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中国大学英语系的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本书请教师或外国访客用外语来介绍整个欧洲或其中一国的社会或其他情况,作为语言课的补充。
本书立足于客家乡村的普通农妇,通过文献和口述建构她们的身份,从世俗与信仰两方面来探讨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从多维角度,如家庭、经济、民俗、信仰、人生阶段等来探讨客家妇女的地位与文化生活,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客家妇女的文化形象。全书的研究利用田野调查获得碑记、族谱、经书、科仪本等*手的民间文献与口述访谈资料,提供的资料很有成色。且描述细微,分析周到,克服了许多研究不够深入、曲解资料、割裂名称与语境关联等的局限。
《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收录作者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不少人将此书的出版作为新文化史的肇始,作者也由此奠定了其作为新文化史领军人物的国际地位。《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以16世纪里昂地区新教徒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视角,对当地印刷工新教徒的罢工、城市妇女、“嘉年华”民众聚会、知识阶层的文化认同等重要问題作了深描,期待深刻反映这一时期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风貌。作者犀利独特的学术眼光、超乎寻常的选择问题的角度、出人意料又出神入化的切入主题的方式、极具想象力的历史叙述,都有助于读者读懂何为社会文化史,并了解其中史学研究范式演变的轨迹。
闽台两地节庆,由于两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辅以和考古验证与文献阅读紧密结合,才能较全面解读闽台民间传统节日演变发展的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闽台传统节庆习俗调查从民俗学方向进行研究,不仅介绍节庆,而是把节日仪式、活动程序以及作用的具体细节挖掘了出来,详细地补充了相关文化史。(2)闽台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群体,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但重大节庆活动时社会精英阶层参与度高,这是值得引起关注社会现象。(3)闽台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和宗族文化结合密切,因此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祭祀节日是重要民俗旅游资源,可培育成为新型的旅游文化业态。
本书收录了两岸*代表性的客家问题研究者的文章20篇。这些文章均为*近十年的成果,能够代表目前海峡两岸客家研究的前沿水平。这些文章大都不囿于某一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而希望从某一方面、某一主题展开较为宏观性的讨论,因而对于开展海峡两岸客家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导论性意义,对于计划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青年研究者以及初涉这一领域的其他专业研究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道德的萌芽。那时人们使用简陋的石器、木器和骨器去征服严酷的大自然,为了生存,终日与大自然和野兽作斗争,无暇顾及其他,此时的意识尚属“纯粹畜群的意识”,与人的本能还未完全分开。婚姻形式主要是原始杂交和血缘群婚。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和关于人类、民族来源的神话,其中尤其是关于兄妹成婚、姐弟成婚、母子成婚、父女成婚的神话,便是这种群居共处、血缘婚配道德观念的反映。人际关系完全处于天然的自发状态,但每个人又天然地服从集体的需要,自发地与集体融为一体。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写作大纲的设计和总编纂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与课题组总负责人、厦门理工学院刘芝凤教授共同负责,由林江珠承担书稿统稿、插图选择和闽台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撰写个案调查报告、段凌平承担主要章节的写作任务。书中采用了26位师生的闽台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尤其是学生考察队的队长王煌彬在二年多的田野考察中,一人就撰写了二十余篇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在此无法把他们全部列出,但他们的贡献不能忽略。《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能够完成还得益于在田野调查时接受我们访问的单位和传承人,如南平市樟湖镇文化馆王商书先生,不仅带我们走访文化遗址,考察地方民间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率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客家优良传统有机联结起来进行动态考察和研究,主要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重点剖析了客家优良传统的基本表征、主要结构、重要功能;充分肯定了客家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深入挖掘了客家优良传统蕴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全面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客家优良传统的互动机制;努力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弘扬客家优良传统的路径选择;客观评判了客家妇女在国家兴亡面前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本书是 客家文化多样性与客家学理论体系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 的成果结集。该会议于2012年12月7 10日由嘉应学院主办,参会人员包括来自海外和国内8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史部门的150多位学者。全书从会议提交的100多篇客家学专题研究论文中甄选了22篇有创意、有新见的论文,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客家文化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当前海内外客家学研究的现状及学术前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客家人在宗族文化的熏陶下,对人丁兴旺具有执着的向往,进而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客家花 灯 民俗。行走在赣闽粤客家山区,观察花灯艺人的生存状态,体会民间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变化过程;参与具有象征意义的 响丁 仪式,走访与客家花灯有关联的各类民众,解析花灯如何建构客家人的行为和观念。 本书以客家花灯为研究对象,从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客家族群丰富多彩的花灯文化,旨在解读宗族文化复兴背景下传统客家民俗如何传承和重构,进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内分析客家花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本书稿是有关台湾知识图文版的青少年读本,也是“图文台湾”民系系列之一,主要介绍台湾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两岸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全书主体内容共分四部分:一、客从何来:漂洋过海渡台苦;二、扎根台湾:耕读垦殖创业艰;三、客家之光:群芳璀璨宝岛星;四、慎终追远:两岸客家交流亲。
本书在闽西、闽西北的长汀、上杭、宁化、将乐4县8乡21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志、户籍本、族谱、碑记等文献,对客家宗族、村落、墟市、族群与民俗信仰进行了详细描绘与论述,再现了传统客家乡民的民俗信仰生活,有助于人们认识客家民众的日常生活,对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多彩的客家社会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客家方言是客家人在迁徙中形成的一种交际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原古韵,但又有所发展,吸收并融化了客家土著的语言成分。本书对客家方言主要是梅州客家方言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客家方言的分布、形成及文化底蕴;客家方言的语音;客家方言的词汇;客家方言的语法;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客家方言的保护。通过对客家方言的生动展示,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本书属于岭南文化书系之客家文化丛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人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出生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祭祖习俗、生活习俗、练武习俗、忌讳习俗、家礼习俗等等,将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研究成果以简洁明快的叙述笔调娓娓道来,配以多幅插图,图文并茂,通俗生动,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民俗,认识客家文化。
以客家民居围龙屋为核心的客家村落,是客家文化的物化表现。客家民居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体现了客家人的文化心态和艺术审美观念。一个村落民居的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宗族发展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本书以客家传统村落民居中*特色的围龙屋为中心,展示客家传统民居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客家村落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客家传统社会的关系,阐明客家村落民居对客家文化形成、发展变迁及其独特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书详尽介绍了客家体育与竞技,内容包括: 足球之乡 史略;亚洲球王李惠堂;彰显民性的客家武术; 捺地割葱 李威光;客家民俗体育与竞技;客家民间体育与竞技游戏。全书通俗晓畅,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客家地区的丰富体育文化,为民众更好地了解、保护与传承客家体育文化提供了一扇重要窗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度呈现出与中国同时崛起的态势,文化软实力亦非同凡响,在信息技术领域成为超级大国,一个重要的秘密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印度文明绵延不绝,一直具有非凡的生命力。 针对国际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中国学人提出自己的文明理论,将世界文明划分为12种文明体系。本书是“世界文明大系”之《印度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组织40多位著名学者历时多年编纂而成。它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印度文明,使我们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了如何借鉴和学习。
这本书共一百个小节。从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到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结束。每一个小节都以一幅画为主题。有时候,拉上别的画作比 ——同期的或者同流派的——能更充分地理解主题画的渊源或背景,它们之间的互相对照,就像主菜配菜一样,似比单一品尝滋味醇厚。这样,全书就共收入了274幅画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油画作品,只有极少数的雕塑、壁画和水彩画。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民系。公元4世纪初,他们为躲避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逐渐在南方一带扎根,开始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并渐渐形成自己的方言、宗族文化和各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