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地方史的着眼点,来研究粤西南一带呈现的亦神亦祖的祭祀现象。《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认为神与祖先的形象与拜祭模式,关乎在大一统的礼仪与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国家的礼仪来塑造国家形象与表达自身认同。这个问题,既牵涉明清时期国家礼仪、地方行政、经济环境的演变,也深受文字运用、科学专家参与、建筑物形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书从地方史的着眼点,来研究粤西南一带呈现的亦神亦祖的祭祀现象。《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认为神与祖先的形象与拜祭模式,关乎在大一统的礼仪与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国家的礼仪来塑造国家形象与表达自身认同。这个问题,既牵涉明清时期国家礼仪、地方行政、经济环境的演变,也深受文字运用、科学专家参与、建筑物形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进入19世纪的南粤,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次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斗争中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用鲜血写下了无数彪炳千秋的史诗。业绩煌煌,理当镌刻青史、流芳久远。
本书所展现的是意大利藏学家图齐的生命和学术,以及他求索西藏心灵的藏学研究活动。图齐不仅是个学养深厚的学者,更是一位融学术研究于性灵陶冶之中的行者。鉴于学界对图齐了解的有限性,于是将介绍图齐生平和学术活动的相关文章汇集成册并译为中文出版,以飧同好之举。
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牛河梁大遗址整体处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交界地带,是上古时期红山文化的核心区。本书将红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借助《山海经》等传世文献,结合天文、地理、民俗以及出土文物等方面的资料,在中国传统科学和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阐述牛河梁大遗址的重要意义。
《东江历史文化初探》包括了“东江文化”名称之辨、东江文化开放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特征的主要来源、从“杂合”文化现象中梳理出东江文化的基本内涵、简论东江文化的源流和特征、“首届东江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85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东江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专题、简论大革命时期东江农民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辛亥革命在惠州——惠州成为辛亥广东光复首义之区简述等。
《活在广州》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相媲美,细致入微地写出广州人生活的艺术。读这本《活在广州》,就像漫步在广州的老街老巷,一次次唤起绵长的回忆,一次次触摸这座城市温热的血脉。用心来读《活在广州》就会发现:爱生活,才会更加爱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