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一本从多角度对中国古代纺织和刺绣品的装饰纹样进行考证、分析、论述的专著。本书稿以大量出土及传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织绣文物为研究实体,对中国古代织绣纹样的物质组成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工艺;从造型、结构、布局、配色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织绣纹样的美学构成,展示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从商周至明清历代织绣纹样的整理归纳,展现各个时期织绣纹样的发展风貌和时代特征;对织绣纹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析,开创性地将具有文化共性的织绣纹样整合在一起,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阐述,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织绣纹样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认识。
本套丛书以宇宙、地理、历史、军事、科技、艺术、植物、动物、人类、考古、宝藏、密码和神秘巧合等为大单元,为喜爱探索未知世界的朋友们集中展示出世界上的各种难以解答的谜,供大家研究与探索。我们的编辑方针与初衷不仅仅是满足大家的好奇心,还希望通过这一个个离奇的谜题能给人以启迪,开阔视野,引发创造的灵感。其实,这些难以解释的谜题,也是在人们不断的探索中发现的,里面蕴藏着无限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文化的展望》论列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作者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到全世界。书中所展露的锐见与洞识力是作者的学力与艰苦的思考的结晶,是一个专业的思想者,以他相当深厚的知识训练为基底,而完成的一项具有独立的创建性价值的著作。它的确说出了些什么,也解答了些什么。全书见解精辟,分析,行文雄辩。书后刊载许倬云、金耀基的长评,以及殷海光答许倬云的文章。另附英汉对照表,记录书中所涉人名、学术名词,颇便阅读。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 主要内容包括: 茶圣陆羽与《茶经》、《茶经》与其他茶典、跟着《茶经》来学茶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思维意识和文化内涵,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重要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财富。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关注和重视,伴随着数字媒体产业日新月异地迅速崛起,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正在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重点。本书针对新的背景、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结合我国历史悠久、蕴藏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致力探究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趋势、技术路线、应用研究和宏观决策等方面的问题,以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繁荣、弘扬和发展。本书的主要内容涉及多学科、跨领域,也涉及如何将
中国女红对于构筑整个中国文化的性格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本书对女红的文化功能、人文意蕴、文化类型、艺术特性等基本问题作了全景式的扫描。功能论指出女红的功能特点是“一品多能”;文化论指出了女红的符号特性并提出“女红文化丛”的概念;类型论提出了“趣味文化圈”的概念;艺术论则分析了“朴素的善”与“悦目的美”是女红作为一种艺术的精神创造动机,指出女红艺术就是“诗化的图像”,论述了女红优雅、含蓄、婉约的女性气质之特征。本书尝试以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和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来构架女红文化理论的叙述方式,借助大量真实而生动的女红图片与田野影像资料直观地呈现和强化这一理论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