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以中国十四个传统节日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元日、人日、元宵、花朝、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挑选出*代表性的近七十首以节日入题的诗词来写。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写的既是知悟,也是人生。
本书依托河南广播电视台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 ,再现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文本内容以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有趣民间故事,考究的历史典籍,精美的传世古画等多个方面展开,梳理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探索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热爱。通过通俗易懂的文本,丰富的古画以及节目图片,再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精彩形式。从源流演变到传统习俗,从故事传说到诗词文化,从传统文化到日常生活,深度展现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再现中国人延续千年的精神文明。
本书将家风建设与中国七大家文化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结合起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名门望族家风故事为榜样,以自身践行家风经历为示范,倡导读者践行并记录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共性家风以及本家族优秀家风,让优良家风真正蔚然成风,惠及家族、社会。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 天、地、人 的和谐合一 思想,体现着中国人的间时智慧, 不仅为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来自大自然的指引,也J王展出瑰丽的二十四节气丈化。 二十四节气文化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 民俗、节庆、养生、文学、艺术、哲学等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中鲜活、有生命力的重妥组成部分。不同节气的不同食饮、茶食、 焚香、插花 营造出的是精纹的东方美学生活方式。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 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 。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书中书 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为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建华的古代社会史研究力作。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整理了有关岁时节日的文献资料,力图更准确、细致、系统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汉族岁时节日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一些新说。 书名中的 古代 包括清朝后期,实际上本书叙述的是中国传统时代的岁时节日。 作者力求将本书写成具有普及性能够雅俗共赏的著作, 因此尽量避免大段引用资料,凡引用历史资料一般只在文中说明作者、书名,不做详细注释。 本书配有较多的图像资料,既便于读者理解正文,同时也使本书更加生动有趣,希望给读者带来愉悦、轻松的感觉。
《凡俗心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考》以日本人野崎诚近关于中国风俗研究的著作《吉祥图案解题》为底本整理、编译而成。其间收录了超过400 幅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题材囊括经济、文化、历史、风俗等,涉猎广泛。通常运用人物飞禽、花鸟仙兽或日常可见的器物,以吉祥语、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用借喻、比拟、谐音、象征等表现手法,将创造出的图案和吉祥语完美结合。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图案寓意和具体用途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书中的吉祥图案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意义,是人们对生活寄予憧憬希望的真实写照。 本书从历史与文化出发,解读图案;从生活与日常出发,去疑释义。是一部集学习、研究、欣赏、收藏、应用为一体的生活文化书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发展农业文明的窗口。 江南和二十四节气,这两个主题碰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有机地把这两个主题糅合在一起? 作者从一个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再由小及大,透过绚丽多彩的节气画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发出的自然与文化之魅力。详细讲述了地处江南之地的桐乡在每一个节气时的风貌,通过大量唯美、写实的照片和朴实、准确的文字,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江南的生活日常,读之如徜徉在江南水乡之中。
《中秋》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中秋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脉络、地域为框架、节俗为肌理,深度剖析中秋的三种起源与内涵、自远古至今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当今国内外有关中秋的现状,以不同时间、地区的风俗活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穿插其中,辅以精心挑选的55幅彩插古图,为你打捞时光里独属于中秋的自在和诗性、浪漫与狂放,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那些我们年年热热闹闹过,却懵懵懂懂知的传统佳节,其实有着很多我们不知道、不了解、不熟悉的习俗、传说和风采。 于是,我们推出了这样一套书 中国节 系列,用有趣的故事、生活化的水墨画来讲述每个节日的前世今生、各地民俗,以及节日背后的美食和传承。
多彩中国节 是一套向海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双语图书。丛书精选了中国10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对其节日起源、空间流布、节日习俗、海外传播、现代主要活动形式等分别进行概要介绍和深度挖掘。图文并茂,汉英对照,不仅选取了汉族的传统节日,而且选取了在海内外有很高知名度的少数民族节日,为外国读者通俗、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绚丽多彩的节庆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很初是我国人们用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时期。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很初是祛病防疫的节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投汨罗江自尽殉国,这也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后来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有吃粽子,
新年祈福,上巳祭黄帝,清明祭祖,七夕乞巧,中秋团圆,重阳敬老,那么,端午呢?是防疫。以驱邪禳灾为主题的端午节,作为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日,完美地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天人和谐观念,既具有民族性,更具有世界性。端午节到底是该祝端午快乐?还是祝端午安康?其实,快乐很重要,安康更重要。本书不仅介绍端午节的风俗、美食、传说、历史、传承,更通过精美插画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端午节的魅力。让读者不仅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还能了解一些跟端午节有关的诗词经典、传统习俗。
《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 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 上元节 ,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也是春节之后的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站在喜庆热闹的春节之尾,是继除夕和初一后的又一高潮, 年三十的烟火,正月十五的灯 ,元宵节是中国年热热闹闹的 压轴戏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那达慕古老而又神圣,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本书详细叙述了那达慕的起源与传承,介绍了以搏克(蒙古摔跤)、射箭、赛马三项为主,以蒙古象棋、骑术表演、赛骆驼等新增项目为辅的多彩缤纷的那达慕节庆内容,以及相关的风俗礼仪、饮食、服饰、民居等文化元素,并概述了在庆典、家庭、都市生活等不同场合、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那达慕。本书以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的形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那达慕这一蒙古族的盛会全景式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具有良好、积极的社会效益。
刘宗迪先生以视野独特、新见迭出的《失落的天书》《众神的山川》等《山海经》研究著作闻名遐迩。《七夕》一书则以多重视角聚焦七月七这一传统中国节日,展现了哀艳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背后,远古先人观象授时、男耕女织的传统;通过纷然杂陈的历代七夕节俗,揭示出七夕作为女儿节的本质属性; 对宋代七夕风俗及东南沿海拜魁星风俗的异域渊源进行探索,钩沉出一段胡风西来的历史,折射了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层叠与变迁。在漫长的七夕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浪漫优雅和开放包容。
泼水节为中国的节日画卷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泼水节流传过程中,人们逐渐将其与本民族的各种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围绕对水的寄予,人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祭祀、歌舞、音乐、体育、娱乐、休闲和商贸活动,语言、服饰、饮食、婚恋等文化内核均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示。在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泼水节在各地区、各民族中的传播和交流,已经成为各民族和游客共享的狂欢盛典和文化符号。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通俗平实的文字,结合历史记载、传说逸闻、活态习俗及节庆图像,将泼水节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现给读者。
《春节》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春节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本书中,作者以一年的轮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作为中国节俗中重要节点的春节所蕴含的时间观念;讲述了春节在其三千多年历史中的演变历程;进而以微观的视角,完整再现了一个传统国人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的过年历程;并在后综合展示了春节在海外的节日现状。全书精选50幅高清古画,在时间的终极仪式中体会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等众多民族传统而盛大的火把节。火崇拜是这些民族的共有特征,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拜火、敬火习俗,其中很为典型的,当数盛大的仪式活动 火把节。火把节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围绕火崇拜,各民族展开了一系列的祭祀、歌舞、音乐、体育、娱乐、休闲和商贸活动,语言、服饰、饮食、婚恋等文化得到充分展示,表达了各民族对红红火火的生活向往,对来年生产劳作的美好祝愿。在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火把节在各地区、各民族中的传播和交流,已经成为各民族和游客共享的狂欢盛典和文化符号。 火把节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本书在介绍火把节习俗的同时,力图揭示火文化的底蕴,成为一本传承和弘扬民族节庆文化的精彩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