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 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 天、地、人 的和谐合一 思想,体现着中国人的间时智慧, 不仅为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来自大自然的指引,也J王展出瑰丽的二十四节气丈化。 二十四节气文化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 民俗、节庆、养生、文学、艺术、哲学等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中鲜活、有生命力的重妥组成部分。不同节气的不同食饮、茶食、 焚香、插花 营造出的是精纹的东方美学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为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建华的古代社会史研究力作。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整理了有关岁时节日的文献资料,力图更准确、细致、系统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汉族岁时节日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一些新说。 书名中的 古代 包括清朝后期,实际上本书叙述的是中国传统时代的岁时节日。 作者力求将本书写成具有普及性能够雅俗共赏的著作, 因此尽量避免大段引用资料,凡引用历史资料一般只在文中说明作者、书名,不做详细注释。 本书配有较多的图像资料,既便于读者理解正文,同时也使本书更加生动有趣,希望给读者带来愉悦、轻松的感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发展农业文明的窗口。 江南和二十四节气,这两个主题碰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有机地把这两个主题糅合在一起? 作者从一个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再由小及大,透过绚丽多彩的节气画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发出的自然与文化之魅力。详细讲述了地处江南之地的桐乡在每一个节气时的风貌,通过大量唯美、写实的照片和朴实、准确的文字,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江南的生活日常,读之如徜徉在江南水乡之中。
那些我们年年热热闹闹过,却懵懵懂懂知的传统佳节,其实有着很多我们不知道、不了解、不熟悉的习俗、传说和风采。 于是,我们推出了这样一套书 中国节 系列,用有趣的故事、生活化的水墨画来讲述每个节日的前世今生、各地民俗,以及节日背后的美食和传承。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统的流失,节日的商业味渐浓文化味渐失,不少人呼吁:节日味淡了,没了。因此,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 本书由著名学者余世存撰写,是目前国内*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相对于《时间之书》,本书更注重故事性和知识性,更贴近广大读者,书中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配以著名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是给当代人的*知识读本,对
端午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马援传说等众说纷纭;关于节俗,有常见的吃粽子、赛龙舟、悬艾人,也有不太常见的炼剑、铸镜、采药、射柳、送瘟、赠衣、赠扇 在本书中,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对端午的起源、节俗、文化、流变、现状等进行了细致地讲述,精心挑选与端午相关的高清古图近70幅,全彩再现悠久而活泼的端午。
春节,是中国人*重要节日, 春节,也是中国节俗*丰富的、气氛*火热的节日。 春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标识之一。 源于原始崇拜和祭祀自然神明的春节, 早已世代相承中形成了独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观、亲情观, 成为流淌在华夏子孙血脉里的一种文化基因。 正是这样的传承与延续, 春节才成为人们*为看重的传统节日, 成为承载回家团聚这一伟大主题的重要载体。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中国是一个节日大国。在悠久的历史、广阔的疆域和多样的生态下,中国各民族创造、传承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这些节日,是中国文化集中呈现的舞台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神话、传说、信仰、仪式、戏曲、音乐、舞蹈、饮食、工艺等构成中国文化的各种因子都离不开节日。它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创造、社会机制和生活情趣。从节日里,人们满足着感观之欲,强化着群体的认同,实现着族群的繁衍,寻找着精神的安顿和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向来重视礼仪之交,无论是什么样的场合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庆典是一个非常隆重的场合,庆典致辞的好坏就是能体现庆典活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传统告诉我们,庆典贺词,必须要谨慎,务必用好的致辞来光大我们所要庆祝的事业。 《庆典贺词全书》不仅是一部涵盖面广的致辞书,还是一部生活工具书。书中设置了多个庆典场景,列举了几百篇实用贺词,并且搜罗了上千个祝福佳词、佳句、对旬,是一本实用的功能书。书中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列举了不同的人范例,其中囊括了各行备业、各种人物,无论是商业庆典还是家庭聚会,无论是宴会还是酒席,都可以让你轻松搜罗到祝福之语!掌握这个工具书,不仅有助于锻炼你的口才及社交能力,还有助于提井你的人格魅力,让你更容易成为庆典活动的焦
本书是基于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社会文化批评。 八个悖论式文化议题:学术研究与民俗生活之间的矛盾、学科的自然成长与运动式发展之间的矛盾、学术求真与大众传媒眼球效应之间的矛盾、精英文化批评与地方经济诉求之间的矛盾、文化多元性理念与独占性诉求之间的矛盾、民间文化遗产的共享性理念与私有化诉求之间的矛盾、城镇化变革及民俗生活的空间转换所造成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迷失之间的矛盾、求仙问道与世俗利益之间的矛盾。 六个传统文化现代性话题:传统宗族社区在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信息流通、灾难叙事中的灵异谣言、谣言传播中的情绪煽动及语言暴力、传统话语资源的商业化运用、江湖艺人的适应性生存、网络文化中的偶像崇拜与英雄生产等。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古代随季节变化,订制的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流传着日南至、日北至的说法。后来,人们通过长年累月地研究日月运转、天气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渐渐把一年等分为二十四份。用生动形象的名字命名,成为二十四节气。 作者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有关的农事气象、生活提示、习俗大观、农历节日、诗词歌赋、时令谚语等方面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介绍和详尽的解说评述,颇具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的特定节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年的传承中,凝结了整个汉民族的智慧、情感、人伦以及对天地人的透彻感悟。本书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坛24位优秀散文家,以一个人书写一个节气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书写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自然物候、历史文化、故乡亲情、生命体验。
故事机变包含三个方面:一、故事作为口口相传的民间散文叙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异;二、故事变异不是任意变异,而是表现为核心要素相对稳定的“有限变异”和细节 替的逐步“位移”;三、变异是有规律的,故事变异受到口头传统、时空环境、记忆偏差,甚至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具有情感性、模式化、适应性等特征。 本书借用“机变”(随“机”应变)概念来概括故事传播和重构的方向性(非任意性)变异特征。从经典回顾、历时梳理、理论反思等多方面入手,讨论故事随“机”变化的规律;并且通过田野考察、传播实验、记忆实验等实证研究,具体讨论故事随机应变的“机”与“变”。
这本《中华节日》(作者李汉秋、熊静敏、谭绍兵)是“中华文化丛书”系列中的一册。《中华节日》包括了哀思与畅怀交织;孟母教子与中华母亲节;孟母教子是懿范;感恩母亲是节俗;爱国情浓,卫生备夏的端午节;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龙舟竞渡粽子飘香;艾蒲芬芳驱疫迎夏等内容。
本书展示了中国民俗的传承与更新。含古代礼仪的传承、西方时尚的渗入、辛亥革命带来的风俗变革、现代婚丧仪轨的流行、“兴无灭资”,“破旧立新”的后果,新时期,新礼仪风俗等6个篇章。图片丰富多彩,文字简洁明快。全书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图文互证,相得益彰。从图片看社会,从图片看中国,从图片中比较中国百年社会的进步,从图片中比较百年中国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昔日的贫穷与落后,看到今日的发展与进步,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大众读物。
七夕风俗是我国形成很早,在西汉初年传至长安宫中、演变为乞巧为主的节庆活动。两千多年来,不但传播国内大部分地方,而且传至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一带。同时,它也与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 牛郎织女 传说联系在一起,更同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联系在一起(时在夏收之后、秋收之前),各地乞巧歌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状况。但以往对七夕节极少有人关注,有的书中、文章中也多是一般介绍,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
本书对二十四节气做了深入分析及论述,不仅从起源、内涵及传播三个方面介绍了二十四节气,还从节气与礼乐传统的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节气与度量衡传统、礼俗传统的关系做了独到的解读,同时对节气与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的关系也做了分析。本书指出节气不仅有规范度量衡传统的作用,还有助于建构地方民俗系统。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前三个章节是对二十四节气做了详细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后五章分别是对节气与传统秩序、人生习俗、日常生活、农耕生产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解读。
当今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中国文化亦然,中国传统节日亦然。中国传统节日在过去的历史里,其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传承,其枝繁叶茂庞大深厚的体系,都是一种强大而不容忽视的存在。从正月到腊月,每个月都有节日,日月轮回,看复一年。由这些节目连接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充满诗情画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这些节日活动、风俗和仪式,包含着大量的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已深深地内化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是形式独特的对传统文化的浓缩,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本书列举20多个中国传统节日,内容通俗易懂、活泼有趣,供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