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盘龙城。风光旖旎,两江穿城,孕育了这座城市独具一格人文风骨。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踏开江关,思潮涌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首当其冲受到广泛影响,自1856年汉口开埠,武汉历经变革,逐步从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交汇两江三镇的九省通衢,成了交融中西,引领革命的先锋。百年武汉的发展,记录了近代中国的求变与自强。 武汉完整经历了中国人的百年斗争 兴洋务、举首义、求共和,图存救亡。风云变幻,在武汉城中塑造了诸多见证变迁的历史空间和具有特色的建筑遗产,其中许多矗立至今,几乎凝结了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从 共享遗产 的角度着手,以历史演进与思潮发展为经,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为纬,对武汉百年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进行梳理,描绘
《非遗中原:谁的记忆,绵长又轻轻》一书以散文笔法,对中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遗传承人加以描绘与记述,让中原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人们,在随性、自由的文字描述中,了解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东北的土灶是一本描绘东北大地风俗、饮食、民情、风貌、习惯的庞杂之作。全书共分七章,部分写东北的特色饮食,包括苏叶饽饽,炉灶里烤出来的美味;第二部分写东北的冷,生动有趣地描写了人们在冬季是怎么生活的;第三部分写东北人的娱乐,村庄就是孩子们的游乐场,让人不禁回味美好的童年;第四部分写东北的民俗,里面提到了火炕、满族地名、特色方言等等。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一个了解东北的大杂烩,非常生动有阅读乐趣。
本卷为《徽州文化史·明清卷》,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本卷分为明前期徽州文化的求变与创新、明中后期徽州文化的传承与深化、清前期徽州文化的顿挫与复苏、清中叶徽州文化的博大与精致等章节,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徽州版画、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徽派朴学、徽州刻书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明清徽州文化发生、发展以及演变历程,对徽州文化产生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内涵和基本特征、阶段性演变及其原因、传播与影响、徽州文化与徽州社会、徽州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其发展规律,并由此观照中国文化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状况。
1.这是一部书写岭南文化的书籍,通过迁徙、民系、土著等岭南人文历史地理的考察,发掘岭南最丰富、最具自己特点,甚至说是异质与内陆的文化。2.近代东西方文明在岭南交汇,本书从广东现存的文物入手,复活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写出岭南人那个时代闯荡世界的悲壮又辉煌的历程。3.岭南又是近代革命的发源地,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一代先驱用自己的性命、鲜血唤起了民众的觉醒,书中描写了那个时代被忽视了的一群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罪有抱负的一群人。4.全书图文并茂,文字优美,思维跳跃,时空跨越,从历史写到当下。好读好看。
本书为杭州研究院《南宋丛书》之一种,为南宋文史通俗读物。丛书第一辑三本将聚焦于杭州与南宋的关系,探讨“作为南宋的杭州”以及“作为杭州的南宋”,再现南宋杭州的历史场景,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本书将追寻西湖十景的南宋韵味,细数杭城宋代文物遗迹与考古遗址,从现代杭州街市穿越南宋坊巷。内容涉及杭州的南宋景观、南宋西湖十景、杭州南宋文物遗址、杭州南宋史迹旅游指南等,力图完整呈现杭州城的南宋史迹。
开封这座城有大悲大喜的过往,且不说她风华绝代的八朝古都的历史,近代,她是民国时期河南省省会所在地,省会城市加上八朝古都的底子,让开封在民国时期依然呈现着顾盼生辉的 美人 风韵 虽然迟暮。京剧在开封传播甚广,四大名旦曾到开封演出,留下一段段佳话。为满清殉国的*人冯汝骙故居在开封,徐世昌、张钫、张登云在开封,文博大家关百益、武术大师张文广、刘玉华等在开封,他们皆在开封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从而转化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记忆。城市和人一样,悲喜过后历练出的是一种波澜
《续桑园围志》是在《桑园围总志》《重辑桑园围志》的基础上,继续对桑园围的修守详情加以记录。桑园围历史悠久,地处两县,积累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全围成立总局,由首事负责全围事务,各段堤防有基主,各有专责。管理法规主要针对围堤修守,嘉庆至道光间就曾三次修订。围堤关系全围安全,由全围十四堡摊派粮款维修;子堤由各堡分别负责管理和维修,另有管理章程。《续桑园围志》详细记录本围历史文献和工程管理。时过境迁,围志作为“法典”的意义已经趋于式微,但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看来,《重辑桑园围志》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清末南海顺德乃至珠三角地区水利工程、农业、自然环境等方面内容,它还俨然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在揭示桑园围地区的社会变迁、经济生活、地域支配、民间信仰、文学成就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伊斯兰文化. 第六辑 丁士仁
历史上徽商称雄明清商界六百余年,俗语 无徽不镇 钻天洞庭遍地徽 都是对徽商社会影响的描写。明代著名小说 三言二拍 中多处对徽商进行描写,热播电视剧《大清盐商》中的主人公汪朝宗就是以徽商江春为原型。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对徽商的描写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徽商有哪些广为人知的事迹?徽商主要经营哪些行业?徽商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认识徽商,作为徽商研究的重镇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组织一批徽学研究专家编写了这套普及性、通俗性的解码徽商丛书。 丛书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趣味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解密徽商。
本书是郑鸿生的又一本 常民史 (见《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却用心更深,视角从台湾女性 母亲 转到了台湾男性:他的祖父、父亲和他这一辈。祖孙三代的历史就是台湾一个世纪的历史:清朝遗老的祖父、日本皇民的父亲,而在父权失势、由坚韧的母亲呵护长大的 我 这一辈人(作者与马英九、陈水扁乃同代人,台大校友),如今已执掌了台湾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大权。 作者写这本书的核心关切,即是书名所示: 寻找大范男孩 ,意即,台湾男性(尤其是父亲和 我 这一辈)如何在一个世纪大历史的左右下,失掉了男性的自尊、心胸、气度,难以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用作者的话讲,即是台湾男性的 欠缺 和 萎缩 。 作者对自己父亲一生的追索尤令人动容:曾为日本皇民、并为日本陆军服务过的父亲一生沉默和不得志,在家里也没有
本书认为,希腊以来一开始以哲学为代表,后来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西方现代学术,从根本上代表了一种与中国古代学术迥然不同的学术传统。无论是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还是西学 的学科体系,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无论用西方 的学科范畴来肢解中国古代学术,还是用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来衡量西学,都是值得怀疑的。进一步看,通常所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不是同一学科内部的两种思维方式差异,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正因为学术类型的不同,人为地追求所谓中西结合,有时也没必要。用现代西方学术和学科范畴来分割和整理中国古代学术,不仅可能包含对西方学术本质的深刻误解,也可能构成对中国学术传统的人为摧残。
方同义编著的这本《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分“月湖与浙东学术”、“浙东学术初创”、“浙东朱学”等八部分。 部分为综述,以月湖为视角,将之定义为浙东学术的摇篮,以此为基础概述了浙东学术的发生、发展及特点。其余各部分将浙东学术中所包含的各部分分别论述,以人物为线索,将朱学、心学等的传承延边及成就一一叙述。
本书从西域一词的含义谈起,简述了其在范围广大的东、西方历史上的意义,及其与周围诸国的关系,古来西域文化发展的踪迹。由于一般人对这方面的情况不大知道,加之这方面的参考书又缺乏,所以特分前后两篇论述。前篇主要概述一般史实,后篇论述文化。所以,本书无论从写史风格,还是文章结构方面来说,都堪称经典。是研究和了解西域文化方面的之作。
这是思想文化散文集。作者长期工作在思想、文化、理论、传播等领域,就所承担的工作有关现实题目,理论与实际结合地撰写的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论评文章和回忆散记。观点鲜明,论述严谨,文风活泼,一些文章有较强的思想启示性和理论参考性。
香港这个贫穷的渔港,战后涌入大批靠前移民,形成靠前代香港人。 七十年代中后期香港中产阶级出现,此时香港经济也开始步入黄金年代。 三十年后,香港却患上了“中产病”。 战后婴儿潮那一代中产人士的管治下,中产的核心价值已取代一切,单一的港式中产的核心价值,经济主义、务实主义、专业主义、个人主义,已是香港社会传诵的神话,以及挥之不去的迷思。 《港式中产》写出了穷忙族、飞特族、尼特族、BoBo族等港式中产部族的多元面谱,也将新一代中产文化视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力量,更点出了知识分子所应持守的价值。 中国社会越来越“中产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产阶层已经布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香港浸会大学博士、专栏作家赵崇明在《港式中产》中的一些反思,助力内地反省自己所身处的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