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展望》论列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作者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到全世界。书中所展露的锐见与洞识力是作者的学力与艰苦的思考的结晶,是一个专业的思想者,以他相当深厚的知识训练为基底,而完成的一项具有独立的创建性价值的著作。它的确说出了些什么,也解答了些什么。全书见解精辟,分析,行文雄辩。书后刊载许倬云、金耀基的长评,以及殷海光答许倬云的文章。另附英汉对照表,记录书中所涉人名、学术名词,颇便阅读。
《蒙古族图典:艺术卷(蒙汉对照)》简要介绍了蒙古族文学、音乐、当代舞蹈、当代绘画和影视五个方面的内容。文学部分按照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史断代四分法,主要选取不同时期蒙古族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反映了蒙古族文学的关键节点。音乐部分涵盖民歌、器乐、说唱音乐和仪式音乐。主要包括长调、短调、呼麦、潮尔道以及古如歌等多彩的民歌形式,马头琴、潮尔、四胡、雅托嘎等乐器,乌力格尔、好来宝等说唱艺术以及萨满教、佛教、民俗等仪式音乐。舞蹈部分主要展现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蒙古族舞蹈发展概况。选取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牧马舞》《筷子舞》《驯马手》《盅碗舞》等,展示了蒙古族当代舞蹈的艺术魅力。绘画部分将当代蒙古族绘画分为油画、中国画、版画和水彩画四种类型,展示了蒙古族当代绘画发展的基
书中系统介绍了蒙古民族饮食文化的源流,饮食的种类及制作方法,并简要介绍了蒙古民族有蒙医药的知识。
在我国古代,“饼”是各种面食的总称。关于“饼”的记载,出现在2200年前的汉初。魏晋以后,饼的花样开始多起来了,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煎饼,就是用笼屉蒸熟的。开始只有死面的(加水调和后未经发酵的面),后来才有发面的。形状也由扁平的逐渐变成圆柱形或球形,这就是今天的馒头了。还有一种放在火上烤或烙的,叫炉饼,也就是今天的烧饼。后加改进,出现了馅饼。自然,放到水里煮的就叫汤饼了。汤饼的原始做法很简单,把揉好的面揪下来放到水里煮熟就是了,它有点像今天山西的“猫耳朵”。此外,用油炸的油饼、薄脆,还有春饼、月饼都是由来已久的。
本书稿是一本从多角度对中国古代纺织和刺绣品的装饰纹样进行考证、分析、论述的专著。本书稿以大量出土及传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织绣文物为研究实体,对中国古代织绣纹样的物质组成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工艺;从造型、结构、布局、配色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织绣纹样的美学构成,展示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从商周至明清历代织绣纹样的整理归纳,展现各个时期织绣纹样的发展风貌和时代特征;对织绣纹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析,开创性地将具有文化共性的织绣纹样整合在一起,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阐述,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织绣纹样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认识。
《视觉草原: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美术》是以草原文化角度整体面貌介绍内蒙古美术的专著,它展示了古代北方草原美术以及内蒙古当下美术发展的多样性状态,进一步挖掘了内蒙古美术发展与变化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内蒙古画家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总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的发展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栗文清,女,1968年生,汉族,河北人。中央民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高级实验师,法学(民俗学)博士。长期从事影视制作方面的教学及实践工作,现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特别致力于少数民族节日的数字化研究与保护。
民国时期滇越铁路沿线乡村社会,因滇越铁路的修建从原来的封闭区域变成云南对外交往的前沿,可以说这一时期铁路沿线乡村社会变迁与滇越铁路修通运营有密切关系。如果说,滇越铁路修建时即已揭开这些地区社会变迁的序幕,那么铁路建成后的变化则更明显,这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