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上看,“先生”是十分超然的。“先生”这个词过滤掉了一切职位和财力的痕迹,留下的,只是纯粹的礼节上的称谓。轻轻一声“先生”,先我而生,肯定在心智学识都要较自己成熟,就这样微微将自己往后靠一靠,很有中国谦恭内敛的传统在其中。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先生与权势财力无关,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在同一地平线上,只是礼节地稍稍抬高一下对方,不比“长官”、“大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卑下的地位,这个观念完全是近代西风所吹入的,相比强调有同一共事目标的带有强烈排他性的“同志”或“弟兄”,覆盖面要宽泛多了。
《小说月报》与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小说月报》的两任编辑和作家群、《小说月报》的思想倾向及其文化影响、《小说月报》的印刷出版与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杂志、读者与都市文化间的互动等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要求恢复老字号企业的品牌与传承优良的企业文化,笔者参与《老字号企业丛书》编写,后又主编《闹市中心区服务志》,并撰写了《黄浦区照相业服务志》。在连续近十年的修志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同时采访了照相行业的老前辈、老板及老板家属等,从而又获得不少鲜为人知的百年上海婚礼文化历史、婚恋方面的故事及宝贵的图片资料。为了让现代人了解老上海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及婚礼形式等方面的精彩故事,笔者以写实手法,配以丰富的图片编成《老上海的婚礼》一书。全书将为你介绍苏州河上的一场水上大婚礼,海上大美人胡蝶的婚礼,20世纪中国婚等八场在老上海举行的婚礼。
《读城系列:上海十八样》以十八篇文字,描摹了十八样上海的典型事物,大饼油条脆麻花、生煎馒头、猪油汤团、弄堂口的娴纸店、公用电话、弄堂游戏、三层阁的老虎窗……那些吃的、用的、玩的,有些已经逐渐淡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通过作者幽默、活泼、俚俗又饱含深情的笔触,把大家带回时光隧道,让心跟着一起融化在这片或熟悉或陌生的土地上。
大光明、国际饭店、大世界、十六铺、国泰电影院、音乐厅、红房子、中山公园、四马路、金都戏院、医学院路……一长串有独特内涵的名字,传递许多《珍档里的上海(雅俗上海的格调与情怀)》的编者西坡等希望和传播半个世纪前上海文化风貌和都市情景,显示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景象和人情世故。
薛理勇所著的《上海洋场》是“精品上海书系”一种。作者是著名的上海史专家,对上海历史有着相当深入和宽泛的研究。在《上海洋场》中,他阐述了上海租界的由来和几次扩展,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近代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无耻掠夺;同时,也十分客观地叙述了随着租借的建立和西风东渐,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近代市政建设、市政管理等也随之进入上海,在客观上对上海的近代化起了促进作用。
所谓上海浴语,指的是在于20世纪20至40年代产生于上海的城市市民语言,它出自市民之口并被运用于文学作品,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后来洋场才子们又把它演化为一种叫“俗语图说”的艺术形式,图文并茂、诙谐幽默,是图文俱佳的艺术欣赏品。本书是经过翻阅大最的报刊,搜集到了十多种老上海俗语的著作,这里选录提是连载于报刊,没有出过单行本,少有人知,且文图俱佳者,计有《洋泾浜图说》、《白相地界术语图解》、《舞场俗语图说》、《上海新俗语图说》等。
上海,谜一般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流连这里的每一条马路,每一幢楼房,时常会为你讲述一长串的人物,一长串的故事;离开这里的,也会魂牵梦萦,遥想这里熙攘的人群、璀璨的夜晚。在上海百多年的历史中,百转千回,大浪淘沙,而这座城市万千气象,常在常新。上海辞书出版社倾力推出的“精品上海”书系六册以上海的“前世今生”为主线,深入挖掘,以厚实的内容、独特的视角、全新的感受为读者展现上海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细说上海连绵不绝的精彩故事。本书《上海腔调》描绘的则是上海的“今生”风姿。
以半个多世纪上海女人的文化、生活和时尚为主轴,从民俗、民风、民生和民粹的角度,解析"上海女人"作为一个符号群体的产生、流变和定型。关键词:虚构的经典人物,真实的社会生活事件,翔实的调查数据,细微的时代心态,独特的文化视角。
当“海派”诞生之时,上海的城市性质决定了海派文化生长的环境。在这个新兴的城市里,商品经济带来了西方的契约精神,等价交换促成了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使上海呈现出与中地传统社会并不一样的特点。海派文化是开放的,也是动态的。这就是由李伦新,忻平主编的《中西汇通--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