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东北历史上,农耕文化经历了史前、古代、近代以来三个阶段,东北各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农耕文化的演进历程,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东北农耕文化的内涵包括种植文化、养殖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农业遗产文化。其中,种植文化主要阐明东北农耕作物与耕作技术,尤其关注新作物与新技术的出现或引进情况;养殖文化则剖析东北农耕生产中的家禽、家畜饲养品种与相关技术;器物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东北农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陶器、工艺品等器物所反映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制度文化从中原农耕制度文化的传播与东北民族创制的农耕制度文化两个层面,阐明东北农耕制度的文化源流;民俗文化以东北地域特色的农时、农谚为切入点,探讨东北地域农耕生产习俗、生
近年来,在全球文化一体化背景下,本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相对于目前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湘楚文化等研究的深广度而言,东北地域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本书是在二十世纪东北文学艺术发展主脉上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对文艺生产的影响。本书在三个维度上关照和阐释这种影响。在文学史脉络中,探讨东北文化对文学地方性特征生成上的影响;在文艺史脉络中,探讨东北民间艺术与影视艺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建构贡献与影响。在思想史维度中,对东北文化的思想活力与精神能力做出评估和评判。
《东北服饰文化》一书是以在东北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各个民族在服饰上呈现的形态以及服饰背后所隐喻的文化内涵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共同的人文经济地理条件和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背景,以诸民族交汇融合的文化内涵为纽带,以各民族服饰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态为载体,探究在服饰文化的背后博大精深的历史厚重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通过服饰管窥其他文化事项。本书中的东北地区地理范围以当下我国对于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为主,即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本书所涉及的民族是指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按照新中国成立后认定的少数民族名称(即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朝鲜族、回族)为线索,对每一个民族从 概说 服饰溯源与现状 萨满服饰 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和研究,由古至今、
《东北文学文化》针对中国东北地区1949年10月1日前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世世代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创造、传承、积淀下来的具有文学性质或文学特征的精神创造,以及由具有东北文化背景的人创作的或以东北地区为文化土壤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展开论述。全书共七章,紧密联系历史沿革过程中东北多民族文化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交融的特征,分别梳理和论述东北文学地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日常生活与口头文学、历史记忆与史传文学、文化融合与汉语书写、休闲娱乐与通俗文学、传媒变迁与综合艺术、东北文学文化的特征与价值,是一部关于文化意义上的东北文学或者文学视角中的东北文化的研究著作。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 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 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占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 “文化地图”。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 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本书由谷长 春主编。
东北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的东胡系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东胡系民族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与写照。东北游牧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对自然的崇拜、依赖和适应,是东北游牧文化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游牧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游牧经济,游牧经济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东北游牧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从哲学的视角对东北游牧文化的基本概括,也是弘扬东北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传承的主要内容。
这里的村庄,背靠莽莽苍苍的群山,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江,山河吞吐,气象万千;这里的村庄,与一江之隔的俄罗斯民居据岸相望,既见证了战争的惨烈,又沐浴着和平的绵长;这里的村庄,繁衍栖息着勤劳勇敢的东北各民族百姓,在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的辉映中演绎了一段段美丽的传奇;这里的村庄,多种文化元素于碰撞中吸引,在冲突中融合,山川灵秀,吐纳升沉,肝胆相照,胞族相依……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从北极漠河到东端抚远,从河网密布的赫哲渔村到烟囱林立的满族营子,一个个村庄见证了悠悠往事,一行行文字承载着历史变迁,在纪行中回溯历史,在采风中体验民俗,文化之旅扬帆开启,地域风情回肠荡气……
这里的村庄,背靠莽莽苍苍的群山,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江,山河吞吐,气象万千;这里的村庄,与一江之隔的俄罗斯民居据岸相望,既见证了战争的惨烈,又沐浴着和平的绵长;这里的村庄,繁衍栖息着勤劳勇敢的东北各民族百姓,在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的辉映中演绎了一段段美丽的传奇;这里的村庄,多种文化元素于碰撞中吸引,在冲突中融合,山川灵秀,吐纳升沉,肝胆相照,胞族相依…… 本书——从北极漠河到东端抚远,从河网密布的赫哲渔村到烟囱林立的满族营子,一个个村庄见证了悠悠往事,一行行文字承载着历史变迁,在纪行中回溯历史,在采风中体验民俗,文化之旅扬帆开启,地域风情回肠荡气……
闫秋红博士的《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一书所研究的,就是在东北广为流传的一种自然宗教——萨满教对现当代东北文学的影响。作者在萨满教后面加上“文化”二字,并非追逐“文化”的时髦,而是意在表明,这种影响在现当代东北文学中已不局限于纯粹的宗教范畴,而是因这种宗教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和体现这种文化精神的诸多文化事象。
《中国民俗·旅游丛书》是一部大型系列丛书,它以旅游为线,把广阔的中国分成若干文化区,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在对区域文化的分析和描述中,突出旅游的点、线及重要景物、风土民情。因而它既是旅游民俗丛书,又是区域民俗丛书,既是区域文化的展现,又是整体文化的纷呈。书中所述的内容大多为实地考察所得,经过研究考察,再用轻松的笔调写成。因此,对一般研究者、民俗工作者、文化作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部系统探讨 东北渔猎文化 问题的学术新著。全书由绪论、余论,以及其他六个主体章节构成。本书在广泛收集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理论方法,就古今东北渔猎文化的源流、传承、族系、特色等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和剖析。其中既有综合论述,也有个案分析;既有权贵晏乐,也有市井生活;既有草长莺飞,也有铁马金戈;既有丛林法则,也有天人和合。作者充分调动既有素材和手段,尝试在真切的文化叙事中,表达隽永的人文情怀,是一部值得期待的良心之作。
丛书立足于山东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有重点地选取体现山东特色的各个方面,以文字客观叙述为主,同时配以相应图片,用十个分册的篇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山东的基本情况,说明山东的发展变化,解读山东的未来走向。《人文山东》,主要介绍山东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向海外友人展现山东丰厚的文化资源。《风情山东》,主要介绍山东的自然景观、民间风俗、节庆文化等。《创新山东》,主要介绍山东致力于自主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建立创新型省份的新进展。《发展山东》,主要介绍山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成就山东》,主要介绍山东在发展进程中各条战线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品牌山东》,主要介绍山东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重要经济和文化品牌。《文明山东》,主要介绍山东着力提高全民
东北建筑文化由东北地域内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构成,是中国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来说,东北建筑文化是指在东北地域范围内产生、引进及演变的建筑文化,主要由东北传统建筑文化、近现代建筑文化和当代建筑文化集合而成。本书以专题的形式对东北建筑文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与探讨,共分六大部分。*部分是 东北地区建筑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第二部分是 中原主流建筑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第三部分是 东北传统建筑文化的类型及其特色 ,第四部分是 东北地区宗教建筑文化及其演变 ,第五部分是 东北传统民居的营造及其技艺 ,第六部分是 东北近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本书兼顾学术性、知识性与可读性,希望在传播优秀的地域建筑文化方面发挥一些作用。
为了全方位地解读东北,多年来作者走访了许多重要地点,比如德惠的万宝山、长春的原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和伪皇宫、沈阳北大营、呼伦贝尔草原、黑龙江抚远的东方哨、乃至韩国的日占遗址、日本的靖国神社和千鸟渊无名战死者公墓、越南河内等地。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发现东北》饱含了作者对东北这块土地的热爱和感悟、理解和思考,是一部积沉淀多年的心血力作。
本书是一部以故事形式梳理沈阳历史、解读皇城地区文化的著作。全书共三卷本,约40万字,配有300余幅珍贵的老照片,全面介绍盛京皇城的历史遗存、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商业形态和文化积淀。 盛京皇城是沈阳的文化泉眼,也是沈阳成长的里程碑,更是沈阳的精神坐标。《盛京皇城》上卷本分为清宫神韵和古城交响两大章节,详细介绍皇城的历史由来和盛京城郭。中卷本分为帅府史话和中街记忆两大章节,详述帅府文化和老中街作为沈阳民族商业发源地的业态形成和演变。下卷本分为文脉寻源和非遗留痕两大章节,系统梳理方城内的传统文化遗迹和非遗项目。 本书突出真实性和可读性,彰显历史观和大局观。既有史料编撰,也有名人轶事,是解读皇城地区文化渊源不可多得的一部图文并茂、具有教科书意义的书籍。该书出版对于沈阳打造盛京皇城5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