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敦煌历代圆光复原图集。圆光是敦煌图案的集中、综合表现形态,是敦煌图案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本书汇集了从南北朝到元代各个历史时期敦煌图案中圆光的代表作,有完整图案,也有局部放大,有专业的图版说明,对从事工艺美术、平面设计等诸多行业有工具书的作用。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金银器》由齐东方,陈灿平著
“大师与版”国际工作坊是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与当代版画研究所主持设立的专项版画科研项目,得到了学院和外事处的大力支持。“大师与版”国际工作坊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为研究方向,聚焦当代国际版画艺术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与国际间具有专业影响力的美术院系、艺术家与理论家的交流合作,力图将新时代的版画系建设成为具有前瞻性的不错的版画艺术教学、创作及理论研究中心。本书收集了第四期“大师与版”国际工作坊的作品。
本书主要阐述了云冈石窟的西方元素以及来源,它体现在洞窟的设计理念上,充分运用了西方装饰艺术的形式和规律。西方的装饰艺术是空间的思维,有别于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概念。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优选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早期的石窟雕凿充分的利用了装饰艺术的适型性体现在造像上,云冈石窟最辉煌的时期在中期,全面运用装饰艺术形式跟规律,体现在造像上的是用几何装饰线。到了晚期石窟,人物秀骨清像缘起,服饰汉味十足。本稿件内容对于文化传承、振兴民族文化十分重要,该书既有艺术性,又有资料性。
“大师与版”国际工作坊是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与当代版画研究所主持设立的专项版画科研项目,得到了学院和外事处的大力支持。“大师与版”国际工作坊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为研究方向,聚焦当代国际版画艺术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与国际间具有专业影响力的美术院系、艺术家与理论家的交流合作,力图将新时代的版画系建设成为具有前瞻性的不错的版画艺术教学、创作及理论研究中心。 本书为第二期,主题为“艺术家·书”,内容分为理论支持、讲座概要、展览前言、作品图录等部分。
《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概观性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石刻的类型及其演变、古代石刻的存留及发现情况、历代石刻的研究情况以及石刻铭文的常见体例,总结归纳了石刻铭文应当如何释读、石刻及其拓本如何辨伪鉴定等,是一部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石刻的基础著作。本书1997年曾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次为增订本,增加内容逾倍,增加图版200多幅,随文插入,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和直观性。
“大师与版”国际工作坊是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与当代版画研究所主持设立的专项版画科研项目,得到了学院和外事处的大力支持。“大师与版”国际工作坊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为研究方向,聚焦当代国际版画艺术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与国际间具有专业影响力的美术院系、艺术家与理论家的交流合作,力图将新时代的版画系建设成为具有前瞻性的不错的版画艺术教学、创作及理论研究中心。
《丝网版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详细介绍了丝网版画的发展脉络,并对多位版画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和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体现了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理念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以探寻丝网版画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该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共分为六章,包括概述、丝网版画的源起与发展、丝网版画的制作表现方式、丝网版画的语言及艺术特征、丝网版画创作和当代丝网版画的创新研究。《丝网版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可供版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以及喜爱绘画艺术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介绍了综合版画艺术。相对于传统版画艺术,综合版画更加自由开放和多元,从物料基础、形态建构、语言表达到创作方法论及评价体系,表现出一种新的生成。它是对传统版画的延续与发展,并非是结构性的否定或逃逸,而是一种增值,呈现出一种发散模态。可以说综合版画与现当代艺术的出现与发展基本同步并理念交错融通,或可说其是一种“现代的”版画语言,对传统版画艺术的形式、内容、语言、功能及理念提出了新的解读与现时代的方案,使综合版画成为更加具有实验性的﹑承载现时代人类状况与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
本书为“山西国宝精华”系列之徐显秀墓北齐墓葬壁画,“山西国宝精华”系列是以单页形式,一页呈现一座塑像或一个局部壁画。徐显秀墓彩绘壁画保存基本完整,共约彩绘壁画3300平方米,气势恢宏壮观,形象生动写实,色彩斑斓如新。画面人物与现实同大而栩栩如生,内容纷繁而布局和谐,人物复杂而脉络清楚。本书在文物题材与艺术鉴赏的角度从徐显秀墓墓葬壁画中截取了40余幅保存完整、艺术价值高的高清摄影照片,具有较高的鉴赏与收藏价值。
水印版画是中国的版画形式,它是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并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中国版画技法,而饾版水印是拥有有中国的文化特色的传统版画。以往的版画技法书都是油印木刻、铜版、石版、丝网等,到目前为之,还没有一本关于饾版水印的教材。本书是为高等艺术教育的美术类版画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作者在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多年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教学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内容包括中国水印版画简史、水印版画的工具和材料、技法和制作和相关的课程训练方法等。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兵器》由杨泓,于炳文著
本书收录了戈雅的四大蚀刻版画系列——《战争的灾难》《狂想曲》《斗牛》和《愚行》,通过一种特殊的深蚀刻工艺完美地再现了戈雅所有的蚀刻版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戈雅聚焦于普通人,表达了对压迫的哀怨和愤怒,以及对同胞的怜悯和温暖的爱。戈雅的蚀刻版画堪称最稀有的艺术珍品,它们拥有不同寻常的很好美感,以辛辣的讽刺而闻名于世。阿道司·赫胥黎为本书作序,出色地阐释了戈雅蚀刻版画的深刻意义及其普遍特色。
刘运峰校订的《引玉集(精)/鲁迅编辑版画丛刊》是《引玉集》的精装版,是由鲁迅编选的一部苏联版画集,共收苏联名家版画59幅,均为珍贵的苏联原版木刻画。采用玻璃板精印,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名称的由来是鲁迅在《引玉集》后记中提到:“因为都是用白纸换来的,所以‘取抛砖引玉’之意,谓之《引玉集》。”
《丝网版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详细介绍了丝网版画的发展脉络,并对多位版画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和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体现了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理念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以探寻丝网版画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该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共分为六章,包括概述、丝网版画的源起与发展、丝网版画的制作表现方式、丝网版画的语言及艺术特征、丝网版画创作和当代丝网版画的创新研究。《丝网版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可供版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以及喜爱绘画艺术的读者阅读参考。
刘运峰校订的《死魂灵百图(精)/鲁迅编辑版画丛刊》是《死魂灵》的精装版,《死魂灵》俄国作家果戈理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石,也是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很好。本书收录了《死魂灵》一书中的俄国木刻版画作品103幅,另卷首广告画1幅,卷末附棱可罗夫画的图12幅,共116幅。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地面地下文化沉淀,是四川省的文物资源大师,尤以两汉文物而闻名,其中石刻文物更是享誉中外。
《战功图:艺术与皇权的交织:1762-1829》由张显飞著
本书是敦煌历代圆光复原图集。圆光是敦煌图案的集中、综合表现形态,是敦煌图案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本书汇集了从南北朝到元代各个历史时期敦煌图案中圆光的代表作,有完整图案,也有局部放大,有专业的图版说明,对从事工艺美术、平面设计等诸多行业有工具书的作用。
本书是作者冈田惠太的造型雕塑作品的展示集及制作过程讲解集,书中做工精细又极具想象力的雕塑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全书图片摄影技术高超,排版精美,还原了冈田惠太作品的精美细节,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位美术设计师的一流作品。本书书名“飞廉”,在中文里有“风神”之意。作者冈田惠太生长在日本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一直进行作品创作至今。《飞廉》一书是他多年努力积累结出的果实,作者希望它不仅可以在日本被大家看到,希望它也能乘风跨海到达世界各地的人们手中。书中不仅有超高清的雕塑作品全方位展示,更珍贵的是详细的制作过程图解,对读者来说,能够进一步了解一件精美的雕塑作品是如何制作成型的,对于美术专业从业者来说,也是难得的珍贵的学习资料。冈田惠太创造的雕塑作品,形象饱满生动,极具叙事性特征,形态
雕塑《烈焰青春》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这是继第七届全国美展之后,时隔三十年颁发的第一个全国美展雕塑金奖。 本书围绕《烈焰青春》这件雕塑作品展开,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该作品的创作构思、场景选取、材料处理、技法构成,从非常专业的创作以及制作角度解析了《烈焰青春》这件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个部分主要讨论了由雕塑创作引发的一系列思考,既有作者早期的艺术观点也有后期的理论探讨,是作者数十年艺术创作的理论精髓;第三个部分是相关专业人员撰写的评论文章,从深度和广度上分析了作品,是对该书的一个内容补充。 本书不仅从《烈焰青春》这一作品的材料、比例、构图、头像、衣纹、刀锯、着色等方面详细介绍其创作历程,同时还延伸至雕塑体系,背后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美学要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以史前中国、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阶段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类”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石窟寺、古陵墓、古水利、古天文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铁器、瓷器、金银、玻璃、雕塑、绘画、兵器、货币、纺织品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同时考虑到视觉感知非常对于形象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非常必要,每卷又配图200幅左右,用四色全彩印刷,图文皆堪称精美。 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