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西藏文明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文明的自身内涵和客观发展需求角度对历史上西藏与中原关系的形成问题,尤其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进行系统讨论。本书不仅对从事藏学研究的外学界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也为关心西藏并渴望从较为宏观高度上去认识和把握西藏历史脉搏的读者提供途径。
本书就是在十年来西藏文物普查成果的基础上,以西藏古代艺术品与艺术史迹为对象而作的初步研究。本书以绘画、建筑、雕刻为门类,通过探索其各自内在的发展变化,揭示出一种艺术样式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由此进一步探索其精神发展的轨迹。从1990年至1992年的整整三年中,笔者有幸参加了西藏的文物普查,走遍了藏南北的数十个县市,调查了数百座寺庙,并长时间在寺庙中工作与生活。当我写完了这本《西藏艺术考古》,我只是站在这个课题的门槛上,举目远望这一片广袤的沃野。
西藏大学自从1985年建立历史专业以来,就没有一套适合教学需要的西藏历史教材。1999年随着西藏大学少数民族史硕士授予点建立以后,编一本高质量的适合本科生和硕士生教学需要的教材,也就迫在眉睫。同时,2000年西藏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一一中国藏学研究所,已获批准,这就为撰写一套适合学生的《西藏地方通史》教材创造了必要条件。自1999年政史系确立编写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做编写工作的准备。到2000年《西藏地方近代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藏传统文化史》的子课题已被批准立项,在国家*的资助下,经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这本《西藏地方近代史》的初审稿编写工作。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理论联系
此书论述大蜀国的辖区可包括川康滇高原,以雅磐江、若水为中心,北抵汶川、武都,东至犍为,南极昆明。今知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若以戈、铀等武器为言,自三星堆至陕南汉中、关中西端的宝鷄茹家庄、竹园沟和陇东的灵台一带所出,正表现出文化上的密切关系。这种青铜武器形态上的共同性,无疑能暗示出这几个地点的青铜文化至少曾经具有一体性。
以藏语采集,以汉文笔录,四十多年来激情不减、故事泉涌的,除了廖东凡先生,还会有谁? 本套丛书以十种之盛,全方位展现西藏本土传统文化:从神山圣湖的动人传说,到四季节庆的民间生活;从历史人事的掌故种种,到市井乡间的众生百相;从形态奇异的宗教护法,到壅塞雪域的三界诸神……所涉内容之辽阔之深远,看一眼本套丛书的书目就知道了。 在这些故事中,有些是已经逝去的风景,有些正在发生着改变,或者添加了新的内容。唯其如此,这套丛书才显得弥足珍贵。
本书从西藏文明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文明的自身内涵和客观发展需求角度对历史上西藏与中原关系的形成问题,尤其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进行系统讨论。本书不仅对从事藏学研究的外学界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也为关心西藏并渴望从较为宏观高度上去认识和把握西藏历史脉搏的读者提供途径。
就书的主要内容而言,这是一部珍贵的“阿里文化”读本。赤烈.塔尔沁是阿里本土文化的传人,他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用大量口述历史、民间故事、地方神话、民谣谚语、调查手记、文物遗迹以及鲜见流传的藏文文献资料讲述和展现了藏地文化中最本色、最生动的那一部分,将那些几近被遗忘、未被记载的族群记忆与民间话语镌刻成文。其中不少词语还用括号加注了藏文写法或当地方言读法,这对于一般读者和学术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查证依据或线索。弥足珍贵的还见于书中记述的许多文化现象与历曼物证,如藏北猎牧群落中的“羌日系”:可能源于古象雄服饰的“鹏犄”帽和“缠头”;历史悠久的“兑佳”面妆习俗;多处发现的立石祭祀遗址;日土与拉达克之间的“三条商道”及“盐粮贸易”等等,虽然展开的论说不多,但对有心的读者和细心的研究者来说,
本书从西藏文明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文明的自身内涵和客观发展需求角度对历史上西藏与中原关系的形成问题,尤其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进行系统讨论。本书不仅对从事藏学研究的外学界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也为关心西藏并渴望从较为宏观高度上去认识和把握西藏历史脉搏的读者提供途径。
本书内容包括:藏族的思想精髓概说、象征符号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藏族文化中九组的象征符号、八吉祥徽、八瑞物、七种象征王室权力的珠宝——七政宝、轮王七近宝、七珍宝、六长寿、五妙欲、和谐四瑞、对抗不和谐的三种胜利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