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主要发源地,上海里弄是中西现代居住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是反映上海自身中西文化交融特征的重要载体,大量里弄所构成的城市形态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城市生活,最为典型地反映了这座城市强烈的市民社会特征。由此,里弄作为一种城市景观及其背后的世俗生活,也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最为重要的城市特征,里弄生活的记忆也成为很多上海人的特殊文化基因。长期以来,里弄的更新改造矛盾重重,尤其在今天,如何处理好超常规快速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保护并发扬上海历史文化、切实维护居民切身利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无法回避、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书主要采用多学科理论融汇综合,并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涉及里弄改造的政府政策制定、经济利益权衡、居民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城市特色保护和发扬等方面,运
本书系由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调查文献的中译本和中国学者对此的研究论著组成。日本自江户幕府末期以来就十分关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状况,19世纪60年代以来四次遣使上海,均留下了大量调查材料。本书即是中国学者阅读和研究日本“千岁丸”号轮船乘员上海纪行文选之后的问题思考和反观。在体例上,本书包括日本人的原文记述和著者的研究,方便读者联系阅读。
弄堂作为邻里共用的空间,实际上建构了一种人际交往的文化生态,这是更远离现代“原子化的个人主义”而更接近传统“社群主义”的生活方式。作者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拍摄了这部《上海弄堂》摄影集,把二十八年的照片按照在一天里事情发生的顺序编排起来,产生出了一种奇特的效果,每幅图片都仿佛一个图标,当几十上百个浮标散落在视野之内,随意碰到某一个,都会发现它通过引线与其他浮标联系在一起。
是关于上海早期历史建筑的游览指南。全书精选17条徒步线路,以马路为线索,抓取440座风格各异的老房子,图文并茂地述说它们的昨天与今天,并附有作者自制的导览路线图。
本书在由女性主义史学、大众文化史和文化的社会史这三种视角和方法交叉构成的总体框架下,对20世纪上海都市文化和现代城市公众空间的性别和阶层问题作深入的探讨,着重考察女性对上海通俗演艺市场的介入是如何影响了这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女性又是如何通过参与营造这一都市的公众空间而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
本书系由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调查文献的中译本和中国学者对此的研究论著组成。日本自江户幕府末期以来就十分关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状况,19世纪60年代以来四次遣使上海,均留下了大量调查材料。本书即是中国学者阅读和研究日本“千岁丸”号轮船乘员上海纪行文选之后的问题思考和反观。在体例上,本书包括日本人的原文记述和著者的研究,方便读者联系阅读。
《学生规范毛笔行书等级达标训练》把上海19个行政区划悉数归入,在艺术上要求高规格、高品质的画册上马之后,这个团队便和有关的出版人一起形成了工作人、情感上、态度上对于上海文化和上海精神的共振与呼应,我想说,新上海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新鲜的未知,所有关于上海的信息出版物都将过时和成为历史的片断,关键是一本高水准的上海读物,要能反映出这个崭新都市的最本质的律动和状态,描绘出上海生生不息的动力和姿容。在这群被上海接纳、激励的各地年轻人的努力下,这本画册中几乎的图片都以磅礴的气势和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中国上海的气质和精神,是一部气度雍容的大视野、大气象、大文化的21世纪新上海画册,编辑过程中大量的图片被反复调整,稍有疑惑之处就必须推倒重业,前后两年多,陈海汶的创作团队与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编辑团队成功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其中照相的发明与运用,就使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真实表象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具有决定性的一步。作为忠实记录及传播真实性的工具,照相于近代社会可谓须臾不可分离。《具像的历史》以19世纪40年代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社会为背景舞台,论述了照相传入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故事”,阐述了这一近代科技发明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遭际及其意义。????
是关于上海早期历史建筑的游览指南。全书精选17条徒步线路,以马路为线索,抓取440座风格各异的老房子,图文并茂地述说它们的昨天与今天,并附有作者自制的导览路线图。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记录从上海开埠到今,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发生、发展,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精彩场面,展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独特魅力。《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主要面向来沪参观的海内外人士,全书通过轻松的笔触,以讲故事的生动方式,将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这个东方国际化都市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经线,人物、故事、社会生活、地标景观等是纬线,经纬交织,明珠璀璨,立体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性。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很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亲近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上海租界》一扫以往租界书写学术化、史料化的痕迹,是一部将文学手段贯穿其间的规模化的非虚构之作,迄今以来鲜见。全书起笔于上海开埠,收笔于租界终结,全景式地描绘了自有渔村以来上海所从未遭遇之历史大变局,酣畅淋漓地活画了百多年来东西方各色人等的滨浦命运;在以流畅、睿智的语言见证着上海史书写的别一种可能性的同时,忠实地捍卫了以档案史料作为骨架支撑的历史真实性,以及重构和再现租界场景的主观可能性。
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上海大世界,是人们记忆中的远东游乐城,深受海内外中下层游客的青睐,曾是他们节假日出游的。在这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中,设有几十个风格各异的艺术舞台。底层叫“共和厅”,除10小时连映的电影场和溜冰场外,靠马路一边是“大京班”;二楼“共和阁”有三个场子分别上演魔术、弹词、滑稽和绍兴文戏;三楼“共和楼”有中西餐厅和演文明戏、淮扬文戏、滩簧的三个剧场。四楼“共和台”,有歌舞班、杂耍场、济公坛等。昔日大世界上上下下,四面八方整天是粉墨争相献演,观众人声鼎沸……本书所披露的则是在这色彩缤纷的舞台背后的人间活剧和社会传奇……
都市空间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上海曾经稳固地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版图的中心地位。研究上海的都市环境和社会体制对于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影响固然意义重大,而上海的文化语境与文人话语实践的内在联系也同样值得重视。将文学的外部因素和内在形式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城”与“人”的关联与互动,从“城市”和“话语”的双重维度来探究上海都市空间的文学史意义,是本文的研究理路之所在。鉴于1927年和1933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性,高兴编著的《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以1927—1933年为考察时段。
都市空间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上海曾经稳固地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版图的中心地位。研究上海的都市环境和社会体制对于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影响固然意义重大,而上海的文化语境与文人话语实践的内在联系也同样值得重视。将文学的外部因素和内在形式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城”与“人”的关联与互动,从“城市”和“话语”的双重维度来探究上海都市空间的文学史意义,是本文的研究理路之所在。鉴于1927年和1933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性,高兴编著的《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以1927—1933年为考察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