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山林图鉴》以苏州山林的空间属性为基准,组织有关历史进程、时空关系及自然、人文和发展等专题的内容,不同部分的内容之间可以相互参照,以书内链接加以说明并建立关联。 《苏州山林图鉴》文字叙述与图照表述并重,其中,照片与图表按3个系列统一排序,并在书末附有 照片索引 和 图表索引 ,以供读者检索。 《苏州山林图鉴》所用照片均为原创。每幅(组)照片由照片影像(单幅或组照)、照片标题、照片说明三个部分构成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照片标题后附有照片拍摄年份(组照中的照片拍摄年份不同时,在次级标题中分别标注)。照片拍摄地点在照片标题或照片说明中加以阐述,不再单独标出。照片拍摄参数不再标出。
《荆楚风华:天门传》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一带一路,万水千山 系列丛书的重要读本之一。 天门,古称竟陵,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和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本书尝试以史家的视角、作家的笔调,让人们沿着历史的轴线,了解天门的前世今生,文字质朴又饱含深情,语言平实又不乏豪言壮语,为我们记录和展示了天门这座城市的精神与底蕴,气质与灵魂,也书写了天门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一部优秀的城市传记是天门城市的需要,也是天门人的需要。本书向世界讲述天门故事,讲述中国故事,是用图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实践。
330张彩绘《山海经》帛画,通过摄影和后期,结合原经文展开图说,展示了整体设计精美的异域风情的山海经图画,神兽和事物名称全部配有拼音。
本书主要以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小镇为叙述对象。它们往往沿运河和其他重要河流、湖泊自然兴建而成,多为区域合并前曾繁华一时的人口密集区,具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这些往昔珍珠般的江南小镇,有的以织布为业,有的以吃食出名,还有的蕴育了众多名门望族 但现在,一部分因地方发展或自然没落等原因,不复存在,也有一些正在衰败当中。本书作者通过细腻的视角和土生土长的感情还原了这些代表江南人文特色的水乡小镇风貌,书本内容涉及人物故事、景色风貌、民风民俗、水乡风物等,在深入挖掘历史底蕴的同时,融入了实地走访的观察和思考,突出了日常生活的情味。16开,彩印,平装。
本书发掘福建仓山作为中西交汇点深厚的文化底蕴,重现仓山历史,弘扬中外民间友谊,促进国际交流,展示福州仓山老派的风华,有阅历的雍容典雅和深处的国际亲和力。研究对象包括苍山近现代学校、医院与出版业,写法上采用历史学、社会学与翻译学的跨学科方法,形成新形态汉英双语著作。本书基于耶鲁大学的珍稀历史档案,结合当代的境况,形成历史与当代的比照。本书共分10章,包含从塔亭医院到福州市第二医院、从马高爱医院到福建医科大学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从三一学校到福州外国语学校等内容,本书适合中外历史爱好者阅读使用。
《澳门弹起》是第一本以立体书形式呈现澳门世界遗产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创意之作。全书包含八个立体场景,包括妈阁庙、大三巴、龙环葡韵等最具代表性的澳门历史文化景点,每个立体场景页面后都配有该景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介绍。 本书创作团队精心选材,将历史、建筑、人物、故事和文化五大元素以主题串联起来,使读者在趣味阅读中发现澳门之美。当中,既有重大历史事件,又有人物故事;既有文物建筑,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中华传统文化,又有西方文明;既有历史城区,又有离岛风貌 可谓绚丽多姿! 以小见大,小中见美是本书的要旨。透过精美的手绘插画和趣致的立体结构,多角度演绎澳门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深厚人文底蕴及旺盛的生命力,带领青少年读者推开历史的厚重大门,穿越百年时空,游走澳门大街小巷,探寻
所谓布牌子,是指厂家生产的布匹在成品出厂或者销售之前,要在匹头上贴一张纸质标识,这种标识具有商标和广告的双重作用。 布牌子 这一约定俗成的称呼,后逐渐成为近现代上海纺织印染企业的一种纸质商标品牌的代名词。布牌子大部分用于棉、麻、丝纺织厂出品的布料,也出现在棉纱、毛线、印染颜料等商品上。近代上海布牌子的图案包罗万象,其画风受年画和月份牌画影响显著,但又有自己的风格。画法上中西合璧,既有传统国画的渲染,又有西洋水彩的笔触,还有以漫画、连环画形式加上鼓动性文字,宣传布料的不凡质地,正所谓各出机杼,争奇斗胜。内容从历史神话到市井风俗,更多的是以中国古代吉祥图案为题材,图案古朴清雅、构思含蓄巧妙,幅幅都是珍贵的民俗遗产。本书收录的200多幅老上海布牌子,是作者多年来的珍藏,它们记录了一个逝
《朱子全书廉洁章句辑要》以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的《朱子全书》(修订本)、《朱子全书外编》为蓝本,从《周易本义》《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30部典籍中探骊、淬炼出5000余条的廉洁章句,是目前最系统全面整理中国传统廉洁章句的书籍。本书是朱子廉洁思想的集成读本,为研究中国传统廉洁文化提供了一部新的工具书,也为人们行世以廉、修身为洁立规矩、树铭箴、作教材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间规约文献集成》阶段性成果。 本书文献丰富、珍贵,全面系统地收录了中国古代至近代徽州*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间规约,分为《村规民约卷》《宗族规约卷》《社会生活规约卷》《会馆、善堂、公所暨行业规约卷》四卷四个专题,是徽州民间规约集大成之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本卷分为明前期徽州文化的求变与创新、明中后期徽州文化的传承与深化、清前期徽州文化的顿挫与复苏、清中叶徽州文化的博大与精致等章节,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徽州版画、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徽派朴学、徽州刻书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明清徽州文化发生、发展以及演变历程,对徽州文化产生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内涵和基本特征、阶段性演变及其原因、传播与影响、徽州文化与徽州社会、徽州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其发展规律,并由此观照中国文化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状况
宝华山位于江苏省句容西北部,与南京接壤,其古称 花山 ,亦称 华山 ,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宝华山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其历史悠久的文化影响深远,山上的隆昌寺有 律宗名山 之称,受到各代皇族的垂青。本书为作者历时多年打磨的精心之作,以两个版本的《宝华山志》为基础,考察了宝华山古迹地图及资源现状,隆昌寺建筑格局、建筑风格、艺术特征,宝华山墓塔群遗迹等,从建筑、历史等的角度对宝华山古迹进行 图 与 文 并读,以贴近历史语境的解读方式来追古探今,考察宝华山的历史古迹及其丰富价值。既对宝华山古迹相关古籍史料进行了梳理,又从理论及思想角度进行了多维解读与挖掘,对建筑、艺术、宗教、文物、人物及文化史的研究,皆有相应的史料价值和参考意义。书稿中含有大量珍贵的插图,部分为作者亲自实地拍摄,部分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郭因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精)》内容介绍: 康熙六年(1667),清政府将原江南省一分为二,设立江苏、安徽两省,这是安徽建省之始。因安庆、徽州为当时安徽境内江北和江南 的两府,故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名省。又因境内古有皖国,并有皖山(天柱山)与皖水,故安徽简称为皖。 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却十分厚重,曾有“人文渊薮”之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将要展示的,就是这人文荟萃之地的“文化地图”。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詹文宏、孙继民、李金善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 通览(河北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 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 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 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 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 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 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北卷)(精)》以学 术性、现实性、可读 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 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 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 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