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追究过本原、数、存在、理式、普遍/个体、形式/质料、知识/德性,到近现代,又关注主体/客体、感知/理智、逻辑/经验、心灵/物质、分析/综合、意义/对象、语言/实在、意向性、时间性、身体性等等,这些都与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生存体验有关,但却恰恰漏掉了与人*直接相关的那部分,也就是以 家 这个字为代表的那些*为亲密经验的哲理。 人首先是从父母的结合而得生命,在子宫中已有混蒙经验,从出生开始感受到外部世界,在父母和祖父母怀抱中学会直立行走和语言,在家人关爱和兄弟姐妹关系中生发出更成熟的情感、尺度感、关系感、道德感,学会各种技能。到他/她能离开父母时,性相已经成熟,意识已经敏锐,世界已经越来越丰富,哲学思考也触手可及了。他/她投入人间和世界,还是要建立家庭,自己育儿同时还报父母,*后在儿孙照
家风和家教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家风是耳濡目染式的家教,是家族成员在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处事精神;家教则是对家风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成员涵养的日常教化。家风家教作为规范家庭道德、维护家庭秩序的伦理道德文化,其中涉及到忠君、修身、立志、报国、清廉、节俭、孝梯等各个方面,并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成长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燕饮是宾主交接时z常见的活动,故本书可以视为《宾主》(《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三册)一书的续篇。 人类首出庶物,面对饮食时,不仅不会像动物那样张牙舞爪地相向,反而会满面春风地相邀共享。这是人性之花,是先王教化之果。传统燕饮礼仪正是根于人性,而又涵养人性的。 商人酗酒,引发周人的警醒,因此自周文王开始就厉行酒戒。及至周人抚有天下,面对商人酗酒的不良风俗,必然要予以移易。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的社会背景。然而历代礼学家却无视这一点。可以说,中华礼仪自其奠立之日起,就与饮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周公制礼,于礼仪中,寄寓戒酒的功能,为配合戒酒令,对 酒 (相当于酒精性饮料)、 饮 (相当于非酒精性饮料)进行区分,规定 醴 这种饮品属于 饮 的范畴,不属于 酒 。礼仪规定,日常人际往来,只可用醴,不可用
《中国红:中华传统美德》分为中华传统美德概述、个人美德、家庭美德、社会美德、与自然界相处的美德五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传统美德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的根基等。
修身 ,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礼记 大学》就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此以后, 修身 之道成为历代思想家关注的重要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提出了很多闪光的思想。本书按照 立身修己 励志勉学 勤俭谦和 忧乐生死 去私从善 情趣审美 六个类别,选取儒家、道家等相关论述,以及史书中对有关人物感人事迹的记述、文人别集中的有关文章、尺牍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之所在,也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资源。本书秉持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的原则,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当中精选有关传统美德的重要论述和历史典故,归纳为十个德目(公忠爱国、廉洁奉公、仁义礼让、明理诚信、自强不息、勤劳俭朴、孝亲尊师、勤学笃行、内省改过、知足常乐),每个德目下设置 本篇导读 经典名篇 和 历史典故 三 个板块,并对语言难点予以适当注释。本书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经典文献的一 次精选集成,供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其他有兴趣的读者朋友阅读参考。
本书是一部以阐释中华传统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理论读物。本书立足于历史传统,充分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阐释了每个德目的来源、涵义和本质,以及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同时又关注当前社会道德现象,落脚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古为今用。本书语言生动,行文活泼,深入浅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 的词汇之一。文化存在、作用于当下,却渊源于古代、历史。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本书不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形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振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本次对全书进行了修订,校订了引文,增加了 研究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伦理道德文化,则为其中为璀璨夺目之瑰宝。她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以和为终极指归,涵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可谓异彩纷呈,睿哲精微,宏远而广大,历久而弥新。黄朴民、白效咏、白杨编著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撷取其精华,发微其宏旨,删繁就简,提要钩玄,以飨广大读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在手,您将会领略到孔子、孟子理想人格的魅力,晏子、子产治国安民的风范,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文天祥充塞天地间的民族大义,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高风亮节……
苗运周、葛海燕主编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翔实解读,对经典的道德论述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历史上和当代的感人道德故事进行了挖掘整理,围绕修身、齐家、治国三方面精选了传统美德40条,对每条美德进行了概述,并选编了一些经典名句和故事进行说明,以期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发掘和阐发,发挥其当代价值,丰富我们修身处事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佛教的慈悲。仁爱思想在近代以来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与融合、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入的情况下,不断地获得新的诠释和发展。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恩的心态。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绵延了千年之久的淳美风俗文化。尊师风俗文化反映了人类生活中所认同的教育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规训力量,对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本书主要从“中国传统尊师风俗文化是如何流变的”“这种流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何种特点”“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尊师风俗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就当前教师群体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尊师重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离不开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避免出现教师群体的分化;避免把教师当成是个人发展、谋利的“工具”。
吴毅等著的这本《中华人文精神论纲》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运用比较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历史文化资料,对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内涵予以挖掘梳理,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仁政德治的民本精神,威武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刚毅行健的人格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精神,谦信礼让的道德精神,孝悌友爱的伦理精神,贵和中庸的处世精神,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笃学致用的求实精神诸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勾勒出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轮廓,也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中华人文弘扬广大的重要性及途径,富有新意,《中华人文精神论纲》对当代新人文主义的重建具有启迪昭示作用。
本书 立足民族道德根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普及,关注和服务社会百姓日用所需,内容跨越文化、科技、教育、修身、养生、应用领域。 主要内容为徳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介绍、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探讨、以德修身的相关论述以及脊柱健康知识等。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兼备理论研究和实用指导的特色 。
作者曾任武汉市某医院院长,长期致力于《道德经》研究,提出中华德慧智教育理念,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出版国学研究著作多部。2012年,中央电视台教育三台特别录制《熊老师谈养生》《熊老师谈教育》《熊老师谈文化》系列专题片,播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书是作者及其学生研究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道德经》的诵读方法,黄老文化与管理学,对道医的思考,对《道德经》中一些具体文字的分析,把道家文化与传统习俗相结合等,对拓宽视野,理解传统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德育构建》编著者陈守聪、王珍喜。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以华夏民族(后主要演化为汉族)为主流的多种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多元一体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从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改造者和发展者主要是中国人或中华民族;从构成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等多方面;从空间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发生、形成、发展于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的内部广大辽阔而四周相对封闭的东亚大陆;从时间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经历了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从流派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读本!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中国梦,从这里起飞! 本书整理自蔡礼旭老师“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系列讲座。通过研读古文名篇,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读者可在学习古文的同时,深入领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读本。 全系列共四部,依据不同的主题,选择相应的古文,每部独立出版。依序分别为《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本
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弘扬的提法,2005年7月22日,得到中共中央常委*同志、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志的重视。基于这种情况,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决定编辑、组织出版这 套丛书,对“仁、义、礼、智、信”逐字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将其作为建构公民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参照,以期对公民道德教育作出一定贡献。
本书讲述了历代以孝选官的制度。先秦时期“孝治天下”的观念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以孝选官”也尚处于萌芽状态。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但此后的几百余年间,孝道观念时而淡薄时而强化,“以孝选官”的分量也随之变化,这也暴露出了这一制度的弊端。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支撑点,也是传统中国人得以屹立于世的重要价值观。中国古人重视养老,国家也把养老制度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古代政府对养老的关注与投入,有一种近乎于天然的职责与自觉。而这种职责与自觉,无疑是与中国的孝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书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古代孝与养老的关系——养老战略与老人福利、养老与救济机构、家庭养老与养生、退休官员的养老、养老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