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锦官城笔记》因三国时期,蜀锦驰誉全国,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并筑城保护锦蜀生产,被称为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有 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外柏森森 的经典诗作传咏至今。作家蒋蓝以 蜀人外传 风物猎记 天府新录 三部分,描述了锦官城的历史文化、人物典故等,如 李调元咏成都灯会 、 布衣状元骆成骧 、 林语堂在成都 、 鱼凫与鱼鹰 、 历史文化中的大熊猫 、 成都凤凰山的演变史 、 龙池书肆的记忆 等文章,就像给读者呈献一幅幅锦官城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本书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古代四川地区zhu名文人墨客的活动和遗迹,描述古代川籍和客寓四川省的zhu名文学家、艺术家,如 文翁、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扬雄、谯周、李密、陈子昂、李白、岑参、杜甫、薛涛、白居易、刘禹锡、贾岛、李商隐 等历史上在天府之国游学、作官的名人。蜀山蜀水,人杰地灵,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今天的我们传承和学习优秀中华古蜀文明。
重庆方言,埋藏着重庆人的性格本色和地域文化。 干燥 的重庆脾气、 搁得平 的江湖豪气、 喜剧 式的百味生活 作者通过94个方言词条,用图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重庆记忆,从而带我们走进这座热辣滚烫的奇妙之城。
本书为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刘涟老师指导后目录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据,以、省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顺序选择,终和作者确定以下目录: 部分历史建筑80幅,第二部名人故居10幅,第三部分宗教建筑19幅,第四部分历史街区5幅,第五部分民风风俗12副,共计126幅。绘画过程成中存在疑问时及时沟通协调。
这部两卷本的经典文献上启示公元前3000年人类远古文明发源之初,下迄21世纪全球文化日趋多元的今天,全面展示了一幅绮丽多彩的世界文明历史画卷。 所选文献代表了人类在历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传记以及史诗、神话等方面的成就,内容广泛、意义深远,发人深省。 这些文献或者提供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独特文明的生动见证,或者生发了他们对所处社会的真知灼见。 六大文明时期的导读及每篇文前的题说,对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对文献的产生背景及作者生平辅以必要的说明,风格简洁,分析透彻。 既适合大学生学习研读,也适合所有人文关怀和精神诉求的读书人参阅和赏析。
本书从对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的深度理解角度,呈现出谋篇布局到文章的择取、注释与解读,充分考虑了纸媒读者需求,致力于情理相兼、雅俗共赏,既有学人的严谨,也不乏表达呈现的生动流畅、朴实清新;适合各类对天府文化的文学表达有兴趣了解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在开展天府文化经典名篇诵读活动时,成为一本方便的工具书。它紧扣着厘清天府文化十六字表述的文化个性的活水之源,来重建我们这座伟大城市多元立体、曼妙多姿的文化记忆。
本书从对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的深度理解角度,呈现出谋篇布局到文章的择取、注释与解读,充分考虑了纸媒读者需求,致力于情理相兼、雅俗共赏,既有学人的严谨,也不乏表达呈现的生动流畅、朴实清新;适合各类对天府文化的文学表达有兴趣了解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在开展天府文化经典名篇诵读活动时,成为一本方便的工具书。它紧扣着厘清天府文化十六字表述的文化个性的活水之源,来重建我们这座伟大城市多元立体、曼妙多姿的文化记忆。
十年前的柏林,留着我对这个城市的美好记忆,也保存着我青春期的后一点叛逆。正如同《干杯!柏林大街》所记录的,柏林成了我的流浪乡愁,我的青春之歌。 今年适逢柏林围墙倒塌二十周年,柏林似乎再度回到世界的聚光灯下。二十年前倒塌的围墙,带给世界剧烈的改变;美苏冷战结束,欧洲联盟形成。二十年后的今天,改变的风又再度吹起。世界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变得更失衡,更污染,更贪婪。终于,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瞬间席卷了全世界,许多人在一夕之间濒临破产、遭逢失业,数以万计的家庭坐困愁城。 大家终于明白,只要世界秩序失衡,柏林围墙就会继续存在。像是流淌在血液里一般,二十年之后的柏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们继续回到布兰登堡大门前,大声替世人高唱:让高墙倒下吧!
本书是一部运用全新视角审视与诠释古三峡地理文化的学术著作。其时间范围,上溯远古传说时代,下至魏晋南北朝,重点在先秦时期:空间定位以现代三峡库区为主,兼或涉及三峡邻近的周边地区。其内容广泛而丰富,是对有关三峡地区的自然地理、生态资源、民族部落、图腾崇拜、神话传说、风俗习尚、民间文艺.乃至生命起源、人类起源、文明起源等诸多千古之谜的广泛解读。“探奥”过程中涉猎众多学科,尤其是三峡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领域,深刻展示了三峡地区古代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面貌。 本书用情感的笔触与诗化的语言,演绎三峡有人类活动以来的文明历史,融知识性、趣味性、神秘性于学术性之中,雅可使人深思,俗可给人乐趣,是渴望更多了解三峡的人们不可多得的读物。
四川师范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对巴蜀文化的研究,起步很早,成果也较为显著。仅从近20多年来的情况看,就有两个标志:一是早在1980年,四川师大文科学报创刊不久,就开设了“巴蜀论丛”专栏,发表省内外巴蜀文化研究的文章,而作者的主体就是川师大的教师。20多年来,该专栏发表了数百篇较高水平的文章,一直受到海内外有志于巴蜀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二是1999年,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为数不多的由批准的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成立后,积极组织和大力推进巴蜀文化研究,所以近几年来,四川师大文学院、历史系等院系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也更为突出。单就学术论文而言,不但川师大文科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学术质量上有了新的提高,而且吸引了校外一些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的好稿,还有
四川师范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对巴蜀文化的研究,起步很早,成果也较为显著。仅从近20多年来的情况看,就有两个标志:一是早在1980年,四川师大文科学报创刊不久,就开设了“巴蜀论丛”专栏,发表省内外巴蜀文化研究的文章,而作者的主体就是川师大的教师。20多年来,该专栏发表了数百篇较高水平的文章,一直受到海内外有志于巴蜀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二是1999年,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为数不多的由*批准的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成立后,积极组织和大力推进巴蜀文化研究,所以近几年来,四川师大文学院、历史系等院系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也更为突出。单就学术论文而言,不但川师大文科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学术质量上有了新的提高,而且吸引了校外一些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的好稿,还有
四川师范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对巴蜀文化的研究,起步很早,成果也较为显著。仅从近20多年来的情况看,就有两个标志:一是早在1980年,四川师大文科学报创刊不久,就开设了“巴蜀论丛”专栏,发表省内外巴蜀文化研究的文章,而作者的主体就是川师大的教师。20多年来,该专栏发表了数百篇较高水平的文章,一直受到海内外有志于巴蜀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二是1999年,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为数不多的由批准的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成立后,积极组织和大力推进巴蜀文化研究,所以近几年来,四川师大文学院、历史系等院系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也更为突出。单就学术论文而言,不但川师大文科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学术质量上有了新的提高,而且吸引了校外一些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的好稿,还有
本书是一部俄罗斯古典学者的文明史著作,力图在反思以往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建构新的文明史观。作者使用大量翔实的考古学、碑铭学、语言学资料描绘古代文明,以精要优美的笔触,张弛有序的节奏,将各大文明(如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美洲文明等)的演进趋势、阶段特征精心编排比较,具体而微地展现了古代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将金戈铁马、活色生香的古代世界勾勒得生动淋漓。 汤因比 过时了? 雅斯贝斯 很教条?? 斯宾格勒 谬以千里??? 后共产主义俄罗斯史家的文明史全新力作。 ☆ 作者出入前苏联及德国史学传统,深刻反思前苏联传统史学和西方以斯宾格勒、雅斯贝斯、汤因比等代表的文明史观,提出了新的世界文明史观。 ☆ 用文明史观取代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全新历史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五辑,是2018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论、蜀学思想、蜀学史、蜀中学者以及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涵盖了对四川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及研讨,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反应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一定的学术及参考价值,对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成都人的性格很复杂。大爷有大爷的脾气,孃孃有孃孃的脾气,老板有老板的脾气,食客有食客的脾气,这些脾气里藏着成都人的生活习惯,包含着成都人对生活的态度。 成都人有成都人自己的细节。姆姆们为什么要统一梳着那么高那么硬的紫红头发?大爷们为啥 孤独地在公园着牛牛?作为一个不吃辣的四川人是一种什么感受?很多迷思我们找到了 答案。 成都人有成都人自己的习惯。桌上要有豆瓣鱼和蒜薹炒肉才算年夜饭;别人买菜就买菜,成都人还要顺手捏把花回家;餐饮老板有属于自己的语录,厨房有每家每户的玄学;小李爱吃泡菜,小王爱吃泡菜,小张也爱吃泡菜。很多习惯我们打了个总结。 看完这些,总的来说,我们觉得,成都,有点乖。
《锦官城笔记》因三国时期,蜀锦驰誉全国,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并筑城保护锦蜀生产,被称为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有“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外柏森森”的经典诗作传咏至今。作家蒋蓝以“蜀人外传”“风物猎记”“天府新录”三部分,描述了锦官城的历史文化、人物典故等,如“李调元咏成都灯会”、“布衣状元骆成骧”、“林语堂在成都”、“鱼凫与鱼鹰”、“历史文化中的大熊猫”、“成都凤凰山的演变史”、“龙池书肆的记忆”等文章,就像给读者呈献一幅幅锦官城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