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国际饭店、大世界、十六铺、国泰电影院、音乐厅、红房子、中山公园、四马路、金都戏院、医学院路……一长串有独特内涵的名字,传递许多《珍档里的上海(雅俗上海的格调与情怀)》的编者西坡等希望和传播半个世纪前上海文化风貌和都市情景,显示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景象和人情世故。
南京路是近代以来上海闻名世界的商业街,既是百年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商业文化传承的载体,至今仍是上海中外品牌的聚集之地。本书选取100个代表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南京路商业品牌的百年变迁过程,同时分析餐饮、食品、旅馆、医药、百货、服装等各大品牌形成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影响,勾勒出上海中心的商业文化地图,并讲述其间发生的精彩生活故事。本书力求学术严谨,文字活泼,图片精炼,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备可读性,呈现给市民大众一部具备历史深度又趣味十足的读物。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第二辑由上海通志馆主编,立足 新时代,新上海 ,采取 专业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 的方法,图文并茂地讲述上海历史的故事,也反映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向读者展示上海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的城市面貌。 本书为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第二辑之一种。陆家嘴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黄浦江畔,隔江面对外滩。1990年,国务院宣布开发浦东,陆家嘴成为上海蕞具魅力的地方之一。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全面展示陆家嘴的历史沿革、金融开发区的建设历程,反映了浦东开发开放的伟大成就。
为什么说20世纪初的上海是 中国之门 ?本书的回答是:上海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地研究整个中国的缩影,新旧事物以及古今习俗都奇特地融合在一起,比远东任何一座城市都更能凸显变革之中的东方特色。本书以一种发展、进步、肯定的眼光看待上海,强调上海新旧元素融合并存的特征。除了详细描绘上海自开埠之后的市政建设、街道交通、商业、教育、文化、习俗、慈善事业、工业、民生、基督教传教等多方面发展,还描写了中国传统习俗面对西方文化影响时的回应,以及揭露了工人、流浪儿童等底层百姓的悲惨遭遇。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去更加贴近当年那个已经具有国际大都市气象、充满进步的朝气和活力、处在变化与矛盾中的上海。
本书内容包括:上海与日本:社会文化的历史回顾、跨越国境的文化传播与碰撞、国际都市的日本文化之窗、东瀛文化的历史遗产、新时代的社会文化交流等。
面塑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俗称 捏面人 ,也叫 捏粉 、 江米人 ,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面塑艺术源远流长,尤其是上海面塑融合西方技艺,精巧而细腻。陈凯峰*的《沪上奇葩海派面塑》中详细介绍了 面人赵 赵阔明的面塑技艺发展与传承,以及面塑文化的发展延伸对当代工艺教育教学文化的影响。
在二战的漫天烽火中,在一波又一波的排犹浪潮中,犹太民族仿佛惊弓之鸟,四处寻找能提供他们暂避风雨的港湾,可结果,只有一个接一个的失望。唯有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座叫上海的城市向他们张开了自己的臂膀,接纳了数万犹大难民,其中的绝大部分后来在一个叫提篮桥的地方度过了一段充满艰辛而又不乏温情的岁月。上海,虹口,提篮桥,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的心灵。六十多年过去了,那里依旧保留着大量犹太难民生活的史迹,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这里,缅怀那段难忘的时光。 进入新世纪,虹口提篮桥犹太难民曾经生活过的区域被上海市列为重点保护的风貌区之一,提篮桥又一次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瞩目。本书系部集中介绍这一区域的著作,不仅关注其兴起、发展,也介绍其遗产保护对策和该区域未来的
《上海租界》一扫以往租界书写学术化、史料化的痕迹,是一部将文学手段贯穿其间的规模化的非虚构之作,迄今以来鲜见。 全书起笔于上海开埠,收笔于租界终结,全景式地描绘了自有渔村以来上海所从未遭遇之历史大变局,酣畅淋漓地活画了百多年来东西方各色人等的滨浦命运;在以流畅、睿智的语言见证着上海史书写的别一种可能性的同时,忠实地捍卫了以档案史料作为骨架支撑的历史真实性,以及重构和再现租界场景的主观可能性。
位于外白渡桥东侧的浦江饭店,始创于1846年,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爱因斯坦、卓别林等中外名人曾经入住,这里诞生了中国*盏电灯、接通了中国*部电话,新中国*家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这里开业。如今,这里又推出了 一带一路 交易所文化展,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 《浦江饭店》为 爱上北外滩 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以浦江饭店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切入点,记录在这里发生的历史点滴,和文化名人的往来轶事,并收录多幅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现浦江饭店的前世今生。
上海是走进中国的钥匙;金融是走进上海的钥匙。 没有独一无二的个性,钥匙就不成其为钥匙。“海派金融”就是上海个性化的金融。上海是中国早向西方开放金融业的口岸之一,也是早按西方银行模式克隆现代银行的都市,但是当袁世凯为了称帝筹款,勒令京沪银行停兑的时候,为什么唯有上海银行家们公然予以抵制,并大获全胜?蒋介石为了篡夺革命成果,为什么必须软硬兼施地制伏上海银行家?改革开放中,为彻底打破大一统的经济体制,中央何以选择上海的金融作为突破口?当全国都以“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时尚的时候,独独对上海下达了一个硬指标: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领导班子中,必须配备一名具有相当金融理论素养的副行长?还有…… 驾驭,必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