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
该书是一部关于成都传统文化的读物,以老成都代表性家族的族谱主要线索,反映了成都作为移民城市的族群来源,移民祖先迁徙来成都所发生的真实历史故事,家族中出现的显赫人物和荣耀事实,家谱中反映出的一些当时民风民俗,以及早就良好家风的乡俗、家训家规等。全书以真实的家谱历史资料为依据,配备原始图片,行文既轻松又严谨,可读性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成都移民历史以及传统家族发展的轨迹,具有较好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本书是一部地方文化读物。作品主要介绍近现代以来大成都范围内的地方名儒,包括骆成骧、赵熙、宋育仁、尹昌龄、颜楷、刘咸荥、徐炯、谢无量、吴之英、吴虞、尹昌衡、廖平、方旭、邵从恩、庞石帚等人的典型事迹和对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影响。这些名儒有的是书法家,有点是地方贤达,有的是慈善家,有的是文学家、教育家等,史称成都 五老七贤 。全书图文并茂,行文轻松,史料充实丰富,能令各个年龄段的人全面认识近代以来成都名流的魅力之所在,真正领会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真正原因。
本书不仅是方便市民和友人的重庆吃、住、行、游、购、娱的便民手册,也是重庆本消费指南和资讯宝典;更令人惊喜的是,重庆生活通通过书、网、卡一体化,打造出为重庆市民及友人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立体综合平台。
《人文成都》为“巴蜀文化丛书”中的一种,以掌故和成语中的成都为切入角度,分“入蜀”和“出蜀”两篇讲述成都的历史人物故事。本书对以成都地域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巴蜀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并在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加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兼具学术性与文学可读性,对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具有较大意义,出版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城,她的名字叫成都。成都,传说中的中国西海。悠悠岁月,流淌着讲也讲不完的美丽、浪漫、传奇…… 成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先民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足迹。先民的创造和业绩,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本书以多彩的民俗风情、生动的民间传说、翔实的历史故事,反映出成都传统文化的一个个侧面,体现了成都人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展示了时代赋予成都人的视野、立场与情怀。该书在写作上采用散文和传奇的笔调,把历史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一定的收藏价值。
代表们围绕巴蜀文化研究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等方面的新发现、新问题、新成果和发展新趋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巴蜀文明特征、国家与文明起源、城市、青铜器、文字、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果。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研究员代表研讨会作了学术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意义和成功,认为本次会议的各项新成果必将把巴蜀文化的研究推行新的高度。他还指出,巴蜀文化研究还需要向纵深发展,要多学科的研究者共同的努力。 现在出版的这本论文集,即是本次研讨会各位代表提交的优秀论文,展示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
当前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并无属于人文学科的旅游文化专业,只有属于管理学科的旅游管理专业。可是毋庸置疑,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品位的旅游是没有魅力的,旅游必须用文化来提高品位。”这些已经成为学界乃至旅游经营者的共识。如今各地都在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努力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力争有效地利用、合理地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提起旅游文化,人们不免会想到悠久而丰厚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的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确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文化资源。古老的历史学是否有必要与新兴的旅游学相结合,是否能够为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服务,并且为其蓬勃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历史学
本书从对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的深度理解角度,呈现出谋篇布局到文章的择取、注释与解读,充分考虑了纸媒读者需求,致力于情理相兼、雅俗共赏,既有学人的严谨,也不乏表达呈现的生动流畅、朴实清新;适合各类对天府文化的文学表达有兴趣了解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在开展天府文化经典名篇诵读活动时,成为一本方便的工具书。它紧扣着厘清天府文化十六字表述的文化个性的活水之源,来重建我们这座伟大城市多元立体、曼妙多姿的文化记忆。
成都的民间话语构成,有着个体的、粗糙的、质朴但鲜活有力的文化特质,彰显个人的价值尺度和生活经验,并以一种幽默、迅捷的川人智慧,构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透过《成都故事百家谈》讲座,我们可以看到沉淀民间的人文底蕴。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还是人文痕迹,无论是从建筑格局还是思维方式所造成的遗绪而形成的话语空间,成都民间话语就像迭现历史、民俗与现实的一面镜子,用纯粹的光,昭示着薪尽火传的人文经脉,绵远而恒久。 《成都故事百家谈(2)》汇编的就是讲坛上讲过的故事。这本乡土文化读物集知识性、普及性、通俗性于一体,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成都故事百家谈(2)》以一种幽默、迅捷的川人智慧,构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
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重庆文化研究. 戊戌秋》是一本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重庆本地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为九个部分,“政策研究”剖析重庆文化艺术领域很新理论研究成果;“学术争鸣”探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机制利弊;“文化前沿”介绍靠前外关于文化发展的很新理论与实践;“文化前沿”介绍重庆本土电影艺术研究成果;“基础科研”传递艺术基础理论文学、美术、历史、电影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巴渝文化”展示重庆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人物风采”专题推介文化名家;“文化记忆”介绍在重庆工作过的文化名人;“艺文空间”分享文学艺术作品;“文化资讯”介绍我市近期文化艺术研究动态。
本书以丰富的四川方言材料为基础,把语言的形式描写方法与民俗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相结合,纵横比较,源流并重,注重从四川地区的地理条件、人文因素、风习状况、历史背景等方面来研究四川方言词语,为四川方言和民族俗的研究探索新路。 本书注重阐说四川民俗对四川方言词语的影响,深入挖掘四川方言词语的民俗语源,确定四川方言部分词语的本字,在揭示四川方言的面貌、总结方言与民俗研究的有关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此外还清理了古代典籍中记载的许多四川方言词语,并对四川方言形成的诸多原因作了有意的探讨。本书的附录是全书重点内容的有机补充,学术性是与实用性结合得较好,首次整理公布了四川地区一百部族谱的有关材料,以及一大批四川方志中所记载的方言和民俗词语,这对于四川方言和民俗的研究无疑有着十分重的价值。
本书是已经淹没的三峡的后的身影。由著名诗人于坚,著名田野调查学者孙敏,著名作家章东磐共同执笔完成。三人花费一年时间采访调查三峡,终成此心血之书。 三峡,是需要英雄和诞生英雄的地方。 自古以来,所有认识三峡的人,几乎都是从诗人笔下开始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苏东坡等诗人出入三峡,不仅只为了旅游和写诗,他们都是当时的探险家,是能攀岩爬壁、往来峡谷的真英雄,像柳永、吴文英、姜白石这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人,想必是一辈子去不了三峡的。 获华文文学年度诗人奖的于坚,是当今中国诗坛中的翘楚。同样身为诗人的他,以壬午年的三峡亲历为主线,剔脂除肉地融入诗歌和典籍,化为贯穿千百年的文学三峡。 忠勇精神,是三峡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屈原、巴蔓子是英雄,三国的刘关张也是英雄,胡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