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丝路主题贯穿,用京剧脸谱这种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丝路历史文化、地域名城、物品人物进行艺术展现,读者既能了解丝路的历史、文化、名城、品物,又能欣赏脸谱的流派、线条、色彩、寓意、巧思,进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赞叹雄浑壮美的中国古代文明,即以丝路为线穿出一挂脸谱明珠,以脸谱为点绘出一幅丝路百科。
中国神话起源于远古,从史书中走出,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改造,而后演变成小说走入民间,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时代变迁。中国神话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宗教神话、民间传说三大板块,其中创世神话有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宗教神话有老子得道、三清四御等,民间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天狗食月等。这些神话看似繁琐复杂,但如果对它们进行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每个时代的神话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时代烙印。 本书特别收录并整理了中国神话史,并以此为切入点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神话脉络,将中国神话相对系统化地整理出来,让读者更明了地了解中国神话的发展史;在条目部分,收录了近1000个神、仙、妖、怪、神兽等,以趣味化的写作风格让读者读懂中国神话。
《中国文化的展望》论列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作者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到全世界。书中所展露的锐见与洞识力是作者的学力与艰苦的思考的结晶,是一个专业的思想者,以他相当深厚的知识训练为基底,而完成的一项具有独立的创建性价值的著作。它的确说出了些什么,也解答了些什么。全书见解精辟,分析,行文雄辩。书后刊载许倬云、金耀基的长评,以及殷海光答许倬云的文章。另英汉对照表,记录书中所涉人名、学术名词,颇便阅读。
本书稿是《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之 布朗 族卷。该丛书是中国少数民族设计文化的抢救性整理工程,是国内套全面、整体、系统展示中国少数民族设计艺术的大型丛书,共55册。本卷甄选 布朗 族 各 族群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餐饮、传统生活用具、传统生产工具、传统民俗和宗教造像等方面的约 70 个传统造物设计案例,对其设计形式、设计特点以及文化价值进行专业阐释和评述;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专业设计图片。书稿比较全面地展示了 布朗 族传统造物设计成就,从而体现了 布朗 族的民族文化特点。
本书是丁山(1952年1月18日去世)的一部论文集,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三代都邑迁徒、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既便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古代民族源流、分布及其演变研究》以滇桂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为重点空间,从区域整体史的角度,分四个时段对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古代民族源流、分布及其演变进行纵向勾勒和横向比较,既考虑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民族古代史的区域差异,又重视其整体性特征及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研究中充分考虑文明起源和古代王朝或地方政权民族政策对民族源流与分布的影响,在孟高棉民族的起源及其迁徙与交融、土司制度的发展及其对民族分布的影响、主体民族的崛起与中南半岛民族分布的演变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
廖名缙曾著有《百槲溪堂文集》《百槲溪堂诗词集》《秋湖集》《西山枕石集》《香山浏览吟》等及日文军事译作数种,后皆散佚。为程度抢救地方先贤散存的珍贵文献,为后人留下研究地方历史人物的手原始材料,整理者耗三年之功,从浩瀚的古籍、方志、史料、旧报、旧刊、谱牒及作者后人手中,收集到各种佚稿、手稿及友人唱酬之作近400篇(首),经整理、点校、注释,共计45万字。
《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服饰传承现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论、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款式,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留存现状,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传承方式,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藏族文化通论》以文化学的理论将藏族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在将每个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异进行纵向历史性的研究梳理的同时,又将每个文化现象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横向系统性的切割、整合、归类和编排,并对每个文化现象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总结和阐释。 《藏族文化通论》打破了由“大五明”和“小五明”学科体系构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系统,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纳入到国际文化学体系中重新建立了新的结构体系。 《藏族文化通论》是按照研究生教材的知识性、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研究性的要求进行撰写的。为了便于理解文化现象的特点,在藏族文化内容前简要叙述了文化学的理论概要。
《殷商文明论集》集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甲骨学研究领域最有学术价值和影响的论文,其中有填补空白的开山之作,有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殷商文明论集》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后学者使用。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应是《殷都学刊》奉献给殷赏文化研究界的第三部论文集了。《殷都学刊》自1984年第4期起正式向海内外公开发行,部《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就于1985年出版,其后,又在1992年出版了第二部文集《甲骨文与殷赏文化研究》十多年以后,就是战线在读者面前的这第三部《殷赏文明论集》了。可以说,这三部文集,反映了《殷都学刊》成长诡计和殷商文化研究日趋势繁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