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瑰丽无比的髹漆工艺世界。书中既介绍了髹漆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功能、制作方法与工艺特征、价值与作用,又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对历代漆器特别是秦汉以前漆器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力图使读者在鉴赏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总体风格的同时对各个时期漆器艺术特征有所认识,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书中每个时期漆器均注有资料来源,便于读者查阅。不同时代器型迥异的漆器都配有线插图或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题,收录了400余幅作品。认知篇从剪纸的起源、发展讲起,然后介绍了团花剪纸、门笺剪纸、皮影人物剪纸等;纹样篇涉及彩陶纹饰、青铜纹样、历代云纹、敦煌藻井、纸上青花、十二花神等主题;寓意篇以“福”为主线,用剪纸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富贵、长寿、吉祥、多子、多财、金榜题名等的追求与期盼;故事篇则用剪纸讲述了神话、历史、成语、戏曲、小说中的故事;服装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我国古代礼服、常服、内衣、戎装等的种类和变迁;饰物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古人常用的精致小物,这些精致小物同剪纸一样,装点了人们的
本书为“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书稿以碑石文献、壁画题记和地方志等史料为研究对象,在对晋东地区现存明清时期的壁画作品从内容、图像特征和作者等方面进行整理编录、考证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晋东地区民间画工的称谓、画艺传承、信仰、绘画题材和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的出版,不仅让我们可以对明清时期晋东地区民间艺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通过对众多有名有姓的画工及相关作品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界对民间画工研究的不足,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却从未放弃。因为这份坚守,他们在这个一切急速向前奔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作者花费6年的时间,寻访了30多位中国传统手艺人,对他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跟踪拍摄和采访,记录下了当下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和梦想,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手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本书包含了玉石雕刻的各个重要领域,以传统的玉器作坊工作习惯为主轴,导入了一些现代的技法和工具,并和现代首饰设计加工工艺结合,给广大珠宝首饰爱好者开通一扇通往玉石雕刻的大门。 《玉石雕刻》是一本实用性、指导性强,源于传承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琢玉教本。喜欢玉雕手工艺的爱好者和广大珠宝首饰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本工具书,充分发挥个人动手能力以及设计创作能力,拓展大家在玉石雕刻方面的发展空间。
该书是国内全面系统研究潍坊风筝这一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书,也是作者对中国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地方性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特质的学术思考。内容包括:风筝的起源与世界风筝文化,潍坊风筝产生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潍坊风筝的分类与制作工艺,潍坊风筝世家与“雅俗”风格的变化,潍坊风筝的功能变迁与复兴策略,潍坊风筝的传统产业模式及其传承,“国家在场”与潍坊风筝的传承与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广东省“文化技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广东省“文化技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灯彩,又名“彩灯”、“花灯”,俗称“灯笼”,顾名思义,即有色彩的灯。灯彩是我国普遍流行的民间传统综合性工艺品。其表现形式也就是灯的综合性装饰艺术。 中国灯彩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那时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张挂象征团圆意义的红彩灯笼,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渐渐地,彩灯笼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据《周礼注疏》载:“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军旅,修火禁。”可见,周朝就有了烛灯。到了战国,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这在屈原《楚辞》中就有所述及:“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荣备些。”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西京杂记》载:“汉高祖人成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需室焉.”
本书从我国民间艺术的认知和内涵讲起,对剪纸、印染、风筝、竹编、脸谱、皮影、年画、曲艺、民间元素的现代表达、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赣剧等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展现到制作技艺的分析、表演和传承,立体地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和现状。本书不仅体现出我国民间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色,也对民间艺术原始资料收集与整理有一定指导意义。本书适合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参考。
《髹行成器:沈福文现代漆艺思想研究》以沈福文的现代漆艺思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他个体化的髹漆艺术生产与面向社会大众的现代漆器生产机制,阐释他在从传统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的转换过程中如何认知和处理纯美术、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之间的关联性与重叠性;尝试探究沈福文在不同的语境中,如何建构现代漆艺思想的身份意识,论述他现代漆艺思想的当代价值。沈福文以髹漆工艺为着眼点,承继着传统的造物智慧与审美品格,秉持着务实与思辨的精神,将个体化的髹漆艺术创作、产业化的髹漆批量生产、学科化的漆艺教育与世界身份的建构意识晶化为其现代漆艺思想的核心内涵。他既精研形而上之道又关注形而下之器,丰富的髹漆工艺实践与多元的艺术学养使他在现代漆艺的不同触点进行切换,建构了中国现代漆艺的生产样态和学科样态。他用强大
本书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内容。一是传统工艺的相关理论内容,主要从传统工艺的概念、分类、发展、实用性、艺术性等方面来梳理和介绍。二是传统工艺创新设计的内容,主要从古人的设计思想中寻找启示,对传统工艺创新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结合蕴含在传统工艺中的地域文化、吉祥文化探索创新的途径。三是传统工艺创新设计的实践,以不同的工艺类别、不同的创新途径,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和展示。本书适用于普通高校设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使用,也适合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产品设计、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人员以及对传统工艺设计感兴趣的读者参考使用。
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竹编工艺的文献资料汇编,内容围绕四川地区竹编文化的发展渊源、竹编类型、工艺特点、价值体现、竹编企业、传承体系,竹编产业开发与创新等,通过对四川竹编新一代传承人的访谈、文字笔录,以口述史的形式,将他们的亲历、困境和思考如实记录下来,聚焦四川竹编发展的现状与现实问题。从当代设计的视角来看,竹编工艺是启迪当代可持续设计未来发展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本书的最后精选了部分四川竹编的精品佳作,既可作为教学授艺的参考,又是四川工艺竹编文化的历史文献,对发扬四川竹编工艺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广东省“文化技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该书主要是对手工艺展开系列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现状与批评,二是工艺与文化,三是是治玉与审美。现状与批评部分,主要是工艺美术批评的基础知识,当代工艺美术批评的现状与工艺美术现状的批评;工艺创作与文化部分,从手工艺的时间性、材料观、创作观以及与工艺相关的哲学文化角度展开研究,叙述传统审美维度下的创作观念,面形手工艺材料的审美意识等。治玉与审美部分,主要阐述琢玉工艺的理念与思想,具体包括材料的审美、构思的原则、治玉的规范等。
在城市或乡村,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方寸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的小小梦想,酿酒、编织、做琴、捏泥……作家赵勤到各地寻访手艺人,却意外发现,他们背后的人生故事, 触动人心。因此,与时下常见的各种“手艺”类图书不同,手艺的细节和制作过程不是本书叙述的重点,作者 注重非虚构, 多地着力于记录传统手艺人在当下社会中的个体生存境况,展现手艺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何去何从的迷茫与思考,从而让此书具有“民间史”的性质。
在传统工艺式微的今天,人们怀念那个车马都慢的年代,怀念手工制品带来的温度和情谊。也开始追求那种不和时间赛跑,只专注于眼前事物,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本书将采访近20位传统手艺人,包括银花丝、蜀锦、夏布、龚扇、竹纸、年画等手艺的传承人,真实地记录他们的成长生活、精湛技艺以及与所处社会环境的融合等。本书图文配以视频、音频,补充图书视觉、听觉缺陷,更加鲜活生动。除此以外还根据内容开发相关文创周边产品。
本书运用传神的造型、优美的线条、娴熟的技法,塑造了成千上百生动可爱的海洋形象。这些生动的作品(海洋动物、海洋童话等)皆取材于生活,传统寓意和现代元素立体交融,蕴含灵动丰厚的思想内涵,呼吁广大读者关注海洋、热爱祖国、成就梦想。
这是一本汉服版型制作及裁剪的基础教程,本书的编写目的是让读者掌握汉服制版、裁剪和缝纫的技能。 全书共4章,第1章讲解了汉服的基础知识,包含汉服的常见形制、汉服的领型和袖型、汉服裙的基本形制;第2章详细讲解了汉服制版的基础知识,包括服装号型、服装量体、汉服制版的常用工具、汉服制作的常用面料和常用制图符号的释义等;第3章详细讲解了汉服中的中衣、马面裙、交领半臂、直领对襟半臂、圆领袍、翻领袍、襕衫、对襟大袖衫、齐胸衫裙、曳撒、褙子、深衣和方领比甲从制版到裁剪的全过程,一步步教授大家如何完成一款汉服的制作;第4章通过12个案例讲解了各种改良汉服的制版和裁剪,并附有制作者的设计感想和设计图纸展示。书中案例均有详细的尺寸图和缝制示意图,讲解清晰,零基础的读者也可以跟着操作,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汉
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生中最后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专著,是他呕心沥血,穷其一生搜集、整理、研究、编印的一部中国木刻版画史料《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中的一种。2006年1月,《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主分十二章,主要从汉唐时代的版画,一直介绍到清代的年画,重点介绍了明清两代我国的木刻画作品和其特点。书末并附录五篇作者在编著《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版画资料丛刊时的序言。此书现已进入公版,我社于2006年据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第九册的的内容进行整理出版,此次再版,改正了前版的错误,并增补了一些价值较的彩色版画作为插页,以供读者欣赏阅读。
本书主要以喜庆祝福为剪纸题材,书中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马知遥、唐娜、刘晓琰著的《布老虎寻踪(北方三省布老虎活态调查和研究)》是一部集生动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学理分析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但又区别于以往纯粹学理分析的文字,文中用优美的笔调表达对当前文化遗产的关切,田野调查工作中的乡土情感。作者始终认为,好的学问不是文字的佶屈聱牙,不是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让大多数人读懂读明白。 本书从田野调查到资料整理,再到出版,经历了5年时间,书中配合文字展示了专业摄影师的百余幅图片,细致地为我们描述和分析了布老虎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山东、河南、山西的活态生存状况,对它们各自的处境和发展做了深入研究。 作为长期深入农村调查的大学教授,作者深信:只有走进了真正的民间生活,才能为当前民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把脉;只有真正和大地接触才能生出对古老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