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系列出版计划的普及本,是突出普及性、可读性、传播性的城市建筑文化读本。本书共收录上海地区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打造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伴手礼。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 文 、 旅 、 声 三个部分。主体内容为建筑图文,建筑数量仍为56处,仍分春申古风、中西交汇、都会映象、梧桐深处、海上华章五个篇章。以别册形式,添加10 101条建筑微旅行路线内容,体现 以脚步丈量人民城市 的精神。随书印刷 建筑可阅读 音频有声版的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码欣赏本书音频内容。 本书形态为单行本,另配别册,开本
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以错综迷离的世相称上海为 魔都 , 魔都 由此逐渐成为上海的代名词,家喻户晓。近代上海作为 魔都 ,具有高度开放、无所不容,一市三治、各行其是,战时中立、长期和平,形成中外利益共同体等特性,并由此形成上海超强的集聚功能,助推上海超强的创新能力,造就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当代上海城市精神,是近代上海城市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海史专家熊月之以学术为支撑,围绕魔都上海的种种特殊之处,深入分析了上述特殊之处的种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为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 五个中心 建设,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 四大品牌 ,打造全球性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支撑。本书视野宏阔,史论融合,分析细致,见解独到,
这是立足于上海空中 行走 ,了解上海的新观察。一群建筑学背景师生,致力于为公众提供认知城市的多样视角。他们精选了上海城区18处19栋地标建筑,以及22栋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通过航拍摄影,向读者呈现难得一见的城市新景象。这些摄影将城市片段连接成可感知、有温度的城市记忆,并梳理其中蕴含的城市发展脉络。 This book endeavors to take readers walking over vast city sceneries throughout Shanghai. A group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architectural backgrounds have determined to provide the public with various and unique observational methods for recognizing and perceiving the city, 18 key aerial public spaces, 19 landmarks, and 22 significant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urban areas of Shanghai, are selected meticulously. The showpieces of aerial photography collected in the book present readers with rare point of view over the city. Segments are connected, fractions are integrated, and thus,
本书以上海南京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张园为对象开展海派文化研究,通过历史研究、市民口述、企业访谈等多角度挖掘海派文化内涵、总结海派文化传承规律、演绎海派文化精神气质。本书收集并系统整理了张园作为私家花园逐渐走向开放的历史,张园作为城市社交花园所孕育的海派文化,张园改作里弄住宅及其石库门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张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文历史故事,最后讲述了新时代张园的城市更新与海派文化传承和发展。本书提出 城市文化元空间 的理论,分析了张园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传承和发展了海派文化,在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过程中突显出海派文化元空间的特殊价值。本书适合于城市文化研究、海派文化研究和城市更新领域的学者、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文学和艺术爱好者参考使用。
大光明、国际饭店、大世界、十六铺、国泰电影院、音乐厅、红房子、中山公园、四马路、金都戏院、医学院路……一长串有独特内涵的名字,传递许多《珍档里的上海(雅俗上海的格调与情怀)》的编者西坡等希望和传播半个世纪前上海文化风貌和都市情景,显示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景象和人情世故。
平凉路 2767弄 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本书通过16位普通居民及1位街道旧区改造负责人的口述史,辅以历史大事记和 120 幅各阶段图片,生动地呈现了十九棉工房这一自成单元社区的百年变迁,还原了建筑、居住空间、社区与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关于 都市考古 的社会学著作,为发掘和保存上海的城市底蕴和城市文脉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和探索。 作为增订本,本书在原版15篇居民访谈的基础上新增1篇居民戴先生的访谈记录,并收录其家人的三张不同时期的珍贵全家福;补充田野教学记录说明;新增附录,增补该书出版后的重要媒体报道及拆迁后近况照片组图;补充再版序言。
南京路是近代以来上海闻名世界的商业街,既是百年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商业文化传承的载体,至今仍是上海中外品牌的聚集之地。本书选取100个代表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南京路商业品牌的百年变迁过程,同时分析餐饮、食品、旅馆、医药、百货、服装等各大品牌形成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影响,勾勒出上海中心的商业文化地图,并讲述其间发生的精彩生活故事。本书力求学术严谨,文字活泼,图片精炼,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备可读性,呈现给市民大众一部具备历史深度又趣味十足的读物。
本书在充分利用档案文献、报刊资料、专访、回忆录等丰富史料及吸收近年科研新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对1949年至1966年间党领导下的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事件和重要成果进行系统的观照和研究,力求深化对这一时期上海文化建设历史的认识,并为今天我们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
本书系统研究了江南文化向海派文化嬗递的过程,以及在这一演变进程中所呈现的文化领域的典型案例。研究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江南文化在上海向海派文化嬗递的关键时间点,大致时间范围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至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数十年间,通过考察江南文化在海派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探讨江南文化圈的区域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本书首先从宏观层面考察江南文化向海派文化嬗递的过程。包括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行政区划三个层面考察江南区域的时空和住民;从晚清以来江南经济和文化中心从苏州到上海转移的视角,考察教化江南的传统和近代新学的萌芽,传统文人向新式知识分子的转变,以及由此在江南孕育的新兴文化;从海派文化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和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良和创新的角度,指出作为新兴都市大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