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之书》是一本解读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知识读本和经典佳作,是知名学者余世存书写的属于中国人的 生活简史 。 本书解读了春节、元宵、上巳、社日、寒食、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年关、过年15个传统节日,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文学作品、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情感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节日来源于时间,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的庆典、仪式、信仰、禁忌。更重要的,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跟这个世界深刻的联系。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幸好有节日,让我们找到根系。用心温习每一个节日,从行动到仪式,从仪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 天、地、人 的和谐合一 思想,体现着中国人的间时智慧, 不仅为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来自大自然的指引,也J王展出瑰丽的二十四节气丈化。 二十四节气文化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 民俗、节庆、养生、文学、艺术、哲学等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中鲜活、有生命力的重妥组成部分。不同节气的不同食饮、茶食、 焚香、插花 营造出的是精纹的东方美学生活方式。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 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 。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书中书 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凡俗心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考》以日本人野崎诚近关于中国风俗研究的著作《吉祥图案解题》为底本整理、编译而成。其间收录了超过400 幅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题材囊括经济、文化、历史、风俗等,涉猎广泛。通常运用人物飞禽、花鸟仙兽或日常可见的器物,以吉祥语、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用借喻、比拟、谐音、象征等表现手法,将创造出的图案和吉祥语完美结合。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图案寓意和具体用途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书中的吉祥图案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意义,是人们对生活寄予憧憬希望的真实写照。 本书从历史与文化出发,解读图案;从生活与日常出发,去疑释义。是一部集学习、研究、欣赏、收藏、应用为一体的生活文化书籍。
《中秋》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中秋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脉络、地域为框架、节俗为肌理,深度剖析中秋的三种起源与内涵、自远古至今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当今国内外有关中秋的现状,以不同时间、地区的风俗活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穿插其中,辅以精心挑选的55幅彩插古图,为你打捞时光里独属于中秋的自在和诗性、浪漫与狂放,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发展农业文明的窗口。 江南和二十四节气,这两个主题碰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有机地把这两个主题糅合在一起? 作者从一个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再由小及大,透过绚丽多彩的节气画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发出的自然与文化之魅力。详细讲述了地处江南之地的桐乡在每一个节气时的风貌,通过大量唯美、写实的照片和朴实、准确的文字,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江南的生活日常,读之如徜徉在江南水乡之中。
端午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马援传说等众说纷纭;关于节俗,有常见的吃粽子、赛龙舟、悬艾人,也有不太常见的炼剑、铸镜、采药、射柳、送瘟、赠衣、赠扇 在本书中,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对端午的起源、节俗、文化、流变、现状等进行了细致地讲述,精心挑选与端午相关的高清古图近70幅,全彩再现悠久而活泼的端午。
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国本土 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体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而中国的 非物质文化 是中国非遗文化的 代表。中国非遗文化特别是中国的 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本读本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午节,选取端午、屈原、划龙舟、吃粽子、避五毒、插菖蒲、挂艾蒿、沐兰汤、五色丝、打午时水、贴午时符、喝雄黄酒、食五黄、佩香囊、放纸鸢、舞狮、斗草、射柳、打马球等核心术语为知识节点,以趣味故事脚本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非遗核心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 读本为汉英对照形式,以汉语核心术语为线索,加以文字解说,并配有趣味插图及互动问答等内容。 适合作为 教育学院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学生,以及孔子学院等及海外其他汉语培训机构的中国文
春节,是中国人*重要节日, 春节,也是中国节俗*丰富的、气氛*火热的节日。 春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标识之一。 源于原始崇拜和祭祀自然神明的春节, 早已世代相承中形成了独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观、亲情观, 成为流淌在华夏子孙血脉里的一种文化基因。 正是这样的传承与延续, 春节才成为人们*为看重的传统节日, 成为承载回家团聚这一伟大主题的重要载体。
这是一本充满色彩与季节感的节气书。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与农业生产,是重要的 自然历法 ,也是中国人感知自然、配合季节生活的重要工具。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让节气不再是一首遥远的歌谣,而是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与节气同行吧!This is a book on solar terms full of colors and sense of season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twenty four solar terms have been guiding Chinese people s liv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is an essential natural calendar, and also a tool for us to connect with nature and live with the seasons. Not merely a song from the distant past, the solar term culture can be everywhere in our lives even today. Let s learn it, and live with it.
年复一年,我们生活在周期性的时空转换中,从孩提时代至今,约定俗成地在特定时间进行民俗活动。岁时节日带给我们新鲜、欣喜、娱乐,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得以调整,内心的情感得以表达,节日使生活绚丽多姿。从元旦的拜年至岁末的守夜,节日有着古老的历史;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七夕乞巧,都有动人心魄的民间传说;饺子、年糕、粽子、月饼以及腊八粥,这些年节的象征食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人类了解自己的历史,不能忽略岁时节日。 古代社会生活图记,娓娓讲述从皇宫帝苑到市井闾巷的悠悠往事,逼真再现传统中国人生活百态。本书在比较系统地占有资料,特别是地方志资料的基础上,注意全面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日本学者的成果,力图更准确、细致、系统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汉族岁时节日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一些新说。本书配
任宪宝编著的《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结合现行公历和我国传统农历进行编排,讲述了立法知识,展示了中外历法的不同,总结了农历通过天体运行规律推导的相应节气、置闰等年月日时周期规律,将中华民俗与传统佳节融为一体,是一本完整、系统的民俗历法图书。
本书是一本集资料性、学术性、通俗性为一体的专著。全书对蒲城县诸多民俗事象进行了系统的调研、整理、归纳和研究,特别是对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事象,如“芯子表演”“蒲城焰火”“麦秆画”“土织布”“走马戏”“石羊道情”“细狗撵兔”“尧山大鼓”“椽头蒸馍”“羊肉泡馍”“八宝辣子”等进行了详细、准确、完整的叙述,图文并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了鲜明的地域民俗风貌。全书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术态度,有利于对地方 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播、抢救和保护,对当代社会治理也有重要意义。
《中国当代精英画家系列:谭江宁画集》是他数十年的美术创作作品,他的作品思想活跃、感情饱满、技巧纯熟,收录作品包括《风中飘动的思绪》、《紫气东来》、《牡丹》、《图腾的舞蹈》、《红餐桌上的风景》、《生命的印记》、《山民》、《生命的印记》等。
本书主要使用文献学及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宋代岁时民俗文献的形式和内容展开全面研究,一方面将其置于中国古代岁时民俗文献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试图总结中国古代岁时民俗文献书写的三种模式:月令模式(自上而下的视角),个人回忆模式(平等视角,老百姓节日活动)、节日阐释模式。另一方面将宋代岁时民俗文献置于宋代特有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环境中,探讨宋代岁时民俗中渗透的儒家意识形态以及娱乐化因素,并梳理中国古代节日阐释体系从注重天人关系转向注重人人关系的发展脉络。
清新活泼的节气插画、歌谣般的节气介绍,适于书写的内文纸张,精巧别致的装帧,打造轻文艺手账
汉字从哪里来?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 的汉字形态的?汉字作为记录历史的符号,它又承载了哪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首先讲述汉字的发展史,以及一代代知识人、保护者对于汉字遗产的珍视与深情;接着,分析汉字的造字法则,从汉字的造字规律中体会中国人的思考、感知与创造; ,选取 中国文化代表的20个汉字,追溯字形源流、字义演变,同时引入文学、哲学作品,引入相应的绘画、青铜器、陶瓷、建筑等美术作品资源,将文字与文学、哲学、艺术互为印证,共同还原出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动图景,古典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刘宗迪先生以视野独特、新见迭出的《失落的天书》《众神的山川》等《山海经》研究著作闻名遐迩。《七夕》一书则以多重视角聚焦七月七这一传统中国节日,展现了哀艳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背后,远古先人观象授时、男耕女织的传统;通过纷然杂陈的历代七夕节俗,揭示出七夕作为女儿节的本质属性; 对宋代七夕风俗及东南沿海拜魁星风俗的异域渊源进行探索,钩沉出一段胡风西来的历史,折射了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层叠与变迁。在漫长的七夕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浪漫优雅和开放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