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时节 : 跟着镜头走进中国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为顺序,用散文随笔的形式抒写了对时节更迭的细腻感受,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同时,作者亦用精致且温暖的摄影作品感知、诠释自然风物季节变换的魅力,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静谧时光。 本书集文化随笔、摄影作品于一体。文化随笔清新隽永,婉约缱绻,摄影作品兼具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为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建华的古代社会史研究力作。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整理了有关岁时节日的文献资料,力图更准确、细致、系统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汉族岁时节日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一些新说。 书名中的 古代 包括清朝后期,实际上本书叙述的是中国传统时代的岁时节日。 作者力求将本书写成具有普及性能够雅俗共赏的著作, 因此尽量避免大段引用资料,凡引用历史资料一般只在文中说明作者、书名,不做详细注释。 本书配有较多的图像资料,既便于读者理解正文,同时也使本书更加生动有趣,希望给读者带来愉悦、轻松的感觉。
本书对二十四节气做了深入分析及论述,不仅从起源、内涵及传播三个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还从节气与礼乐传统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节气与度量衡传统、礼俗传统的关系做了独到的解读,同时对节气与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的关系也做了分析。本书指出节气不仅有规范度量衡传统的作用,还有助于建构地方民俗系统。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前三个章节是对二十四节气做了详细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后五章分别是对节气与传统秩序、人生习俗、日常生活、农耕生产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解读。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中国是一个节日大国。在悠久的历史、广阔的疆域和多样的生态下,中国各民族创造、传承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这些节日,是中国文化集中呈现的舞台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神话、传说、信仰、仪式、戏曲、音乐、舞蹈、饮食、工艺等构成中国文化的各种因子都离不开节日。它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创造、社会机制和生活情趣。从节日里,人们满足着感观之欲,强化着群体的认同,实现着族群的繁衍,寻找着精神的安顿和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统的流失,节日的商业味渐浓文化味渐失,不少人呼吁:节日味淡了,没了。因此,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 本书由著名学者余世存撰写,是目前国内*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相对于《时间之书》,本书更注重故事性和知识性,更贴近广大读者,书中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配以著名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是给当代人的*知识读本,对
故事机变包含三个方面:一、故事作为口口相传的民间散文叙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异;二、故事变异不是任意变异,而是表现为核心要素相对稳定的“有限变异”和细节 替的逐步“位移”;三、变异是有规律的,故事变异受到口头传统、时空环境、记忆偏差,甚至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具有情感性、模式化、适应性等特征。 本书借用“机变”(随“机”应变)概念来概括故事传播和重构的方向性(非任意性)变异特征。从经典回顾、历时梳理、理论反思等多方面入手,讨论故事随“机”变化的规律;并且通过田野考察、传播实验、记忆实验等实证研究,具体讨论故事随机应变的“机”与“变”。
《四时之歌:节气里的风物生活》 《四时 轻文艺手账》
《上海古籍出版社》通过对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端午6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发展、演变、节日风俗、饮食、活动等各方面的介绍,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本书是基于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社会文化批评。 八个悖论式文化议题:学术研究与民俗生活之间的矛盾、学科的自然成长与运动式发展之间的矛盾、学术求真与大众传媒眼球效应之间的矛盾、精英文化批评与地方经济诉求之间的矛盾、文化多元性理念与独占性诉求之间的矛盾、民间文化遗产的共享性理念与私有化诉求之间的矛盾、城镇化变革及民俗生活的空间转换所造成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迷失之间的矛盾、求仙问道与世俗利益之间的矛盾。 六个传统文化现代性话题:传统宗族社区在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信息流通、灾难叙事中的灵异谣言、谣言传播中的情绪煽动及语言暴力、传统话语资源的商业化运用、江湖艺人的适应性生存、网络文化中的偶像崇拜与英雄生产等。
本书从饮食、丧葬、信仰等方面阐述元代的风俗,展示了元代 的基于民族融合的风俗特点,具体而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