儒家经典的?茶道是如何产生的?古代的帝王是如何建造自己的陵寝的?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是如何绘制星象图的?……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分享,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作者,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 重建我的北京 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 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带回的 大串联 的旅途 他重建了这座 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 的城池,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国学知识实用百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读者完整地了解国学,一窥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有志深究者,亦可以由些打开国学研究之探寻之门。 国学是我们对固有传统学术文化的称呼。它包含了中国的典章制度、哲学理论、科学艺术、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源流、学术观点等方方面面的文化,需要我们一一探究。
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文化神州丧一身”——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新释、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中西体用资循诱”——陈寅恪的文化态度、“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陈寅恪与《红楼梦》、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熊十力和马一浮、冯友兰和“贞元六书”、晚清新学信叙论、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百年红学说索隐、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录、哈佛的中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访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本书以北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传》十八卷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并将历代多位学者对《山海经》的注释研究作了梳理整理,汇集为一册。从形式上说,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以集释形式出现的《山海经》整理版本,它为后人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山海经》提供了极大的阅读和对比上的方便。从版本上说,本书以宋本为底本,对宋以后流传的多种版本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校勘研究,纠正了诸多谬误,使本书成为《山海经》的很好校本,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从内容上说,本书第一次将历代《山海经》注释者的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整理出来,并附以历代各种《前言》《后序》,让读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山海经》成书及流传的学术背景,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