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国际饭店、大世界、十六铺、国泰电影院、音乐厅、红房子、中山公园、四马路、金都戏院、医学院路……一长串有独特内涵的名字,传递许多《珍档里的上海(雅俗上海的格调与情怀)》的编者西坡等希望和传播半个世纪前上海文化风貌和都市情景,显示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景象和人情世故。
南京路是近代以来上海闻名世界的商业街,既是百年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商业文化传承的载体,至今仍是上海中外品牌的聚集之地。本书选取100个代表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南京路商业品牌的百年变迁过程,同时分析餐饮、食品、旅馆、医药、百货、服装等各大品牌形成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影响,勾勒出上海中心的商业文化地图,并讲述其间发生的精彩生活故事。本书力求学术严谨,文字活泼,图片精炼,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备可读性,呈现给市民大众一部具备历史深度又趣味十足的读物。
《上海鲁迅研究2016 冬》主要包括 鲁迅作品和思想研究 鲁迅比较研究 青年读鲁迅 史料 辩证 鲁海漫谈 读书杂记 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下,计有20多篇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目前国内外*新*前沿的国内外鲁迅研究状况。
城记是汇集,梳理、展示那些标识城市生命历程的文化符号。推出《老上海城记》丛书,是梳理,展示近代上海城市记忆若干元素的一种尝试。 《老上海城记》聚焦近代上海精彩超群的瞬间,透过纷繁庞杂的错综叠影,以独特的视角梳理,检视,再现近代上海城市生命旅程的亮点。
城记是汇集、梳理、展示那些标识城市生命历程的文化符号。推出《老上海城记》丛书,是梳理、展示近代上海城市记忆若干元素的一种尝试。 《老上海城记》聚焦近代上海精彩超群的瞬间,透过纷繁庞杂的错综叠影,以独特的视角梳理、检视、再现近代上海城市生命旅程的亮点。
在二战的漫天烽火中,在一波又一波的排犹浪潮中,犹太民族仿佛惊弓之鸟,四处寻找能提供他们暂避风雨的港湾,可结果,只有一个接一个的失望。唯有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座叫上海的城市向他们张开了自己的臂膀,接纳了数万犹大难民,其中的绝大部分后来在一个叫提篮桥的地方度过了一段充满艰辛而又不乏温情的岁月。上海,虹口,提篮桥,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的心灵。六十多年过去了,那里依旧保留着大量犹太难民生活的史迹,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这里,缅怀那段难忘的时光。 进入新世纪,虹口提篮桥犹太难民曾经生活过的区域被上海市列为重点保护的风貌区之一,提篮桥又一次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瞩目。本书系部集中介绍这一区域的著作,不仅关注其兴起、发展,也介绍其遗产保护对策和该区域未来的
从字面上看,“先生”是十分超然的。“先生”这个词过滤掉了一切职位和财力的痕迹,留下的,只是纯粹的礼节上的称谓。轻轻一声“先生”,先我而生,肯定在心智学识都要较自己成熟,就这样微微将自己往后靠一靠,很有中国谦恭内敛的传统在其中。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先生与权势财力无关,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在同一地平线上,只是礼节地稍稍抬高一下对方,不比“长官”、“大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卑下的地位,这个观念完全是近代西风所吹入的,相比强调有同一共事目标的带有强烈排他性的“同志”或“弟兄”,覆盖面要宽泛多了。
上海人常把学校叫作学堂,而创办早的学校就被唤作老学堂。《上海老学堂》通过对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育才中学、市三女中、澄衷中学等14所上海老牌中学办学史的介绍,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清末、民初以来上海普通教育在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下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百余年来,上海有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有资产阶级兴办的私立学校,有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民众学校,还有当时地方政府等创办的公立学校。上海普教呈现了多元教育结构体系,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多样化的学科内容。 上海老学堂耐人寻味,从中亦可见海派文化的特色。
位于外白渡桥东侧的浦江饭店,始创于1846年,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爱因斯坦、卓别林等中外名人曾经入住,这里诞生了中国*盏电灯、接通了中国*部电话,新中国*家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这里开业。如今,这里又推出了 一带一路 交易所文化展,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 《浦江饭店》为 爱上北外滩 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以浦江饭店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切入点,记录在这里发生的历史点滴,和文化名人的往来轶事,并收录多幅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现浦江饭店的前世今生。
本书是根据上海市社联推出的 东方讲坛 文化中国主题系列 讲座整理而成,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讲座邀请6位研究上海经济史、金融史的专家学者,从近代上海经济出发,体验城市成长的嬗变,感受一个变革时代的辉煌,追寻上海这座魅力都市在日新月异发展中*初的源头。上海这座城市在欧风美雨的入侵之下,迅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轫场域。上海都市的文化肌理在这百年涤荡中琢雕塑刻,孕育了上海独有的城市性格。
面塑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俗称 捏面人 ,也叫 捏粉 、 江米人 ,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面塑艺术源远流长,尤其是上海面塑融合西方技艺,精巧而细腻。陈凯峰*的《沪上奇葩海派面塑》中详细介绍了 面人赵 赵阔明的面塑技艺发展与传承,以及面塑文化的发展延伸对当代工艺教育教学文化的影响。
一切充满悬念,一切令人期待——世博会之后,“十二五”之内,上海的文化又将会出现什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风景? 《2010上海文化漫步》包涵了世博、上海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电视、美术、书法、舞蹈、摄影、民间文艺、创意、出版等内容,供读者阅读学习。
语言类的文字,往往与“枯燥”、“乏味”和“ 单调”画上等号,然而《上海闲话》作者邵宛澍使用或调侃或戏谑或嘲讽或揶揄的笔调,于看似平缓的轻诉中,将上海以及上海的话语,完整地展示在您的面前。 作者自诩:写上海话的书中,《上海闲话》是最有趣的一本!
为什么说20世纪初的上海是 中国之门 ?本书的回答是:上海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研究整个中国的缩影,新旧事物以及古今习俗都奇特地融合在一起,比远东任何一座城市都更能凸显变革之中的东方特色。本书以一种发展、进步、肯定的眼光看待上海,强调上海新旧元素融合并存的特征。除了详细描绘上海自开埠之后的市政建设、街道交通、商业、教育、文化、习俗、慈善事业、工业、民生、基督教传教等多方面发展,还描写了中国传统习俗面对西方文化影响时的回应,以及揭露了工人、流浪儿童等底层百姓的悲惨遭遇。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去更加贴近当年那个已经具有国际大都市气象、充满进步的朝气和活力、处在变化与矛盾中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