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
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重庆文化研究 戊戌夏》是一本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重庆本地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为九个部分, 政策研究 聚焦文化艺术领域路线方针政策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实践,突出重庆特点; 学术争鸣 探讨文化理论、文化政策、文化实践、文化现象; 前沿理论 介绍国内外关于文化发展的新理论与实践; 基础科研 传递艺术基础理论戏剧(含曲艺、杂技、木偶、皮影)、音乐、美术、舞蹈、广播影视艺术、文化艺术管理等门类的理论研究成果; 巴渝文化 展示重庆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 人物风采 专题推介文化名家、文化新秀、民间艺术; 艺文空间 分享文学艺术作品; 信息资讯 剖析我市文化艺术研究动态。政策研究 塑造城市文化魅力提升城市美誉度刘骁华侯路魏锦卜中露龚小嘉 城市美誉度的文化意义侯路 学术争鸣 专家谈传统经典文化的当代性 文化前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成都作为一个西南重镇,在很早以前商业就相当繁荣.该书重点聚焦清末到民国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百货公司、集市、商铺(老字号)、商品(商品的实物形状、商品广告、商标),票证等,通过大量的收藏品,还有亲历者口述,回忆过去老成都的商业氛围。同时也为成都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提供一个历史的参照。
在巴蜀大地漫游,那秋日夕阳下的古塔,那冬日江川上薄雾弥漫中的白帆,也会给你带来一抹淡淡的乡愁。在每日的晨曦中,苏醒的古集小镇和沿街的声声叫卖,都会让你体验到浓郁的巴蜀乡情。巴蜀大地不但有今日的美丽画卷,更有古老悠久的骄人历史。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历代辈出的人才,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构成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区域,并形成一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区。一百多万年前巫山人的被发现,将我们的追思上溯到人类朦胧的童年;多座尘封了4000年的古城面世,又将我们带回那滔滔洪水的时代;三星堆神秘的黄金面具、巨型青铜人像和神树,仿佛又让我们重新置身于众神的世界。
从古至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东大街都呈现了自己的东之美、大之美、街之美:宽大的街、金融的街、商业的街、灯火的街、酒香的街、繁华的街、茶馆的街、水灵的街、丽崇的街,珠玉的街,五行的街、民俗的街、寺庙的街、小吃的街、文教的街、洋务的街、交通的街、房租贵的街,以及世界白酒坊、世界枚纸钱币都与这条街有关 它是成都老街的代表,是当之为愧的 首街 。 在还没有春熙路的时候,它就名噪天下了! 由著名作家凸凹和80后新锐作家魏亦合著的人文地理图书《首街:成都东大街浮世绘》是一部首度记写成都东大街的书,展开它就展开了一轴 清明上河图 。 《首街:成都东大街浮世绘》的可读性、资料性、权藏性以及图文并茂的时尚性必将为它赢得广泛而长效的市场。
自古以来,四川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正所谓人杰地灵者也。 四川之风景名胜颇多,九寨沟、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等,早已蜚声海外,闻名于世。除此之外,省内各地,处处皆有景点,边远地区,亦不例外。此类景点,亦各有各色,且与著名景点一样,早为骚人墨客所关注,留下了不少歌咏它们的诗词,故而亦富有文化内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市、县之景点,不仅不为世界所知,国内、省内亦知之甚少。此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我省旅游业之进一步发展。 《四川风景名胜诗词选注》,上起隋唐,下迄明清,按照现行行政区域,依地、市、县分类辑录注释。这些诗歌,大多是历代诗人在当地浏览时写下的。游客阅读本书,在欣赏风景名胜时候,能同时欣赏有关风景名胜的诗歌,从而触景生情,
成都女人之漂亮,早已被世人公认。这本书里的美女描述,美好、庄严、激情,深情款款,娓娓道来而绝不流于轻亵。只能说,这样的男性写作才真正体现了男人的爱美之心,体现了男人的美女之情。美女,不单单是生活的,更应该沉淀为精神的审美对象。 成都美女从不漏过任何一场流行以显示自己的美色。成都美女比北京美女身材好,比上海美女丰满,比江南美女壮实,比重庆美女温柔。而在成都美女身上具有一种综合素质:北京女人的智慧,上海女人的精明…… 成都的美女从此扬眉吐气了,爱她们的人如此欣赏她们的才华胸怀,能在世俗之外,看清她们的刚烈和旖旎。 成都美女以自己的酸、辣、娇憨、俏皮、野蛮、脆生生的态度,对中国九大城市的美人作出一番品头品足,而后的结论无非是:外地无美女。中国美女,仅此一家:成都牌,是吗?
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筚路蓝楼,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 本书为《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中的一种,主要介绍东汉末年的战乱和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发展以及后归于统一的历史进程。本书以蜀汉政权的缔造者刘备为主线、以蜀相诸葛亮为轴心展衍评骘。对刘备父子蜀汉政权的兴衰治乱、行政得失、军事外交、民族关系、法制措施、用人眼光、农业生产等方面均有所涉及与评论。
《地上成都》分为城市、历史、街道、风俗、美食、名胜六篇章,分类介绍了成都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作者以一个老成都的身份,全面梳理了成都的城市建筑史、古蜀国发展轨迹、街道的历史、世俗社会的风土人情、美食名店、人文胜景等。作为一本历史文化随笔,作者的笔调是轻松、闲适、怀旧的,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面貌,堪称一部小型的成都百科全书、一个人的读城记。
在古代,西蜀这块地方,相对于中原比较边远,交通不便,有些先天不足。但那里从来就是个“回水沱”——总是不断有移民来到蜀地,带来许多文化因子。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发现了不少商代前后的文化遗址。比如羊子山三层土台,就是蜀人祭天的神坛;十二桥还发现过一大片建筑群,当初都是些木料榫接、绑扎成的“干栏式”房屋,上下两层,极富特色。这些比较厚重的发现,却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 就拿广汉市三星堆来说,1929年月亮湾燕家便在无意中挖出一座宝坑,后来又接着进行过科学发掘。那前前后后的收获,更多的是进入文人笔下的逸闻趣话,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多能引起古董收藏家的注意,想方设法多买一点文汉玉器,传之子孙。考古工作者倒是在那里奔走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器物也发现了一批又一批,但那仅仅在专业圈子里头受到赞赏
本书是对开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历史文化的个案性研究。其内容涉及县域社会与文化地理、公共行政与建置沿革、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县域经济与市场培育,以及县城经济与文化建设、社会面貌与人文精神、文化环境与青少年成长教育、传统文化与民俗变迁等多个方面。开江是作者的故乡,作者数十年来有丰富的桑梓阅历和人事联系,有走进去跳出来的认识比较,有多层面的文化参照,有学理的分析阐述,凡此种种构成了本书的研究内容。本书堪称开江县域社会文化建设的百年工程。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七辑,是2019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
书名定为《缤纷城市》,全书以人物为主线而以事物为副线。我一向认为,只有人物和事物,才能凸显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性格,而千年不变的景色呢,只不过是“天赋的姿色”而已!再说,以千言万语介绍千山万水,有时还抵不上一张照片的魅力哪! 本书共分四辑。部《都市传奇》,记述了六个奇特而又真实的故事。第二部《城市的风貌》雕出了城市的轮廓。第三部和第四部分别为《璀璨的瑰宝》和《动物的心声》。
在我国西南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这便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区。至今,这里逐生活着藏、彝、羌、纳西、普米、门巴、珞巴等民族。千百年来,众多民族在比南来北往,繁衍生息,迁徙流动,使得这条走廊成为丰富的文化沉积带,文化呈现出古老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根据民族学界多年来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的民族学概念“藏彝走廊”。藏彝走廊自然风光异常丰富多彩,有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资源。藏彝走廊吸引人们的,还有它那历史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而神秘的民族文化…… 本书不是一本文化人类学专著,它其实更近于是一本用通俗的语言告诉读者“他者生活”的人文地理图书。通过阅读本书,一个人面对“他者”的生活,就是面对自己的生活;一个人思考“他者”的人生,就是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以优美的
本书着眼于现代四川历史上的红色革命及其所产生的红色文化进行研究。全书共分7章,分别为红色文化概念表述、红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关系、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红色文化产业集群的策划与运作,红色旅游开发研究及政府主导与红色文化的建设发展。
成都的民间话语构成,有着个体的、粗糙的、质朴但鲜活有力的文化特质,彰显个人的价值尺度和生活经验,并以一种幽默、迅捷的川人智慧,构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透过《成都故事百家谈》讲座,我们可以看到沉淀民间的人文底蕴。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还是人文痕迹,无论是从建筑格局还是思维方式所造成的遗绪而形成的话语空间,成都民间话语就像迭现历史、民俗与现实的一面镜子,用纯粹的光,昭示着薪尽火传的人文经脉,绵远而恒久。 《成都故事百家谈(2)》汇编的就是讲坛上讲过的故事。这本乡土文化读物集知识性、普及性、通俗性于一体,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成都故事百家谈(2)》以一种幽默、迅捷的川人智慧,构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
《巴文化研究(第2辑)》是一部关于 巴文化 研究的论文集,共15篇文章,分为巴域历史文化、巴域文学与文献、巴域考古专题研究三个板块。内容包括对宋代三峡地区的畬耕农业,巴人族群、移民及其政权,宣汉罗家坝朱砂葬,宕渠与賨城等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均为该书的的特色,它们从各个具体而微的侧面反映了巴域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
本书是一本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重庆本地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为下面几个部分,“政策研究”聚焦文化艺术领域路线方针政策研究成果,比如《重庆市山城步道文旅提升研究》《重庆市山城步道文化研究案例选录》;“学术争鸣”探讨文化理论、文化政策、文化实践、文化现象,比如《学者谈中西文艺创作的社会功能》;“文化前沿”介绍国内外关于文化发展的近期新理论与实践,主题是“谈旅游演艺的现状和问题”;“基础科研”传递艺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比如《浅析重庆古代石刻造像的艺术特征》等;“巴渝文化”展示重庆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比如《有关巫咸的三点是与非》;“人物风采”专题推介文化名家、文化新秀等,主题人物是邱正伦;“艺文空间”分享文学艺术作品。本书适合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