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传》是 丝路百城传 系列丛书的重要作品。天津素有 九河下梢 河海要冲 之称,是 一带一路 的海陆交汇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天津传》从天津的历史落笔,记录天津与丝路千丝万缕的历史与生活联系,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南北粮绸北上的码头、五大支流汇合的河海要冲、最大人工深水港;通商口岸、租界与历史遗迹;泥人张、杨柳青、相声,铺演热气腾腾的俗世悲欢 一本书,一座城,这里是天津。
爱上北外滩 关于虹口的记忆 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任主编,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图书组成。本书所界定之 虹口源 ,取自已有之 外滩源 徐家汇源 ,意为虹口近代城市之源。其位置起始在 文监师路 (今塘沽路)与 百老汇路 (今大名路)口三角形夹角出,此处原为19 世纪中叶所建美国圣公会救主堂,虹口甚至整个沪北地区近代城市化,由此处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张。
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成与拓展是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较多集中于红色景点的形成、党史人物的革命事迹以及红色文化的国际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探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红色文化通过上海这一五四运动中的中心城市向江南社会传播的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媒介是各种发行量极高、传播范围极广、接受面极宽的报刊。此外,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塑并非单纯地、被动地受之于上海、北京等五四运动中心区域的辐射,其亦有主动选择以及自我生发的过程,二者是双向互动,互相形塑的过程。因此,为了充分呈现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避免单独研究一份刊物所带来的研究盲点和缺陷,本研究利用五四运动中在上海五份著名报刊 《民国日报》特别是其《觉悟》副刊、《学生杂志》、《东方杂志》、《时事新报》
《赵焰文集卷一:徽州文化散文精编》该卷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徽州的历史、文化、人物、风情等,充分描摹出徽风皖韵之代表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行走新安江-徽之味》着重介绍徽州予人的文化印象,以新安江的流向为线索,从其源头六股尖写起,一路逶迤而来,描写了沿途的山水人情、风俗典故、历史遗迹、人物事迹,用细腻的文笔,刻画了徽州的自然、文化与历史面貌,牵引着读者踏上一条文化和精神之旅。同时,介绍了沿途的经典徽州美味及其发展传承,不仅有传统的徽菜代表,更有街头巷尾的小吃,将舌尖上的徽州细细道来,由此折射出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思想徽州-徽商六讲》重在从精神层面解读徽州。从徽商的起源、发展、特点、代表人物、经典事迹六个方面讲述了徽商精神与徽文化的关系,并且通过徽州文化、徽商状况和
本书为纪录片《深圳非遗》的官方授权图书,从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民俗这五个方面,介绍传于深圳民间,被列入国家、省、市、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存续现状、制作工艺、传承人等内容,通过讲传奇故事、扬匠人精神的方式,呈现不一样的特区文化。为了更好地扩大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和满足读者不断提高的阅读需求,将非遗项目短视频以二维码形式嵌入书稿中,读者可以扫二维码观看短视频,在阅读文字同时,获取更多的视听体验。
爱上北外滩 关于虹口的记忆 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任主编,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图书组成。虹口港本为吴淞江下游(旧江)一处泄洪孔道,明代开濬黄浦江后,晚近的虹口港便为沟通吴淞江与黄浦江的支流。民国以后吴淞江下游主航道自太阳庙至沈家湾段淤积严重终被填为马路,虹口港只能与其沈家湾下游主干的沙泾港(亦名俞泾浦)沟通,沙泾西尚有一故吴淞江支流芦泾浦,二泾与虹口港交汇于沈家湾、今嘉兴路桥附近,组成了今天虹口区境内的地面水系,整个水系在地图上大致呈Y状。另虹口港中虹桥下历史上有一条东向的小河 新记浜 ,此数河沿岸分布了众多重要的虹口文化地标,本书将一并讨论,谨以 虹口港 统摄全书。篇目内容沿河道自北向南排列。
黄炎培先生名扬中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教育家与卓越的国家领导人,而且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和图书馆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丰富,阅人无数,仅凭其一生的交游,足可以勾勒出一部中国近代史。本书收录的是黄炎培先生为近百位中外人物如董必武、任弼时、孙中山、蔡元培、何香凝、马相伯、陈嘉庚、茅盾、邹韬奋、李叔同、李平书等所作的传状、碑铭哀诔,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写作手法有旧有新,时有创新。一个真字贯穿全书,是一本难得的人物史料集,对广大文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来不无裨益。
本书是杨国桢教授1989 1992年对福建龙岩盆地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龙岩介于 福佬与客家之间 ,即地理位于闽西山地与闽南平原的接合处,行政管理曾在客家人主导的汀州府与闽南人主导的漳州府之间流移,语言也受客家话和福佬话(闽南话)的双重影响。作者选取龙岩盆地中心和边缘的三个百年古村落,基于明清以来的民间文献和300位老人对1949年以前历史的回忆,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视角和方法,分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宗族与民间组织、婚姻、家庭与妇女、宗教信仰与礼仪等六章展开,记录日渐式微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抢救基层民众对晚清民国的集体记忆,彰显龙岩文化几百年来在福佬海洋文化和客家山区文化交融互动中形成的独特个性。 1988 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厦门大学、台湾 中研院 民族研究所联合开展 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比
《深圳,深圳》是一部多视角忠实总括深圳改革开放40年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的佳作。书稿高屋建瓴,删繁就简,从高处着眼,从细处着神,剪裁得当,大画幅展现了深圳的人文环境、景观环境、营商环境,展现了深圳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以饱满的热情和简洁的文字讴歌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读后令人逸兴横飞激动不已。
本书主要从兵团垦区社会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方面入手,对其概念、类别、内容以及民俗生活变迁等进行阐述,以挖掘、探讨兵团垦区民俗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并对垦区社会民俗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保护措施,尤其提出垦区社会民俗文化中军垦特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构想和前瞻有着独到见解。在广泛阅读、收集资料和实地田野的基础上,对流传、存活在老一辈军垦人中的民俗文化口述史、文字资料、词曲、图片、实物等进行梳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运用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对其文化内涵、特征、价值影响等综合分析和阐释,解决为什么要研究的理论问题;对一脉相承、有生命力价值的优秀民俗文化遗产,进而提出解决如何保护和传承的实践路径。
延庆境内的长城,巍峨蜿蜒于群山之间,其修建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83年燕昭王时期,作为北京市长城遗存最丰富的地区,延庆区贯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文物工作方针,多年来聚焦长城文化保护利用,成果显著。本书共分六章,用17万字、150张图片,从延庆长城的修建历史、空间特质、建筑工艺、功能定位、文化内涵等方面概述延庆长城文化,并对延庆地区在长城文化的守护传承、让其 活起来 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在讲清楚长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剖析长城的建造结构、价值理念、思想精华,梳理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全面展示延庆长城文化。全书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宣传地域文化、传播长城文化标示的通俗读物。
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2022年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并强调,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道防线, 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西藏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西藏边境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作者10余次进藏采访采风。书中用大量事例,多角度、全方位,书写时代、讴歌英雄,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在雪域高原,西藏各族群众、武警官兵、援藏干部、边防战士克服高寒缺氧等条件,扎根边疆、守护边疆,在各自岗位上,为了祖国的安宁,爱国敬业、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这其中,既有 绝不能把祖国领土守小了、受丢了 的边防战士,又有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领土,一寸也不能少 、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习近平总书记
齐梁萧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世家大族,而且没有因朝代的更迭而衰微,这与特定地域文化孕育凝结出的家族文化传统密不可分。《萧统评传》从时代环境、地域文化和萧氏家族的兴起为背景,评述昭明太子萧统的文化意义。为我们展示了作为皇室成员的萧统,所具有的睿智与仁爱;分析了萧统留给后人的伟大著作《文选》及《文选》学的相关问题;阐明了萧统对另一中国文化符号 陶渊明 的发现与弘扬。《萧统评传》有史的叙述,有论的辨析,评传结合,为我们综合而立体地描绘了昭明太子萧统的文化形象及其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分蒙古文原文和汉译两大部分,汉译内容共分七章:第一章《根除十恶名扬天下》;第二章《镇压巨大如山的黑斑魔虎》;第三章《治理贡玛汗的汉地》;第四章《黄金宝塔旁边安居乐业》 ;第五章《夺取锡莱河三汗政权》;第六章《消灭十方妖魔化身的喇嘛》;第七章《革除所有灾患造福众生》。记录的是英雄格斯尔的事迹,蕴含着蒙古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价值追求,是整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共同记忆。
《广州沧桑录(1911 1949)》是一部广州近代城市史,既记述大事,又注重地域细部,借鉴传统的 城坊志 编纂体例,又与现代城市史编写体例和方法相结合,对大至整个广州的区域变化,细至一街一巷、一丘一壑,均予载录 本书力求完整、严谨,行文言之有据,若有歧说,列出分析,若有推论,说明理据,同时纠正某些讹传。相对于记载广州文史要么简约、要么艰涩的文字资料,本书在融汇并疏理分析了各类广州文史资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可读性强。 历来讲述广州历史的书籍,多注重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大事,而忽略广州地域的整个演变过程,而本书截取1911 1949这半个世纪,完整、详细地记述了广州近代历史演变,并辅以通俗而不失严谨的笔调,使文本好读又耐读。 本书秉承广州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为广州留下了独特精彩的记忆
\"《江苏读本》是 作家叶兆言所写的一部江苏人文地理读本,是解读江苏的经典之作。在作者丰富的叙述中,江苏十三个辖市的繁华背影、盛世气象和历史变迁尽收眼底。以南京、苏州、扬州、徐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盐城、连云港、淮安、泰州、宿迁十三座城市为叙述主线,不仅从地理疆域上交待了一个轮廓清晰的江苏,同时,文化、政治、经济与历史的交织,理性和情感的缠绕,又在这幅文化版图上将这些城市及其构筑的“江苏省”的文化全景勾描出来。从江苏的历史渊源,到江苏的当代发展;从江苏的自然地理,到江苏的文化情结;从宏观的描述,到对十三个省辖市分别从小处解读——深入浅出,纵横捭阖,构成一部阅读江苏、了解江苏的 读本。“江苏不是一个很大的省份,它很年轻,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创造力。”本书既是资料详实的人文历史与
江海文化是南通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下五千年,南北交融,东西结合,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江海文化传统,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对江海文化遗产陆续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编纂,2010年12月首批江海文化丛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出版的丛书包括《青墩考古》《南通成陆》《唐家闸》《寺街》《张謇》《范伯子》和《沈寿》等7本。作为读者了解南通市情及其江海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历史过程和对外宣传南通的重要文化读物,此次出版的《江海文化丛书》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南通不同历史时期、独具地方特质的重要遗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寺街(通州古城的缩影)》由施宁编著,融知识性、史料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现了南通江海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