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约瑟夫 洛克中国西部的探险经历》是一本以约瑟夫 洛克在中国西部27年的探险经历为主题的书籍,详细讲述了他在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探险历程以及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约瑟夫 洛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加入美国国籍。1922年,他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开始为美国农业部采集植物标本,并对中国西部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索。 在探险过程中,洛克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如土匪的骚扰、军阀的混战、恶劣的自然环境等,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完成了大量的探险活动和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为美国《国家地理》书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让西方世界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的风貌和文化。后期,他对纳西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研究纳西东巴经书和宗教仪式,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著作。1949年,洛克因局势变化不得不离开丽
本书着眼于米拉日巴由 恶到 善之裂变及蜕变的 生,主要选取其诸如家庭变故、少承母命、坚修正法、化度众生等几个人生转折点为纲,以其不同 段的内力历程作为暗线,塑造和呈现了米拉日巴作为人格上的蜕变者、实践上的行动派形象的个性历程,挖掘和展示了他内 修行境界的次第变化与升华,以期在还原这位密宗大德曲折艰苦又灿烂辉煌的 生的基础上,描摹和传播 瑰丽 秘的 底蕴与风土人情。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本书是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部学术专著。全书由“牵牛与织女”、“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整理重庆江北汉墓遗物纪略”、“饕餮终葵神荼郁垒石敢当小考”、“北温泉缙云山之石刻”、“重庆附近之汉代三种墓葬”、“西藏拉萨之唐蕃会盟碑” 8 篇文章构成,研究对象多涉及神话、传说、歌谣、建筑、砖雕、碑刻和墓葬等。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全书分为东北的地方沿革、边界交涉、东北居民史的考察、东北的主要民族与人口分布、东北境内的汉族、东胡系各族、蒙古族、满洲旗人等八章,考证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政治建置沿革、民族等问题,并附图表及“东北新图”一幅。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中国人的德行》以犀利之笔剖析中国底层民众,是*能唤起读者同理心的观察记。
《凤与中国民俗》为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基金项目 中华风文化书系 之一种。本书以凤的形象与文化内涵为立足点,从凤与中国民俗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凤在中国民间信仰、民俗生活、礼仪节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中的艺术性表达,并阐释了凤民俗在当代传承发展的价值、原则与方式。
本书聚焦云南少数民族,从人类学整体观出发,围绕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主要从水资源、水信仰、水技术和水制度四个角度对滇中滇东滇东北、滇南滇东南、滇西南、滇西、滇西北五个区域的少数民族水文化进行详细地梳理,以期立体呈现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的特征、传承和变迁等问题,认为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是多民族交融互动的产物,既有着独特的民族性、区域性、特殊性、不可替代性又有其共通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实写照。
日本人眼中的美是什么? 日本艺术史家高阶秀尔在《日本人眼中的美》这本经典作品中,以绘画、和歌、音乐、文字、书法、美术馆、火车站、机器人、旅行、明信片、桥、富士山、鸟居、俳句等各个领域的日常事物和艺术作品为切入点,图文结合,具体细致而又系统深入地讲述了日本的文化、日本的艺术特质,以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让人受益匪浅,堪称名作。
本书是生境民族学类的学术著作,集中国内外学者在生境民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了生态民族的学术前沿理论和方法。本书稿主要面向的读者是高校民族学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为民族学研究者提供参考价值。书稿主要是集结国内外民族学学者在生境民族学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变迁,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生态民族理论与方法,生态史研究,环境口述史,文化生态学等方面。本书稿是生境民族学类的学术著作,集中国内外学者在生境民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了生态民族的学术前沿理论和方法。本书稿主要面向的读者是高校民族学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为民族学研究者提供参考价值。书稿主要是集结国内外民族学学者在生境民族学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变迁,历史地理学理论
本书介绍了青花瓷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制造青花瓷所使用的青料、青花瓷的款识、各个时期的青花瓷。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以科学的分析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我们解读了历史上zui伟大的老师和他一群出色的学生平日的言行故事,再现了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以及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史事。以翔实的史料、科学的质疑、人性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解读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成功秘诀。并在孔子和弟子们的日常言行及其故事中蕴含的如家文化加以解释,力求使读者能够对儒家文化最初产生的过程得到全面的认识,也对孔子的授教方式和方法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良渚文化的刻纹工艺,在礼玉重器上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同时,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的“刻画符号”也极有趣味。其大量出现在陶器上,玉石器上也有少量发现。由于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很多“刻画符号”出现在破碎的陶片上,导致许多符号信息的缺失。 此类刻符的主体图案,也有表意功能,其图案较之具象的图画式图案,有 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良渚社会进入文明、建立王国,在统一的宇宙观支配下,建设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良渚古城,并作为中心辐射整个环太湖流域。在这如此震撼的 工程中,如何协调、组织人力、物力资源,稳定社会发展,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一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有统一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撑,必要的信息记录和传播也必不可少。纵然,这些内容尚未能够在“刻画符号”上有所体现,但我们相信,在本书介绍的这些现
本书讲述了古往今来的友善故事,这些故事寓教于事,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个人修养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