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威廉·透纳,是18-19世纪英国著名画家,享有绘画界莎士比亚的美誉,对19-20现代主义各种流派的形成影响深远。本书集有关透纳思想和作品的研究、收藏和历史追溯为一体,完整呈现了透纳在现代文明演进中的创作全貌和思想影响。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渠敬东撰写的长篇研究导论(约11万字),从风景画与自然观分析入手,深入讨论了透纳思想中的风俗、历史、神话和自我的艺术表现形态,使得透纳的伟大作品在思想史的角度得以完整呈现。2.系统整理了透纳版画制作的历史,梳理了19世纪版画发展及艺术表现的脉络。3.将渠敬东收藏的300余幅版画整理成图录,高清图片与作品体系和题材风格均得以系统呈现。4.附有著名版画家小传等信息,供读者便览。总之,这是国内第一部将透纳研究和专项收藏相结合的学术作品。
本书由敦煌研究院编著,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相关的石窟文化知识。参考、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凝聚了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尽可能全面地向读者介绍西千佛洞的内容、历史、艺术价值,并在书中体现西千佛洞的近期新研究成果。除正文外, 书中还穿插了延伸阅读栏目,作为正文的补充,拓宽阅读范围,扩大读者的视野,进一步增强此书的知识性。
《千佛:敦煌石窟寺的古代佛教壁画》由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编著。他从带回的敦煌藏经洞文物中选取精美绢画约四十八幅,用彩色和黑白照片影印,并配以对每幅作品的解说。书前为劳伦斯?宾雍的导读。此英文本于1921年出版。
本书介绍了综合版画艺术。相对于传统版画艺术,综合版画更加自由开放和多元,从物料基础、形态建构、语言表达到创作方法论及评价体系,表现出一种新的生成。它是对传统版画的延续与发展,并非是结构性的否定或逃逸,而是一种增值,呈现出一种发散模态。可以说综合版画与现当代艺术的出现与发展基本同步并理念交错融通,或可说其是一种“现代的”版画语言,对传统版画艺术的形式、内容、语言、功能及理念提出了新的解读与现时代的方案,使综合版画成为更加具有实验性的﹑承载现时代人类状况与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
由周树立、罗松远等*的《不让文明失落(滑县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主要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视角介绍和讨论中国人的年俗符号特征和主题内容、表意方式,重点是从本土中原研究的视角讲述滑县人在其所处的农耕时代与文化脉络中所形成的关系特征、运作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内容涉及儒家思想、家族结构、精神图腾及其伦理特征和行为追求等,并力图通过源文化的追溯方法使学习者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系统的认识。我们希望从年画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人的价值系统、精神价值与理想伦理期盼,以凸显中原人的思想、思路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达到解读和认识中原人与中国农耕社会的目的。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让文明失落:滑县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将分析滑县木版年画的历史、制作工艺、艺术特色、文
“姑苏版”又称“苏州版”,是指明清两朝在苏州地区印制发行的版画。它是继武林版画和金陵版画之后,我国传统版画历史上又一个耀眼的高峰。“姑苏版”在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一批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木版画作品,这些作品讲究透视,运用排线表现影调,场面宏大,制作精致,且大多收藏在日本。日本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这批受到洋风影响的“姑苏版”作品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这批作品是“姑苏版”的典型代表,是兴盛期的标志。《洋风姑苏版研究》作者张烨认为,这批可称为“洋风姑苏版”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融合了中西方绘画,在内容上也杂糅了大量的风俗人情,形成了不同于文人画和乡村民间绘画艺术的全新艺术特色。《洋风姑苏版研究》分析其特殊形态和功用,这些作品应该是以日本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外销类型作品。
本书主要记述了杨先让版画创作的艺术之旅。杨先让以西洋画、油画作为他艺术之路的起点,通过版画记录那个时代的风貌,表达自身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书中涉及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面貌、民风民俗、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等六种题材,不仅讲述版画创作的艺术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创作出的《梨渊》《恩师徐悲鸿》《梁漱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版画艺术作品。杨先让的版画被认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感,可谓创造了一个木刻版画独有时代特色的时代。
对于水龙祠壁画的研究,经过四年左右的艰难前行与不断摸索,刘灿姣教授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既包括了专业性的学术论文,也包括了普及性的电视纪录片。而这部著作,则以简略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片,对水龙祠壁画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阶段性总结。当然,它也是对水龙祠壁画进行推介的专著,其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
《图镌梨枣》是一本关于中国古籍版画的轻学术图书,由刘洁写作。中国古代版画艺术源远流长,书中既有对中国古籍版画在刻印制作、作品流派及传承、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些趣事的讲述,也有对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名物、工技、农艺、文学、戏曲等门类中的版画插图的古籍解读;既有山水图景、人物传记等版画的鉴赏,又有对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集大成的画谱、谱录的艺术赏析。
《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概观性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石刻的类型及其演变、古代石刻的存留及发现情况、历代石刻的研究情况以及石刻铭文的常见体例,总结归纳了石刻铭文应当如何释读、石刻及其拓本如何辨伪鉴定等,是一部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石刻的基础著作。本书1997年曾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次为增订本,增加内容逾倍,增加图版200多幅,随文插入,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和直观性。
《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概观性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石刻的类型及其演变、古代石刻的存留及发现情况、历代石刻的研究情况以及石刻铭文的常见体例,总结归纳了石刻铭文应当如何释读、石刻及其拓本如何辨伪鉴定等,是一部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石刻的基础著作。本书1997年曾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次为增订本,增加内容逾倍,增加图版200多幅,随文插入,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和直观性。
《千佛:敦煌石窟寺的古代佛教壁画》由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编著。他从带回的敦煌藏经洞文物中选取精美绢画约四十八幅,用彩色和黑白照片影印,并配以对每幅作品的解说。书前为劳伦斯?宾雍的导读。此英文本于1921年出版。
以往研究中原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主要有儒家社会理论、人文学科和人类学研究,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的学术贡献,但也有明显的局限。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将分析滑县木版年画的历史、滑县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滑县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滑县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等提出一系列中原人与中国社会的命题,进而得出关于农耕时代中原人行动的逻辑,并结合现实中的客观情况提出滑县木版年画的抢救、保护与开发之见。 本书稿主要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视角介绍和讨论中国人的年俗符号特征和主题内容、表意方式,重点是从本土中原研究的视角讲述滑县人在其所处的农耕时代与文化脉络中所形成的关系特征、运作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内容涉及儒家思想、家族结构、精神图腾及其伦理特征和行为追求等,并力图通过源文化的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