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传》是 丝路百城传 系列丛书的重要作品。天津素有 九河下梢 河海要冲 之称,是 一带一路 的海陆交汇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天津传》从天津的历史落笔,记录天津与丝路千丝万缕的历史与生活联系,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南北粮绸北上的码头、五大支流汇合的河海要冲、最大人工深水港;通商口岸、租界与历史遗迹;泥人张、杨柳青、相声,铺演热气腾腾的俗世悲欢 一本书,一座城,这里是天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长江通过其干流和众多支流将东西南北的资源、文化融通在一起,同时吸收外来文明元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近一千年里,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完成东移南迁,长江已成为中国的核心河。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西南大学教授蓝勇,生于长江,长于长江,又研究长江。在这本汇集数十年研究心得的书中,他用史学家的贯通眼光、文学家的丰沛情感、旅行家的广博见识,详细梳理了长江的地质历史、文明起源和千古兴衰,全面介绍了长江独特的人才、城市、饮食、民俗和交通等文化以及自然景观,最后在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从比较的视野重新思考了长江文明在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中的定位。
《中国古都和文化》是一部全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都和文化的专著,也是中国古都学的奠基之作。 都城是一国的心脏,也是一国的缩影。中国历史上总计有两百多处古都,其中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被誉为 七大古都 ,特别是前五者都曾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本书不仅对历代各性质的古都进行了梳理统计,而且从自然、经济、军事、社会等因素深入考察了古都的形成、发展、繁荣、萧条甚至废弃,从而反映了王朝的治乱兴衰。同时,都城也是全国各地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枢纽,对一朝一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诚如作者所言,时移世易,当时都城,过后皆成古都,仿佛已为陈迹。然文化源流并未稍断,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数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本书正是一部了解古都之
南昌路,一座不设围栏的博物馆。南昌路,一条没有尽头的时光隧道。南昌路,每一扇门里都有故事,每一座小楼都有传奇,每一条弄堂都隐藏着或多或少的秘密。这些故事、传奇、秘密,其实就是这座城市弥漫的云烟、蔓生的繁花,散发着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腔调。南昌路,光阴凝固为两旁的建筑,随着梧桐绿了又黄,飘散成浓厚的海派文化氛围。阅读上海,不能不读南昌路。作者黄向辉用独有的敏感,抓住南昌路的海派气质,为读者述说南昌路曾经的风云、如今静谧而又繁华的风景和街铺,把南昌路上的时光化成灵动的文字,让南昌路跃入我们的眼帘,又沉入我们的心田。 透过南昌路的历史与现实,让我们在时代的宏大记忆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厘清南昌路的文化沉淀和发展肌理,见证上海滩的传奇、市民社会的变迁、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风云,看清上海一百
爱上北外滩 关于虹口的记忆 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任主编,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图书组成。本书所界定之 虹口源 ,取自已有之 外滩源 徐家汇源 ,意为虹口近代城市之源。其位置起始在 文监师路 (今塘沽路)与 百老汇路 (今大名路)口三角形夹角出,此处原为19 世纪中叶所建美国圣公会救主堂,虹口甚至整个沪北地区近代城市化,由此处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张。
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成与拓展是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较多集中于红色景点的形成、党史人物的革命事迹以及红色文化的国际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探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红色文化通过上海这一五四运动中的中心城市向江南社会传播的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媒介是各种发行量极高、传播范围极广、接受面极宽的报刊。此外,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塑并非单纯地、被动地受之于上海、北京等五四运动中心区域的辐射,其亦有主动选择以及自我生发的过程,二者是双向互动,互相形塑的过程。因此,为了充分呈现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避免单独研究一份刊物所带来的研究盲点和缺陷,本研究利用五四运动中在上海五份著名报刊 《民国日报》特别是其《觉悟》副刊、《学生杂志》、《东方杂志》、《时事新报》
《赵焰文集卷一:徽州文化散文精编》该卷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徽州的历史、文化、人物、风情等,充分描摹出徽风皖韵之代表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行走新安江-徽之味》着重介绍徽州予人的文化印象,以新安江的流向为线索,从其源头六股尖写起,一路逶迤而来,描写了沿途的山水人情、风俗典故、历史遗迹、人物事迹,用细腻的文笔,刻画了徽州的自然、文化与历史面貌,牵引着读者踏上一条文化和精神之旅。同时,介绍了沿途的经典徽州美味及其发展传承,不仅有传统的徽菜代表,更有街头巷尾的小吃,将舌尖上的徽州细细道来,由此折射出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思想徽州-徽商六讲》重在从精神层面解读徽州。从徽商的起源、发展、特点、代表人物、经典事迹六个方面讲述了徽商精神与徽文化的关系,并且通过徽州文化、徽商状况和
岭南文化概述》是 岭南文化读本 的一种,全书共9章,分别从岭南文化概貌、岭南文化的构成、岭南文化历史发展、远古文化遗存、百越文化圈和汉越文化融合、古代中原移民与岭南文化、近代思想文化、岭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南粤先贤等角度介绍了岭南文化的内涵、构成和特征,梳理了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
本书为纪录片《深圳非遗》的官方授权图书,从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民俗这五个方面,介绍传于深圳民间,被列入国家、省、市、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存续现状、制作工艺、传承人等内容,通过讲传奇故事、扬匠人精神的方式,呈现不一样的特区文化。为了更好地扩大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和满足读者不断提高的阅读需求,将非遗项目短视频以二维码形式嵌入书稿中,读者可以扫二维码观看短视频,在阅读文字同时,获取更多的视听体验。
爱上北外滩 关于虹口的记忆 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任主编,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图书组成。虹口港本为吴淞江下游(旧江)一处泄洪孔道,明代开濬黄浦江后,晚近的虹口港便为沟通吴淞江与黄浦江的支流。民国以后吴淞江下游主航道自太阳庙至沈家湾段淤积严重终被填为马路,虹口港只能与其沈家湾下游主干的沙泾港(亦名俞泾浦)沟通,沙泾西尚有一故吴淞江支流芦泾浦,二泾与虹口港交汇于沈家湾、今嘉兴路桥附近,组成了今天虹口区境内的地面水系,整个水系在地图上大致呈Y状。另虹口港中虹桥下历史上有一条东向的小河 新记浜 ,此数河沿岸分布了众多重要的虹口文化地标,本书将一并讨论,谨以 虹口港 统摄全书。篇目内容沿河道自北向南排列。
本书是杨国桢教授1989 1992年对福建龙岩盆地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龙岩介于 福佬与客家之间 ,即地理位于闽西山地与闽南平原的接合处,行政管理曾在客家人主导的汀州府与闽南人主导的漳州府之间流移,语言也受客家话和福佬话(闽南话)的双重影响。作者选取龙岩盆地中心和边缘的三个百年古村落,基于明清以来的民间文献和300位老人对1949年以前历史的回忆,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视角和方法,分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宗族与民间组织、婚姻、家庭与妇女、宗教信仰与礼仪等六章展开,记录日渐式微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抢救基层民众对晚清民国的集体记忆,彰显龙岩文化几百年来在福佬海洋文化和客家山区文化交融互动中形成的独特个性。 1988 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厦门大学、台湾 中研院 民族研究所联合开展 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比
《深圳,深圳》是一部多视角忠实总括深圳改革开放40年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的佳作。书稿高屋建瓴,删繁就简,从高处着眼,从细处着神,剪裁得当,大画幅展现了深圳的人文环境、景观环境、营商环境,展现了深圳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以饱满的热情和简洁的文字讴歌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读后令人逸兴横飞激动不已。
《玉泉山静明园》是西山文脉影像 三山五园 中的一册,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山中奇岩幽洞,流泉活水,元、明以来就是京郊有名的风景游览地。玉泉山最早的建筑是金章宗时期修建的玉泉山行宫,又名芙蓉殿。清康熙年间对原有玉泉山行宫翻修扩建,将原先 澄心园 改名为 静明园 。本书从历史、建筑、艺文、遗址、传说等方面介绍了玉泉山静明园的情况。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造园艺术的精巧绝伦,更阐述了玉泉山静明园在建筑保护、文化传承、生态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上海、南京两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为写作对象,通过对 双城 人文故事、历史景观的细腻描述,展现了两座城市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情怀。书中具体选取上海和南京两座城市的28处代表性人文建筑景观,从建筑、人物、感情等视角,赋予老房子鲜活的生命力,带领读者走进老房子的历史,读懂老房子的故事,感受城市魅力,体悟情感世界。作品笔触细腻唯美,叙述方式新颖,将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感情、价值、精神等元素自然融入其中,人、事、情、物完美结合。梧桐树下,双城之恋。这是经典建筑的故事,是风云人物的故事,更是魅力双城的故事。
云南 这部大诗,写在39.4万平方公里的神圣土地上,写在170万年的神秘历史中,写在26个神奇民族的心灵深处。这是中国之*,也是世界之* 《云南知识读本(上下)》由朱净宇编著,云南有史以来*种百科全书式知识读本,以时代的视觉高度向读者呈现多民族的历史人文信息,展现高原山川地理之丰饶、广袤和美丽
齐梁萧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世家大族,而且没有因朝代的更迭而衰微,这与特定地域文化孕育凝结出的家族文化传统密不可分。《萧统评传》从时代环境、地域文化和萧氏家族的兴起为背景,评述昭明太子萧统的文化意义。为我们展示了作为皇室成员的萧统,所具有的睿智与仁爱;分析了萧统留给后人的伟大著作《文选》及《文选》学的相关问题;阐明了萧统对另一中国文化符号 陶渊明 的发现与弘扬。《萧统评传》有史的叙述,有论的辨析,评传结合,为我们综合而立体地描绘了昭明太子萧统的文化形象及其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本书是珠海城市系列宣传图书之一。主要通过城市发展历程、城市历史文化、城市风情、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海内外读者介绍珠海。本书是珠海城市系列图书之一。是在原中文版的基础上重新编辑、写作而成的精华版。全书分为18章节。先是通过对珠海前生今世的描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遥远的史前画面。然后通过丰富的故事和图片向读者展示了珠海特区40年的走过的路程。讲述了港珠澳大桥、航空航天博览会、横琴给城市注入的活力与前景。而后通过珠海历史上影响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人物,展示珠海丰厚的人文资源。珠海的自然风景、城市风情、人文情趣、海岛美景、文化遗产、休闲娱乐、书店、美食等是本书的*精彩的部分。这是一本全面认识珠海的深度城市读物。
《南村草堂笔记(外四种)》收录了近代岭南文史学者邬庆时四种笔记:《南村草堂笔记》《听雨楼随笔》《穷忙小记》《东斋杂志》,以及由点校者所编的《邬庆时谈往四种》,另附录收入邬氏之《白桃花馆杂忆》,主要为邬氏怀念亡女之事。邬庆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长期从事地方史志工作,他在诗歌、历史、散文等方面都有大量研究和创作。他平生最痛恨文字之狱,著书立说,一丝不苟,认为 一时疏忽,千古疑传 ,所以他写的文章都很重视材料的真实。本书收录之五种笔记,皆可见其记录和论学、著述之严谨,于文学、史学研究颇有史料价值。
《广州沧桑录(1911 1949)》是一部广州近代城市史,既记述大事,又注重地域细部,借鉴传统的 城坊志 编纂体例,又与现代城市史编写体例和方法相结合,对大至整个广州的区域变化,细至一街一巷、一丘一壑,均予载录 本书力求完整、严谨,行文言之有据,若有歧说,列出分析,若有推论,说明理据,同时纠正某些讹传。相对于记载广州文史要么简约、要么艰涩的文字资料,本书在融汇并疏理分析了各类广州文史资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可读性强。 历来讲述广州历史的书籍,多注重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大事,而忽略广州地域的整个演变过程,而本书截取1911 1949这半个世纪,完整、详细地记述了广州近代历史演变,并辅以通俗而不失严谨的笔调,使文本好读又耐读。 本书秉承广州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为广州留下了独特精彩的记忆
本书系作者发表的与历史题材有关的文章辑录,多数发表在《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文史纵横》《近代史研究》等报刊。本书充分依据历史资料,如《杜凤治日记》《广东七十二行商报》《香港华字日报》、清末澳大利亚出版的华侨报纸等,撰成的文章短小精悍,文笔生动,注重知识性、新颖性和可读性,目的是向普通读者讲述历史故事,传播、介绍历史知识。书稿内容多与广东、广州历史文化有关,对于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岭南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