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傣族的语言、艺术、服饰、建筑、饮食、传统节日、民俗风情、非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读者可以领略到傣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感受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为读者深入了解其传统文化提供全面的资料。 本书为中文和泰语对照版本,不仅满足中国读者对傣族的了解,也让泰国读者有机会了解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
敦煌吐鲁番文献是华夏文明内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结晶,在这里汉文化不仅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而且其自身的各种思想潮流也在不断调适、整合。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打开以后,数量多达7万余件的古代写本重现于世,其中包括大量佛经和语言学资料。这些敦煌文献足以改写中国文学史,并极大地推进汉语言研究的进程。作者通过对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的俗语词进行考证和研究,挖掘出这些俗语词与现今闽南话的联系,证实了文献中的部分俗语词仍保留在闽南方言中,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文明的交流和变迁历程。
☆ 一部希腊的遗产,即是一部现代世界的诞生记;从基因上了解西方,重新发现古典传统的价值。 ☆ m.i.芬利、莫米利亚诺、伯纳德·威廉姆斯等14位***古典学家,15个独特视角,精彩追溯现代世界的源头。
该书是 中华凤文化研究书系 中的一种。本书以服饰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服饰的经典元素凤形象的变化,或矫健多姿、或飘逸窈窕、或绚丽多彩、或清丽优雅。从宫廷服饰、民间服饰、婚仪服饰、少数名族服饰中展现凤在社会中担任的职能,探讨凤的文化内涵,揭示凤吉祥、和美、奋进的文化精髓,强调凤依然活跃在当今服饰时尚舞台上,凤既能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标识。
本书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 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 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凉山为地理区域,夷家却有双关的意义,广义的夷家指整个落落社会,狭义的夷家指落落的家族组织。 《凉山夷家》是一部实地考察的报告,依据作者林耀华亲自搜集的材料,叙述以家族为中心,当然关联到与家族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生活,不是如此即将流于概况调查,不能深刻表现生活的内容。则量夷人体质的材料,一时无从统计考核,待将来另成一篇发表。尚有夷文经典的翻译并夷人个别的传记,也须等待整理,再行问世。
在中华文化中,凤与龙是早期最重要的图腾,凤同龙一样也是中华文化最典型的祥瑞符号。凤代表追求光明、超越自我、奋发有为、吉祥如意,千百年来凤形象已深入到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以求仙、祥瑞、科举、隐逸(士不遇)、爱情等五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分析凤凰(凤)形象在文学中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基本梳理出一个凤凰文化意蕴的文学脉络。
从埃及4 000年的养猫历史,到古代庙宇中发现的猫圣像符号;从13世纪伊索寓言和童话故事中的猫,到当今风靡全球的音乐剧《猫》;从浮世绘中代表女性的挑逗之猫,到精致整洁而又遗世独立的猫系女性……猫从历史中走过,穿梭于文豪和艺术名流之间,*后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消费者中间,获得了令人向往的地位。 在这本由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的负责人米歇尔 萨凯女士所编著的书中,配有近200张关于猫的绝版手稿或图片,是迄今为止含金量*高的猫文化简史。翻开书页,这里有数不尽的猫片儿,看不尽的猫文化。
《中国历代服饰集萃》以出土实物、考古资料为依据,以写实的创作手法绘出中国历代服饰复原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服饰特征与人物风貌,并以各朝代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反映当时的社会概况,同时,详细说明了图中的形象来源和根据。图中再现的建筑景物、人物服饰、室内陈设等,形象直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从事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等专业设计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