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
阅读产生知识,知识催生信仰。晚清的报刊阅读是一场 静悄悄的革命 。 本卷以晚清社会变革为背景,以报刊发展为线索,以读者阅读为中心,在时空交织中建构报刊、读者和社会变迁的多元图景。 晚清时势对读者的报刊阅读有着直接影响。从早期少数开明士绅通过宗教报刊对世界知识的理解,到甲午之后新学新政的蔓延,乃至清末学生阅读革命报刊的热潮,报刊是社会的风向标。读者在日记中再现阅读的场景,记录他们的阅读经历和心理体验,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他们的阅读实践在日常叙事中得以展现,充满了丰富的情感经历和文化想象。 晚清社会 书 刊 报 形态的演变,意味着报刊作为社会的 基础设施 ,其 毛细血管 作用逐步得以显现。报刊内容从早期的宗教知识、科技知识到新学新政的变化,决定了读者的阅读来源,影响了读者的认知水平,
如果说报刊是时代与社会的镜像,读报人的记录是镜像投出的光影,那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报刊阅读呈现出何种图景呢? 纷乱时局折射了蓬勃且多元的阅读景象。青年学生的读报活动与思想转变、报刊舆论与学生运动、抗日宣传与读者反响、民主观念传播与知识分子读报活动、社会思潮与报刊多元化、都市报刊与读者文化生活、政党报刊与群众运动、地方报刊与基层言说、学术刊物与知识分享等,都在本卷中得到了细致深入的展现。 翻腾的社会声浪从未脱离时代命运。政治主题与家国情怀在每一位读报人的记录中回响、共振,汇成高昂激越的主旋律。从读者群体到党派群体,从党报的影响力到意识形态斗争,从统一战线到抗日烽火,从国共分裂到三年内战,报刊阅读史贯穿着一条主线:救亡图存。 本卷通过对内战、抗日、第三条道路在报刊传播中的主题进行
时局波谲云诡,读报人在大变局中呈现何种面相?作为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的报刊是意义呈现的窗口。 本卷以北洋政府时期报刊阅读为研究对象,以新闻事件史为线索,通过深描政治阅读、文化阅读、社会阅读的联动机制,勾勒政党性报刊、思想类报刊与商业报刊阅读的阶段特征。 大变局催生复杂的阅读景观,在具体文本中得以展现。本卷提供了五个观察视角:从报刊媒介与思想的角度,探讨 报战 与 思想战 之间的因果关联;从报刊 政治纸 文化纸 的角度,探讨大变局中读者阅读的政治思想文化意涵;从新文化运动与阅读革命的角度,研究新思潮对阅读观念的深刻影响;从阅报组织和阅报教育的角度,探讨公共阅读发展和大众阅读推广;从读者阅读机缘和交往网络的角度,探讨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报刊是观点与思想的汇集地,冲击着读者的头脑。从分
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艾尔曼教授探讨了1315-1905年间作为晚期帝制中国历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向。艾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修正了很多我们先前对于这一考试体系实际运作过程的看法,其中既有对科举作为政治和文化组织运作的分析,也有对科举在被现代改革者们无情废止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法预料之社会后果的反思,同时深入解读了科举作为一套历时久远、运作成熟的制度的历史意义。
到公元前3世纪,年迈的周朝走完了自己的旅程,诸侯国之间不断爆发争夺地盘的战争。*后,秦国打败了所有的对手,*次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秦朝的统治者名为嬴政,他认定,*有效的控制手段是宣扬团队精神:让所有人拥有同样的公民身份,并保持那样的身份。为此,他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他下令使用统一的书写文字,这让他控制了政治话语权。他开始修建长城,用砖块和灰浆宣告 我们 和 他们 的对立。所有这些的作用是在不同的人群中创造了一种基本的共同身份感,一种秦人的身份感 或者用可能源自 秦 的现代英语的说法,一种中国人的身份感。 嬴政成了中国的*位皇帝,给自己封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号 秦始皇,并在中国西北部的西安附近修建了一座陵墓,以彰显自己的显赫。至于墓里有什么,只有文字记载(亭台、蜡烛等,它从未被发掘)。但是
在澳大利亚明亮的风景背后,潜藏着大约十六万流犯,他们 哐当哐当 地拖着脚镣,在半明半暗中走动 1787年,国王乔治三世统治的第二十八个年头,英国政府派遣了一支舰队,前去殖民澳大利亚。对大多数英国人来说,这是另一个星球 一个流放的世界。无数男人、女人和儿童被逐出英国,进入一种令人发指的刑罚制度。这段血淋淋的流放史在《致命的海滩》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中徐徐展开。 流放制度留下的官方文件堆山叠海,但很长时间以来,有关流放制度的叙述中基本上都缺乏一个元素,就是流犯本人的声音。罗伯特 休斯则试着由下而上地观察这个制度,通过流犯的证据 信件、证言、请愿书、回忆录等 来了解他们自身的体验。在本书中,流犯终于有机会开口了,讲述他们的苦难与幸存,他们的向往与抵抗,他们对流放的恐惧,以及他们如何与这片一度不
西方是什么?今天,我们能够迅速勾勒出西方的轮廓,它以欧盟和美国为中心,还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这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区域。然而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西方文明并非像今天的一些西方人所说,一直处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而且,西方的边界也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人类文明起源于中东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向西传播,促进了整个地中海地区文明的进步。可以说,西方文明其实起源于东方。 古典希腊和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形成阶段。希腊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主制度,以及罗马的共和制和法律等都是西方文明的基石。然而希腊和罗马的发展也受到了波斯等东方国家的影响。罗马帝国晚期,诞生自中东的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发生碰撞,古老的希伯来文明塑造了西方的道德框架。西罗马帝国陨
一门古老的印度宗教是如何变成一个全球健康支柱产业的?从圣人的洞穴和森林到现代西方的健身房、医院和乡村礼堂,在瑜伽发展的曲折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它见证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转折?在外传的过程中,瑜伽宗师们的教义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为什么瑜伽有那么多不同的形式,似乎囊括了从肌群练习到正念体验,从压力缓解到精神解放的方方面面 这部全面讲述瑜伽历史的著作首次将瑜伽置于全球文化背景中,带领我们从神秘的宗教仪式和中世纪的身体魔法,到基督教和大英帝国,再到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和二十世纪的西方,发现鲜为人知的瑜伽故事。 如今,瑜伽已融入女权主义、数字媒体、名人文化、压力流行病和对真实自我的追求等各种社会议题之中。希勒描绘了过去和现在各色与瑜伽有关的人物,讲述了一段关于学者与丑闻、科学与精神、智
《古代印度波斯文明文献萃编》是新时代 一带一路 文明文献萃编中的一册,该书通过古波斯和古印度大量典型性古典文献,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印度和古代波斯的历史,触摸古代文明。印度部分主要引入《吠陀经》和佛经,憍底利耶的《政事论》,阿育王的石柱铭文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史料来解读古代印度文明史。波斯部分,主要通过古代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长征记》和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波斯帝国国王的若干铭文,特别是大流士的《贝希斯敦铭文》等,还有波斯帝国时期的两个商业高利贷家族(埃吉贝商家和穆拉树商家)的铭文等为读者介绍古波斯的文明。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视野下的西方旅游文化史。作者介绍了16至21世纪旅游在西方世界如何出现并演变为全球性活动,阐明了乡间度假、登山、滑雪、阳光浴、泡温泉等当下依旧热门的旅游方式如何出现及演变。并首次聚焦游客身份,发现游客在旅游产生、命名、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从社会、经济、文学、文化、心理、养生甚至医学发展等角度,考察了从精英旅游发展成大众旅游的历史。 本书不仅是西方旅游通史,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史,有助于理解旅游是如何塑造现代生活的。
本书为新时代 一带一路 古文明文献萃编丛书中的一本,分为上下两册。文献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大量文献为复原历史悠久的古埃及文明提供了一手信息。本书精选翻译的160多篇文献,涉及神话传说、王权制度、个人传记、往来书信、司法诉讼、经济活动、宗教仪式、教谕文学、故事文学、颂与诗歌等方面,表现出古埃及多种文献的基本特征,展现出古埃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呈现出古埃及灿烂文明的卓越贡献。
印度河印章、青铜舞王湿婆像、犍陀罗石刻佛像、《帖木儿家族的王子》 大英博物馆所藏南亚文物,囊括南亚文明几乎全部艺术门类,跨越整个南亚历史,且都标志着南亚各历史时期登峰造极的艺术造诣。 《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有别于一般历史书写,从大英博物馆南亚藏品中精选400余件,汇集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丝织品、装饰艺术等方方面面;通过探索文物中隐藏的秘密,从印度河文明到许多宗教的出现,从莫卧儿人的崛起到欧洲人的到来,从帝国的城市辉煌到次大陆的农村和部落生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错综复杂的数千年南亚文明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古滇时期,大体相当于云南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始于公元前 12 世纪,止于公元 226 年(诸葛亮征南中时期),上接新石器时代,下连爨文化时期。这是云南古代史上本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一个时期。古滇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发展程度*、影响范围*广、*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古滇文化史也是组成完整云南文化史体系的重要一环。
中国历经的20 世纪是社会激荡的百年,亦是新旧观念杂陈、东西文化碰撞的百年。本书以国人 衣 生活的视角,梳理了服装领域这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从清末的长袍、马褂、瓜皮帽、镶绲袄裙,到民国的燕尾服、圆筒帽、旗袍、西装、中山装,再到1949 年以后的列宁装、人民装、红卫兵装,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喇叭裤、文化衫、吊带裙等,评述服饰兴衰,探究风尚源流,笑谈百年衣裳。作为服装专家,两位作者从政治、社会、文化等角度加以钩沉,于生活史的广阔空间纵横开阖:从文献、报章,到小说、俚语所呈现的公共记忆与私人记忆,立体地勾画出中国人穿衣现象中的时代烙印。近400 帧图像,既有历史照片、家庭写真、服装实物及老月份牌画、老插图等作为重现,亦有当代名家的水墨题图、淡彩插图为之点睛。
《中国文化精神》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特质、体系、核心、发展、得失、论争等进行了通俗又十分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做了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国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经典的普及读物,它对中国人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新文化有巨大的现实作用。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国民常识书。
《世界文明史(下卷)》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 伯恩斯等撰写的一部在美国有相当影响的著作。它初版于1955年,此后屡次修订再版,至1991年共出版了八版。80年代中期,我馆曾出版了该书1974年第五版(中文本共分为四册),在读书界引起了一定反响,并曾被列入《家庭书架》。此次我馆购买了该书即第八版的中文版权,重新组织翻译出版。 新版扼要考察了自远古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文明演化的历程,内容涉及各主要地区和国家。它保留了第五版的基本特色,即关注人类在文化、思想、制度和知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叙述政治史时侧重于介绍它们与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史相关的内容;注重人类文明的继承性和不同文明的碰撞,既注重备主要人类文明的独特成就,又让人了解到其局限性;插图丰富,且与行文密切配合。与第五版一样,新版以西方
《丰裕的寓言》一书将美国广告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置于西方文化、宗教、种族、性别等广义范式变化中考察,辅以美国历史上一些知名广告从业者、文学家、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艺术成就,从文化史的角度梳理美国广告业数百年的发展。随着以官僚理性、工厂量产和现代公司体系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肆意发展,基于 有计划地淘汰 原则的消费主义割断了人与物的联系,广告与其他机制紧密配合,大力营造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象和公众焦虑,指导个人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与此同时,发源于早期现代欧洲的一种狂欢式的、魔法的、巫术的、泛灵论的观念也在广告业和社会文化边缘顽强存活了下来,为理解和讨论公司广告、消费主义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可能性。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本书向读者呈现了有关墨西哥公共庆祝活动和流行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在15篇文章中,来自美洲和英国的顶尖学者讨论了从16世纪到现在墨西哥流行文化最具说服力的方面。他们探讨了广泛的墨西哥表达,包括鄙俗的歌曲和舞蹈、节日、石头壁画、圣体节庆典、铜管乐队和民间戏剧。填补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这本及时的文集填补了日益紧迫的需求将提供新的见解读者感兴趣的文化史,拉丁美洲,人类学和其他领域。 这些研究以点带面,从不同角度切入,讨论了西班牙殖民者到达以来,墨西哥公共生活、政治文化与社会秩序的复杂互动。本书编者们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如格尔茨的 剧场国家 理论、涂尔干对宗教国家的分析、布克哈特的《作为艺术品的国家》、富勒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等,呈现了墨西哥大众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 15世纪末,西班牙殖民
早在黄帝时期,中华法制文明的曙光便已投射在中华大地上。自夏朝立国,迄至末代王朝 清朝的覆没,经历了四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没有中断的历史发展过程。就中华法制文明而言,其特殊性、完整性、包容性均为世界法制文明史之最。中华法制文明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概述如下: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重尊卑伦序,引礼入法;重以德化民,德法共治;重安人宁国,移风易俗;重九族相亲,协和万邦;重法为治具,彰善瘅恶;重天人合一,中平和谐;重文化渊源,百家争鸣;重理性思维,鉴古明今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法制文明将发挥其创造性的史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