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中国古代漆器》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瑰丽无比的髹漆工艺世界。书中既介绍了髹漆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功能、制作方法与工艺特征、价值与作用,又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对历代漆器特别是秦汉以前漆器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力图使读者在鉴赏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总体风格的同时对各个时期漆器艺术特征有所认识,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书中每个时期漆器均注有资料来源,便于读者查阅。不同时代器型迥异的漆器都配有线插图或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本书是介绍故宫中的建筑、服饰、瓷器等艺术品上的经典纹样及其配色的科普图鉴。全书按不同题材分别介绍了几何美、自然观、草虫鸣、花鸟语、瑞兽谱、万物生等六类经典纹样。本书不但介绍了不同纹样的发展演变、应用、结构特点,配有配色色标以供参考,还有清晰的纹样图以供欣赏。本书是的设计行业参考图鉴,适合视觉传达、服装设计、珠宝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中国传统色彩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阅读。
中国的纹饰神秘威严、源远流长。本书包含原始时代的彩陶纹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纹饰,以及从商周时期渐进发展的瓷器纹饰。300余件珍贵文物,1300余幅纹饰复原线稿,包含鱼纹、蛙纹、饕餮纹、夔纹、缠枝纹、人物纹等典型纹样,生动还原器物最初的面貌,解说纹饰历史与器物的故事。梳理中国工艺美术史纹饰脉络,探寻华夏文明的图案魅力。
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题,收录了400余幅作品。认知篇从剪纸的起源、发展讲起,然后介绍了团花剪纸、门笺剪纸、皮影人物剪纸等;纹样篇涉及彩陶纹饰、青铜纹样、历代云纹、敦煌藻井、纸上青花、十二花神等主题;寓意篇以“福”为主线,用剪纸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富贵、长寿、吉祥、多子、多财、金榜题名等的追求与期盼;故事篇则用剪纸讲述了神话、历史、成语、戏曲、小说中的故事;服装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我国古代礼服、常服、内衣、戎装等的种类和变迁;饰物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古人常用的精致小物,这些精致小物同剪纸一样,装点了人们的
《独冠天下 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 位于晋城泽州县府城村的玉皇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庙宇,神衹塑像丰富、技艺精湛,国内罕见,是研究道教文化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庙内的二十八宿星君塑像更是国内同类题材中现存最早的一处,以海内外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出神入化的艺术蜚声于世。仪态万千的贵族妇女、威风凛凛的将军、饱读经书的文人、历经风霜的老者,这些彩塑躲过时间的劫难,阅尽世间沧桑,从那个时代走来,在今日仍散发着活泼泼的生命力,令人痴迷、沉醉。
中国的纹饰神秘威严、源远流长。本书包含原始时代的彩陶纹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纹饰,以及从商周时期渐进发展的瓷器纹饰。300余件珍贵文物,1300余幅纹饰复原线稿,包含鱼纹、蛙纹、饕餮纹、夔纹、缠枝纹、人物纹等典型纹样,生动还原器物最初的面貌,解说纹饰历史与器物的故事。梳理中国工艺美术史纹饰脉络,探寻华夏文明的图案魅力。
本书在参考诸多古籍文献及文博同仁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基础上,以上海博物馆工艺类收藏为主,兼顾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衢州博物馆等所藏珍品,精选江南主要雕刻门类的三十件代表性文物,如良渚文化玉琮王、明代 子刚 款玉尊、明代王叔远制核雕小舟、清代桐荫仁女图玉山子、明代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南宋戗金柳塘图朱漆斑纹黑漆盒等,依年代顺序分节介绍,偏重明清时期。具体文字力求深入浅出,也尝试引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希望通过具象的江南器物,再现江南过往,呈现江南精神。
手艺,凝聚着中华文明与先人智慧,于世代相传中,塑造华夏子孙特有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气质。制瓷、剪纸、竹编、木雕……这些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情感的手艺,是中国人对绵延数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着中国人与古为新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 本书将带领大家走进历史长廊,用手艺描摹中国,寻访指尖上的华夏文明之美。你将会从105件文物瑰宝中,穿过22种古老手艺的历史记忆;了解150余道工序细节,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和终极浪漫;体悟24位匠人的守艺人生,感受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与处世哲学。 手艺里的中国,质朴、坚韧、广博、灵性,有着无穷的生命张力。
《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简介 《中华文明史话》丛书是一套文化普及类阅读丛书,主题丰富,内容涵盖面广,从各个主题的历史源流到目前概况,脉络清晰。丛书并不深入探究各主题下的细枝末节,阅读丛书,能对各主题有一个概况性了解。丛书在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力求以生动、规范的文字来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图文结合使阅读更轻松,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内容,真切地贴近历史。 《庙会史话》简介 《庙会史话》描述了庙会从*初为祭祀而生到如今商贸功能突出的发展历程,并对庙会的特征和功能作了概括和介绍。 图书对淮阳太昊伏羲陵庙会、西华女娲城庙会、桐柏盘古山庙会等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庙会作了详细的介
《优雅06:中国花艺》 你知道吗?中国古代的爱情花是芍药,兰花是花中很珍贵的一品,而芙蓉只能屈居九品。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占有重要位置,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爱情要用花、建造园林要用花、室内要摆放花,甚至花还用来食用和酿酒。本书以传统的文献为基础,结合古画、诗歌中出现的有关花的内容,对中国传统的花艺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说明。---------------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
紫砂壶大师顾景舟把紫砂工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末清初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布衣壶宗”。本书是顾景舟先生弟子葛陶中逐一还原其制壶技艺,由徐风先生执笔记录的珍贵大师级匠心文献,是对顾景舟先生一生不凡技艺的回顾和还原,更是对紫砂壶优选工艺的完整展示,具有大师级的范式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
《趣玩 II:中国传世智巧器具》:在老辈人的生活中,有一些富有妙趣又兼具实用功能的物件,像看似普通却藏有隐秘开关的机关木盒,可以收纳一些贵重的私人财物;瓷质的做工精巧的浮水杯,在大家一起饮酒的时候杯中酒剩多剩少完全可以一目了然。本书是*部关于中国传世智巧器具的著作,以生动的笔触介绍了连环戒指与手镯、机关锁具、倒流壶、公道杯、趣壶,以及机关匣盒和浮水杯。书中文物的精美图片和追寻文物的曲折故事,重新激活了明清以来优雅并且充满了智慧的日常生活细节。
本书主要论述的是明清的陶瓷器型研究。了解明清时期典型的陶瓷器形样式, 研究造型手法和形式特点, 总结器形的基本规律, 有助于我们了解陶瓷在明清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所发挥的实用和审美作用, 以及不同器形的陶瓷器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貌, 对于我们深入学习研究陶瓷器形艺术, 灵活转化运用大有裨益。
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与广大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发展成一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正是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范围内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元气和凝聚力。 自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14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省(区)。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很好的民间艺人(如
本书以海上丝绸之路上被输出的漆器为研究对象, 旨在考察古代中国漆器海外输出的缘起、契机与途径, 阐明古代漆器文化海外输出历史背景、传播历程与相互影响, 并由此确证海上丝绸之路漆器文化交流的特征、内涵与偏向, 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漆器与丝绸之路的源流要素、特色优势、广泛影响及国际交流互动等内容。选题探寻与研究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漆艺文化及其美学的输出、传播与影响, 呈现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与逻辑,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趣玩 I: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益智游戏,古已有之。对九连环、七巧板、鲁班锁等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的系统整理和探索,本书开了先河。书中九章,按照游戏种类做专题叙述,既有文物考述,也有关于游戏起源、解法和旧时影像的珍贵资料。收藏传统益智游戏是一个漫长曲折的旅程,书中穿插的故事讲述了收藏家的苦涩和欢欣,还有更令人着迷的,在这些游戏珍藏上闪耀着的中国士人和工匠的艺术天赋、非凡智慧。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却从未放弃。因为这份坚守,他们在这个一切急速向前奔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作者花费6年的时间,寻访了30多位中国传统手艺人,对他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跟踪拍摄和采访,记录下了当下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和梦想,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手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本书包含了玉石雕刻的各个重要领域,以传统的玉器作坊工作习惯为主轴,导入了一些现代的技法和工具,并和现代首饰设计加工工艺结合,给广大珠宝首饰爱好者开通一扇通往玉石雕刻的大门。 《玉石雕刻》是一本实用性、指导性强,源于传承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琢玉教本。喜欢玉雕手工艺的爱好者和广大珠宝首饰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本工具书,充分发挥个人动手能力以及设计创作能力,拓展大家在玉石雕刻方面的发展空间。
《嚼雪庐自玩竹刻(外三种)》共收录民国时期有关竹刻的图像文献四种,分别为《嚼雪庐自玩竹刻》《张志鱼刻竹制印》《刻竹治印无师自通》以及《可读庐刻竹拓本》。此次出版,各本均据民国期间所刊本予以影印。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出版过程中对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未作处理,望读者稍加留意。
本书以有趣的场景代入式写法,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明代人的着装与饰品。全书通过12章30个场景300多幅手绘图及古画中的服饰介绍了明代女性夏季着装、男性着装礼仪、不同身份人正式拜访时应穿的礼衣、出席不同规格宴会时的装束、婚丧嫁娶时人们的着装、节日庆典时的应景服饰、朝服的组成和穿着顺序、时尚流行服饰的传播、户外运动装、旅游休闲装等。通过对服饰解剖式的介绍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智慧与审美,还能为现代汉服的设计与穿搭、传统文化的溯源与发扬起到借鉴的作用。 在书中你还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点,例如古代的高跟鞋、拖鞋是什么样子的,原来过去赞美女性也是用“女神”,主随客便的官场礼仪,兼具声音的首饰“闹嚷嚷”,穿藕荷色衣衫的时尚老人,讲究穿搭的精神世界的旅游“卧游”,叛逆的流行“男穿女装”等等
“青绣”是青海拥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是与各族人民群众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民间艺术。本书全面介绍青绣艺术在青海的发展与演变,不论是与青绣艺术相关的代表性人物和产业的故事,还是与青绣相关的电影、音乐、美术、摄影等作品背后的故事,都能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走近青绣、认识青绣、了解青绣还可以看到青绣在助推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展现了新时代高原儿女在新青海建设路上用汗水和智慧共创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