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 1934)所著《中国伊朗编》(Sino-Iranica)是他一生著作中较重要的一种,也是欧美东方学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本人在语言学、人类学、植物学、矿物学方面都受过专门训练。这本书可以说是他探讨东方名物、语言、制度各方面专门问题所得成果的总汇。首先是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其次是关于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伊朗史上萨珊王朝的官制。附录几篇是关于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国境内几个□□语言(蒙、藏、□□□)里面若干词汇的研究。
罗马文化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希腊史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无论在建筑、宗教、科学、哲学,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和印记,是对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值得人们注意的是,罗马人并没有被动地抄袭希腊,也绝不是简单地照搬。罗马自身的拉丁传统和伊达拉里亚文化已为它奠定了文化的底色,在适应内外发展的过程中,罗马文化不断进行革新和创造。它的成就比希腊文化更胜一筹,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形成了西方文化渊源之一。 本书以史为纲,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示古罗马的千古文明。
大家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科技密码。 本书则通过文物,从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酒等人类的实践活动入手,探讨古人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应用:青花瓷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氧化钴的含量,造纸术的改进是因为采取了碱液蒸煮制浆 挖掘文物背后的科学原理,了解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与智慧,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光时刻,让文物在化学中活起来。
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权威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帝王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上,江河纵横,桥梁遍布。尤其是在迷人的江南水乡,“水港小桥多”的景象比比皆是。遍及全国各地的桥梁,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类别和结构,还有着自己萌芽、产生、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代桥梁,经过漫长的发展完善,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
本书讲述的是史前人类历史的文化起源。主角不是经济和战争,而是人类在童年阶段和神话时代,对鬼神、图腾等的信仰,自然之灵和幻想物与他们为邻,这些符号化的原始文明元素在世界各文化起源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系统梳理各文明遗迹留下的遗存和神秘传说,试图再现那些王国的面貌并让人了解远古时代的著名人物。 作者凭借丰厚的历史积淀,撷取冬宫罕见的珍贵资料,带领我们走进神秘文化的世界,展开一段探索世界古文明未解之谜的旅程。 本书讲述人类起源与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古国,描绘众神传说中的个古国国王的生活,以及远古各民族的习俗和伦理。依据古代历史学家的记载,复原历史的真相,披露一些不为人知的材料,使读者得以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远古的人类——那些不曾谋面的先民比我们至今设想的更有
北大历史学教授审稿,资料翔实权威。 古老的埃文文明在经历了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于公元前332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劫难”,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对埃及疆域的征服,埃及法老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法老时代创造的辉煌文化也急剧衰落。在希腊文化的大举“入侵”下,曾经是埃及人骄傲的象形文字在希腊字母文字面前只得甘拜下风,以至于到公元4世纪后绝迹,在此后的1500年里成为一种无人能够释读的文字;古埃及的多神信仰在基督教及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的冲击下,失去了生命力,留给后人的只是那无法毁灭的一座座神殿的石头遗址;植根于象形文字和多神信仰之上的古埃及文化——文学创作、绘画、雕刻等也随之走向死亡,埃及不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中心。在希腊罗马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先后冲击下,古埃及文明彻底失落
踏入古希腊文明的历史长河,揭开诸多谜团的神秘面纱,再现古希腊的辉煌篇章!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史的开端,古希腊世界的一切 ——神话、爱情、家庭、战争、民主……如同赫拉克利特的河流,早已流逝。然而时至今日,古希腊仍令人魂牵梦萦。 在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众多的奇迹——古代奥运会、《荷马史诗》、米诺斯迷宫,等等,也曾孕育了光耀千秋的伟大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还有那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希腊神话,以及流传至今的“特洛伊之战”。 古希腊文明的光辉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已有两千余年,但古希腊人以其特殊的理性和智慧建构起来的巍峨宏大的文明大厦,至今仍令世人惊叹不已! 《寻找特洛伊——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古希腊文明 (精)/世界文明史话》由马兆锋编著,内容以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基础,结合*的
犹太人对文明的贡献是一个重大而有意义的课题。从人数上看,犹太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是很小的一个分支,当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约有1300多万,仅占 总人口的0.2%。但就影响力而言,犹太人却是一个非凡而 的民族,与其人口极其不成比例。犹太人的祖先所创造的“希伯来文明”,被誉为哺育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而且犹太民族中间涌现出的许多伟人,为人类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内容涉及犹太人对西方知识、地理大发现、艺术、音乐、欧洲思想、科学进步、医学、经济、公共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贡献。本书探讨的是犹太人对文明的贡献这一重大命题,对于犹太民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贡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而且是大家所写,对于中国读者了解犹太民族与犹太文明有着重要的帮助。本书内容共分为十二章: 章“希伯来遗产”:探讨犹太人
大家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科技密码。 本书则以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力学、光学、声学、热学、电和磁)为纲,拣集与其相关的文物,探讨古人对物理知识的发现与应用:曾侯乙编钟 一钟双音 的振动机制,应县木塔 千年不倒 的结构性力学设计 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科学原理,发现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与智慧,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光时刻,让文物在物理中活起来。
近些年,不少有关死亡的历史和社会学方面的书面世,但至今尚没有讨论陵园建筑、装潢和都市化的书籍。米歇尔·拉贡就这一主题投入了十多年的时间,收集了大量资料。 在《地下幽深处——幽冥国度的追问》一书中作者指出,陵墓是死者的第二个家,陵园是城市的理想翻版。从古代坐落在大路旁的陵园,到中世纪环绕教堂的陵园,米歇尔·拉贡又把我们带到十八世纪自然回归主义的陵园,十九世纪博物馆-陵园,终进入越来越以“建筑群”为特点的现代陵园。 令人惊奇的还应该是那些带有功能主义和死亡特点的章节:法国大革命时期祭奠礼仪的混乱、流放奥斯曼区巴黎死亡者的计划,为节约土地推行的火化、举行葬礼的火车站、带有空调设施的现代医院停尸房。 《地下幽深处——幽冥国度的追问》还理所当然地成为一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墓葬风俗的
本书为《神话历史丛书》之一,是国内本从神话历史的角度研究古老的苏美尔文明的学术论作,在苏美尔文化研究中另辟蹊径,具有一定的创见。苏美尔人自公元前 5000 年到前 4000 年迁入两河流域南部创造了迄今已知人类古老的文明。多重证据表明,在苏美尔文明的背后有支配性的神圣信仰的存在。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不仅是客观现实的需要,还是神话思维发生作用的产物。楔形文字的书写者及其载体:书匠与泥板,记录了苏美尔人的神圣记忆——神话历史。 作者认为,苏美尔人在长期的狩猎 - 采集生产生活方式中也发展出了原始宗教和信仰。现在出土的遗留泥板中的神话历史十分丰富。苏美尔人还通过大量建筑神庙和塔庙并在其中举行仪式性活动,以达到人与神的沟通及人对神的服从之目的。神圣的时间与空间观念融合在新年仪式和圣婚仪式上。
《古代文明(第9卷)》是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辑的不定期连续性考古文集。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商代至宋元时期有关具体问题的探讨,第二部分是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北区2009年发掘报告和陕西宝鸡市将家庙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本书是“古文明浅读”丛书中的一本,从古迹、历史、艺术、文学、史学、法律、科技、宗教、哲学、社会风俗等方面介绍古玛雅文明的方方面面,内容翔实,史料准确,结构合理,插图运用恰当,是一本较好的人类文明知识普及读物。
《读点经典(第10辑):埃及玛雅文明》从历史、宗教、文化、城市与建筑、艺术、教育、科技、民俗等多个角度,集中展示埃及和玛雅文明杰出成就的各个侧面。
它是一个谜一样“失去了的”文明。它的种种秘密都深隐在神秘莫测的热带丛林之中。 印加、玛雅、阿兹特克并称为美洲三大文明,其中玛雅文明是古老的。玛雅,位于中美洲,从太平洋西南岸,向北延伸到尤加敦半岛所在的大西洋岸之间。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笼罩着史前就曾繁华灿烂的玛雅城,高耸的金字塔,生动如画般的象形文字,精准的天文历法,迷狂的宗教…… 回顾这段失落的文明,人们感慨万千,除了惊叹于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也将为人类审视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更多启示。
“ ”古文明书系研究“ ”沿线且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古代埃及、巴比伦与亚述、印度、波斯、中国、希腊、罗马等文明,以中西比较、中西交流为研究特色,既注重宏观的理论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从当下观察古代文明的整体性变迁,以宏大的视角展示古文明的兴衰;又注重具体问题的实证性研究,并反映学术研究的 动态,用中国人的视野来重新观察世界,架构认识世界的话语权,以实际行动反击“西方中心论”。 于殿利著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精)/一带一路古文明书系》力图根据楔形文字原始文献,援用社会科学理论,揭示出与传统 不同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图景。城市文明、商业文明、法律文明、公民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人本主义思想等构成人类现代文明基石的诸多元素,不仅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都能找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