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新时期中国文化研究奠基者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首次全部系统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它以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民族精神、社会传习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前途。它在中国万年文化传统中寻找规律,贯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智慧与当今人类社会的文化需求;在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神本精神的对比中,指明中外文明的互鉴。它对当今的读者传承中国传统,创新中国文化,是一本振聋发聩的启蒙书,也是当今中国人继承传统的学术普及入门书。
西方哲学追究过本原、数、存在、理式、普遍/个体、形式/质料、知识/德性,到近现代,又关注主体/客体、感知/理智、逻辑/经验、心灵/物质、分析/综合、意义/对象、语言/实在、意向性、时间性、身体性等等,这些都与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生存体验有关,但却恰恰漏掉了与人*直接相关的那部分,也就是以 家 这个字为代表的那些*为亲密经验的哲理。 人首先是从父母的结合而得生命,在子宫中已有混蒙经验,从出生开始感受到外部世界,在父母和祖父母怀抱中学会直立行走和语言,在家人关爱和兄弟姐妹关系中生发出更成熟的情感、尺度感、关系感、道德感,学会各种技能。到他/她能离开父母时,性相已经成熟,意识已经敏锐,世界已经越来越丰富,哲学思考也触手可及了。他/她投入人间和世界,还是要建立家庭,自己育儿同时还报父母,*后在儿孙照
家风和家教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家风是耳濡目染式的家教,是家族成员在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处事精神;家教则是对家风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成员涵养的日常教化。家风家教作为规范家庭道德、维护家庭秩序的伦理道德文化,其中涉及到忠君、修身、立志、报国、清廉、节俭、孝梯等各个方面,并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成长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燕饮是宾主交接时z常见的活动,故本书可以视为《宾主》(《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三册)一书的续篇。 人类首出庶物,面对饮食时,不仅不会像动物那样张牙舞爪地相向,反而会满面春风地相邀共享。这是人性之花,是先王教化之果。传统燕饮礼仪正是根于人性,而又涵养人性的。 商人酗酒,引发周人的警醒,因此自周文王开始就厉行酒戒。及至周人抚有天下,面对商人酗酒的不良风俗,必然要予以移易。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的社会背景。然而历代礼学家却无视这一点。可以说,中华礼仪自其奠立之日起,就与饮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周公制礼,于礼仪中,寄寓戒酒的功能,为配合戒酒令,对 酒 (相当于酒精性饮料)、 饮 (相当于非酒精性饮料)进行区分,规定 醴 这种饮品属于 饮 的范畴,不属于 酒 。礼仪规定,日常人际往来,只可用醴,不可用
《中国红:中华传统美德》分为中华传统美德概述、个人美德、家庭美德、社会美德、与自然界相处的美德五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传统美德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的根基等。
修身 ,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礼记 大学》就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此以后, 修身 之道成为历代思想家关注的重要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提出了很多闪光的思想。本书按照 立身修己 励志勉学 勤俭谦和 忧乐生死 去私从善 情趣审美 六个类别,选取儒家、道家等相关论述,以及史书中对有关人物感人事迹的记述、文人别集中的有关文章、尺牍等。
詹福瑞,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批评专家,1999年起任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2005年起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共产党第17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与评审委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中古文学理论范畴》和《南朝诗歌思潮》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若干篇。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之所在,也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资源。本书秉持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的原则,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当中精选有关传统美德的重要论述和历史典故,归纳为十个德目(公忠爱国、廉洁奉公、仁义礼让、明理诚信、自强不息、勤劳俭朴、孝亲尊师、勤学笃行、内省改过、知足常乐),每个德目下设置 本篇导读 经典名篇 和 历史典故 三 个板块,并对语言难点予以适当注释。本书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经典文献的一 次精选集成,供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其他有兴趣的读者朋友阅读参考。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 的词汇之一。文化存在、作用于当下,却渊源于古代、历史。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本书不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形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振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本次对全书进行了修订,校订了引文,增加了 研究成果。
本书是一部以阐释中华传统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理论读物。本书立足于历史传统,充分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阐释了每个德目的来源、涵义和本质,以及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同时又关注当前社会道德现象,落脚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古为今用。本书语言生动,行文活泼,深入浅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苗运周、葛海燕主编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翔实解读,对经典的道德论述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历史上和当代的感人道德故事进行了挖掘整理,围绕修身、齐家、治国三方面精选了传统美德40条,对每条美德进行了概述,并选编了一些经典名句和故事进行说明,以期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发掘和阐发,发挥其当代价值,丰富我们修身处事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伦理道德文化,则为其中为璀璨夺目之瑰宝。她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以和为终极指归,涵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可谓异彩纷呈,睿哲精微,宏远而广大,历久而弥新。黄朴民、白效咏、白杨编著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撷取其精华,发微其宏旨,删繁就简,提要钩玄,以飨广大读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在手,您将会领略到孔子、孟子理想人格的魅力,晏子、子产治国安民的风范,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文天祥充塞天地间的民族大义,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高风亮节……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佛教的慈悲。仁爱思想在近代以来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与融合、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入的情况下,不断地获得新的诠释和发展。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恩的心态。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绵延了千年之久的淳美风俗文化。尊师风俗文化反映了人类生活中所认同的教育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规训力量,对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本书主要从“中国传统尊师风俗文化是如何流变的”“这种流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何种特点”“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尊师风俗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就当前教师群体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尊师重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离不开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避免出现教师群体的分化;避免把教师当成是个人发展、谋利的“工具”。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伦理道德为源头的,以其精华为中流的,以其丰富内涵为特色的道德规范。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中闪光的部分。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由于类别繁多,干支旁系,没有统的固定的论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中规中距,且成体系。 巨浪主板的《中华传统美德与当今传扬(大学生通识教育)》借鉴历代经典分类和表述,将中华传统美德归纳为十个方面一、仁爱慈孝,二、尚义忠勇,三、恭谦礼让;四、知耻明智;五、诚实守信,六、中和慎独,七、勤劳节俭,八、廉洁奉公,九、自强不息,十、厚德载物。 倡导继承传统美德,学习传统美德知识,履行传统美德行为,我们称为美德传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
《女诫》研习报告: 古人云: 闺闱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又云: 治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正夫妇,首重女德。 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社会的和谐,女德至关重要。 《女诫》一书,为东汉班昭所著,原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一直是历代女子德行教育的良箴,后被列入 女四书 之首。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贤淑女性,其父班彪、兄长班固都是大史学家。班昭继承父兄之志,续写并完成了《汉书》这一比肩《史记》的史书。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她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 曹大家 。 本书是陈静瑜老师对《女诫》的学习心得。陈静瑜老师,开风
本书选了徐先生的六十一篇文章,其中,半数以上是怀人、忆旧和悼念之文;所忆所念的对象多数是徐先生的师友,个别未曾亲与过从的,徐先生也都从个人角度刻画印象和抒写感受,所以这些文章,读来篇篇都使人感到亲切有味,仿佛能触摸到具体。或者可以说,这里有一册一个个知识分子的肖像合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就从这册合集里透露出来了。 六十一篇文章编为七组,每组的标题是编者加的。组“历史的观察”,其中有两篇是为宋儒朱善画像。第二组“新潮涌起中的旧学”,前三篇分别忆念徐先生早岁在武汉求学时的三位老师,刘凤章、王季多和黄季刚。当时正值五四前后,新学思潮涌来之际,三位旧学先生力学敦行的风貌,在徐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另有一篇《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徐先生回忆了在武汉时受到五四运动影响的情况,写出了五四
《尊孝中国》讲述了中国的“孝”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孝文化之渊源、孝文化之内容、孝文化之延伸、孝文化之语录、孝文化之典籍、孝文化之文论等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