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是一部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生活词典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书中,韩良露融汇毕生所学,梳理中国数千年古老历法,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完整解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俗风貌、诗词典籍、养生美食 本书不仅仅是古老的知识,也是一本 生活 出来的美学指南,将古老的文明、传统、习俗化用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中,让人感受到节气其实也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过普通日子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之一沈宏非、作家殳俏作序推荐。随书附赠24张精美节气卡,掌握24个节气的时间、习俗和小常识。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其中蕴含着古人挖掘其中饱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赋予其生命美学的新阐释。书中精选百余幅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家徐冬冬历时八年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并收录与王蒙、丁一汇、陈来、薛其坤等名家的对谈,从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不同角度,展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代表的中国智慧对当代世界的普遍价值与意义。 四季的流转,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走进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便是在华美厚重的文化时空中进行一场内心的修行。对自然、天地、岁月、人生的思悟。 作者追寻着四季更迭的脚步,对每一个节气和物候进行解读,不仅从知识层面予以解释,更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
《人间时节 : 跟着镜头走进中国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为顺序,用散文随笔的形式抒写了对时节更迭的细腻感受,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同时,作者亦用精致且温暖的摄影作品感知、诠释自然风物季节变换的魅力,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静谧时光。 本书集文化随笔、摄影作品于一体。文化随笔清新隽永,婉约缱绻,摄影作品兼具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且设计精美的图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韵味与魅力。全书精选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等,不仅讲述了这些节日的起源、历史演变,还生动地描绘了节日的传统习俗,如春节的拜年、放鞭炮,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相信读者在学习节日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书中特别设置了 古诗词里的节日 和 漫画小剧场 两个板块。前者通过经典古诗词,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节日的美好氛围;后者则以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讲述了与节日相关的传说故事,为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此外,为了增强互动性,书中还特别设置了 动动手 板块,通过有趣的互动环节,读者能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节日的乐趣。 本书既适合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也适合
本书将家风建设与中国七大家文化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结合起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名门望族家风故事为榜样,以自身践行家风经历为示范,倡导读者践行并记录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共性家风以及本家族优秀家风,让优良家风真正蔚然成风,惠及家族、社会。
Array
中国传统节日包罗万象,是一场集各种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盛宴。作者绕着中国过节,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与百姓的动人故事等多维度,将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内容丰富翔实,集文化科普、游记与摄影作品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欢愉与人间的温情,也带领读者通过此书一探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琅琅四季 二十四节气古诗词读与赏》是一部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读物。本书以诗词品读为主线,收录了敦煌文献《咏廿四气诗》及历代节气诗词经典作品共百首,其中《咏廿四气诗》配有字词注释、文义赏析、诵读指导及诵读音频,通过诗境词意展现古人所记载和描写的四季流转与物候变化。本书还收录了宋元花押风格节气印蜕及节气现代水墨画,介绍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生动地展现四季变换中的自然意趣和人文情怀,引导读者领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
何大齐的北京风俗画系列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有良好的口碑。此套作品脱胎于《北京晚报》的 老北京风情 专栏,2020年获得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奖,成书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作者不少未曾刊发过的文章与图画,以老北京(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串起与过年有关的传统民俗和种种生活记忆,譬如做花灯、吃糖瓜、抖空竹、放花炮、撒灯花、摇元宵,等等,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结束,还原了一个又一个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和抛弃的生活细节与情意,有浓浓的年味,亦有沉沉的古意和乡愁。文字以人称写就,绘图富于生活和烟火气息。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在原版基础上添加了10篇文章和11幅图画,增加了贴窗花、戴红绒花、祭祖、包饺子、压岁钱、空竹、茶汤、厂甸书摊、烧火判儿、雍和宫打鬼等更为详实的春节习俗,文字也重新进行了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它起源于先秦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人们根据各自对于端午的理解,创造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例如采集百药(各种草药),悬挂菖蒲、艾蒿,出门游玩,缠五色线,佩带香囊,喝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送瘟神等等。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具有多重涵义。首先,它是人类对自然时序变化的顺应。时值仲夏,阳光普照,百草丰茂,蚊虫孳生,而引发疾病瘟疫的各种细菌、病毒也悄然发展。古人不了解瘟疫的真正原因,只是含糊地归结为“邪气”。采集草药,悬挂菖蒲、艾蒿、送瘟神,都是为了驱除邪气,克服瘟疫,保护生命。其次,它也是对古代圣贤的庄严纪念。一般传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苏州地区传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浙江传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 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和丰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