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春节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本书中,作者以一年的轮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作为中国节俗中重要节点的春节所蕴含的时间观念;讲述了春节在其三千多年历史中的演变历程;进而以微观的视角,完整再现了一个传统国人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的过年历程;并在后综合展示了春节在海外的节日现状。全书精选50幅高清古画,在时间的终极仪式中体会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冠婚葬祭的习俗,这些习俗可谓是从生活的智慧中诞生,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人情、有礼仪,当然,也含有迷信的因素。但作为一种仪式综合考虑,可以说,冠婚葬祭的风俗是民族文化之一,与古代传统、文化和制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这些风俗相关的传说都是歌颂勤劳大众、惩罚恶人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民众的心愿,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境况;同时又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是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智慧证明,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 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发展农业文明的窗口。 江南和二十四节气,这两个主题碰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有机地把这两个主题糅合在一起? 作者从一个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再由小及大,透过绚丽多彩的节气画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发出的自然与文化之魅力。详细讲述了地处江南之地的桐乡在每一个节气时的风貌,通过大量唯美、写实的照片和朴实、准确的文字,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江南的生活日常,读之如徜徉在江南水乡之中。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 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新世纪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以及文化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问题,也成为政府、学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一项重大文化课题。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不仅对于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无疑,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
这本书以中国十四个传统节日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元日、人日、元宵、花朝、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挑选出*代表性的近七十首以节日入题的诗词来写。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写的既是知悟,也是人生。
结婚是件大喜事儿,婚礼是人生中重要的庆典! 幸福美满的婚姻,往往是从圆满的婚礼开始的。 但是,结婚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 那么,面对这次的、也许一辈子就这一次的终生大事,怎样策划、营造出一个温馨、浪漫、隆重、体面、张扬个性、使人终生难忘而又尽量节省的婚礼呢? 本书,从专家的角度,给即将做新娘的您和即将做新郎的他,从婚礼的倒计时半年前开始,直到婚礼的当天,提出多种建议和各种注意事项:怎样选择吉日、新娘的美容与保养、怎样预定婚庆公司、婚纱照的拍摄、请柬的书写、婚礼的各项议程、司仪的主持词等。本书还收录了各种各样的婚礼实录,如南、北方现代婚礼,古典婚礼,水上婚礼,空中婚礼,公园婚礼,教堂婚礼等,图文并茂,应有尽有,帮您做一个完美的新娘和新郎,帮新人圆一场幸福、美满的婚礼。
据说,“年”是一种古代的吃人猛兽,磨牙吮血,先民闻之丧胆。终于有神农氏手持神器将其降服,时值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黎民百姓遂称这一天为“过年”,“过”字含有去除之意,过年就是去除猛兽。流传今日的过年燃放爆竹的习俗,具原始意义就是驱赶猛兽。这属于神话传说。过年是一个噼噼啪啪的火爆节日。火爆是过年的特征。
本书展示了中国民俗的传承与更新。含古代礼仪的传承、西方时尚的渗入、辛亥革命带来的风俗变革、现代婚丧仪轨的流行、“兴无灭资”,“破旧立新”的后果,新时期,新礼仪风俗等6个篇章。图片丰富多彩,文字简洁明快。全书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图文互证,相得益彰。从图片看社会,从图片看中国,从图片中比较中国百年社会的进步,从图片中比较百年中国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昔日的贫穷与落后,看到今日的发展与进步,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大众读物。
《循环与守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诠释与解读》是作者在《中山日报海外版》撰写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全书精选我国传统节日中*代表性、影响*广泛的十个,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各个传统节日的源起和发展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同时兼及各地过节的不同节俗,进而揭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同时,书中配以精选的白描插画,内容上图文并茂,版面上清新素雅,兼具可读性和欣赏性。
你知道牛朗织女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吗?你知道古代的男女地位之平等是多么的超乎现代人的想象吗?本书以幽默有趣生动之文笔,为你一一细细道来。
本书是“国学百科”丛书中的一种,介绍古人在生、长、婚、丧等人生重要节点的仪礼和习俗,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四部分。其中诞生礼包括求子习俗、生子习俗、佑子习俗、取名习俗等内容,成年礼包括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现代民间的成年礼俗和校园新兴的成人礼等内容,婚礼包括恋爱习俗、说媒习俗、婚礼过程、成亲仪式、婚姻观念等内容,丧礼包括丧葬文化、丧礼过程等内容。全书语言通俗易懂,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图,以图补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内容融入时代精神,引导读者科学、辩证地认识传统礼俗,对当代读者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古代随季节变化,订制的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流传着日南至、日北至的说法。后来,人们通过长年累月地研究日月运转、天气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渐渐把一年等分为二十四份。用生动形象的名字命名,成为二十四节气。 作者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有关的农事气象、生活提示、习俗大观、农历节日、诗词歌赋、时令谚语等方面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介绍和详尽的解说评述,颇具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饺子》是当代知名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合集,收录了《潮州巷》《钥匙》《寻找蛋挞》《猫柳春眠水子地藏》《饺子》5部中短篇小说。《饺子》这一小说集讲述发生在现代都市中的一系列惊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字妖媚冷艳、诡异森冷,与情节相得益彰。《饺子》独到深刻地透视了当代都市男女的情爱得失,以及隐藏在霓虹灯下的欲念与疯狂,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 故事梗概: 菁菁当新娘子时,许过三个愿望: “我希望我的男人永远爱我!” “我希望永远都开心!” “我希望——永远青春美丽!” 中年失意的她听到一个有关饺子的不老传说。屋邨有一家私房菜馆子,那里有全世界顶贵的饺子,馅料是不传之秘。 头一次吃,恶心呕吐。第二次吃,满嘴甜汁。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咀嚼,半天也舍不得吞下,像不愿醒的梦。
张福慧*的这本《安多藏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在学界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安多藏族传统节日分为民俗性和佛教宗教性两大类。对于**类民俗性节日,本书运用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区性节日的形成、发展、各地区现状及其地方特色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第二类佛教宗教性节日,本书结合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在详尽收集此类节日相关资料和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对部分佛教节日的民俗化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究。
中国的节日与民俗,是一本中文阅读书籍,是为受过初步汉语训练(相当于经过三到四个学期的汉语课程学习),并希望迅速提高中文阅读能力的学生而编写的。具有440个汉字基础的读者即可流畅地阅读本书。 本书提供了众多有趣的介绍中国丰富文化的文章,使读者在更深更广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熟练地掌握汉语。本书中的文章主题和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国古代的传说和习俗,到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变化。 重复是学习语言有效的工具之一。我们努力使一些习惯用语和句子结构在书中恰到好处地重复。虽然有些重复的地方显得多余,但这些被重复的习惯用语,却是中国人经常用的。所以,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它们的重要性,并明白它们的多种用法。我们努力使读者熟练掌握汉语,同时也努力使文章有实质性的内容,让读者对汉语产生更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