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它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对西方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了解西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的窗口。 《希腊神话故事》,1840年首次出版,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希腊诸神故事、特洛亚战争和奥德修斯传说以及阿伽门农的结局。荷马的《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耳之死,而施瓦布则一直写到特洛亚的陷落,这其中包括了阿喀琉斯之死、阿喀琉斯之子参加战斗、木马计以及墨涅拉俄斯重新占有海伦等,故事更完整,更加丰富。本书出版后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是了解西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好书。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 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 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 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故事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 书中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本书应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了西南各地区蒙古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分析了西南蒙古族各族群在资源竞争与权利分配体系中的地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互动关系,认为西南蒙古族各族群在生活方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与北方蒙古族存在的差异性,和在差异性的背景下构建了总体和谐蒙古族的民族认同,形成了蒙古族的西南支系。西南蒙古人的民族意识经由国家的民族识别工作整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明发展、民族团结提供了典范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民族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理论大家、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欧内斯特·盖尔纳的代表作品,也是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经典。英文版于1983年 出版后,经多次再版,被译为20多种语言,与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霍布斯鲍姆等人的《传统的发明》共同被认为是民族主义研究中现代主义方法的代表性著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书从社会根源来阐释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的社会根源在工业社会组织中。盖尔纳教授认为,一个以富裕和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依赖于创新、职业流动、大众传媒、全民识字和共同的、标准的习语教育,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身份是由文化决定的,所有这些都改变了文化与 之间的关系。社会的运行依靠 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与某种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受到与认同这种文化的 的保护。“一个 、一种文化”的原则要求文化
本书以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观察为依据,以材料学的常理及材料冶金史的研究为基础,将材料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研究成果相结合,简述了对中西方文明形成初期及后续过程中材料技术发展过程的观察,并尝试以材料学视角探索和挖掘影响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某些客观因素。 本书仅涉及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两方面的普及知识,适合用作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选修课教材,亦适合于广大读者阅读,也期待能为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学者提供一定参考。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文化复兴和文化产业繁荣的崭新时代,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乃是文化复兴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本书从经济学、文化学和美学诸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多维度跨学科研究,对中国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资本提出了系统性政策框架。 本书广泛涉及乡土美学、工艺美学、文化遗产传承、民族工艺与古村落保护、城市文化品格及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文化治理与全球文化治理等诸多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回归和文化复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开拓之鹰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达斡尔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达斡尔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达斡尔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坤舆全图》来自南怀仁仿效明末利玛窦所绘的《坤舆万国全图》,由八张长幅地图拼接而成,是中国古代中文版世界地图的集大成者。为了方便记识,南怀仁还编写了《坤舆图说》,以介绍当时世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本书是《坤舆全图》与《坤舆图说》的合集,对《坤舆图说》进行了句读、翻译,是现代以来首次出版。
本书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了较为全而而系统的考察,努力探讨其有效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布依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其活态传承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山地旅游、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现实社会发展实际密切结合起来,以期在创新式发展的过程中,顺利实现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目标。
本书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历史文献等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石枧村进行民族志式调研。石枧村位于湘桂交界处,属于潇贺古道从湖南进入广西的东线村落之一,处在汉族、瑶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多元,族群互动频繁,是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族群互动,以及中原与岭南文化交融的理想样本。本书是在石枧村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共分11章,分别对村落历史、婚姻家庭、水资源、经济交往、村庄教育、土地流转、文化遗产、民间信仰、互联网进村、国家治理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而细微的人类学调查,从不同角度描绘和分析了南岭民族走廊的多元民族文化和复杂族群互动的图景。 本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作为民族学著作,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边缘地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典型的范本。
书稿立足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文本为中心,既阐述白马人的生命信仰与文化表述,又从文学的视角扩展人类学的诗化之维。研究力图从生活在川甘交界处的白马人一年一度举行的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将从前白马人分置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口头传统、民间文学、民俗艺术、文化遗产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相关文化事像用 仪式 连接起来,置于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框架下进行综合研究,并搭建起理论探讨与田野实证互补、共时维度与历时维度并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的立体研究框架。 在白马人的一生当中,仪式贯穿了他们整个生命,它像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观察他们是如何阐释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对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理
本书是同济大学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亲自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对第二批中国100个古城古镇古村调研的成果,分为二卷,本书是其中之一。全书按照区域分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其中5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镇、古村,其中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城、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
本书是同济大学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亲自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对第二批中国100个古城古镇古村调研的成果,分为二卷,本书是其中之二。全书按照区域分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其中5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镇、古村,其中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城、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
本书主要从苗族历史及银饰的发展、符号的寓意、审美文化的内涵、湘西的美学观念、苗族银饰的现代文化价值及发展等方面做理论阐述,在尊重民间艺人对银饰文化的真实解读的情况下并力图保持住这一原生态乡土艺术的质朴性特点,探讨苗族银饰在旅游文化中的互动与发展,论述苗族的传统图案造型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从而阐明保护并传承苗族银饰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土司遗址乃是指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设置的各大小土司,在其辖地或治所修筑的治城、官寨、庄园、衙署、庙宇、宗祠等综合性建筑群,以及牌坊、碑刻、石雕、墓群等单独性建筑物。全书从中国土司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国土司遗址的分布、类型及特征,以及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湖南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遗址、贵州遵义播州土司海龙屯遗址为代表的国内现存的大小100余处土司遗址,展开全面、系统的梳理与介绍,展现 土司遗址 作为见证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 齐政修教、因俗而治 的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瑶族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秦汉以来随着大量中原移民南迁,汉文化在民族地区逐渐流行,影响渐盛,许多民族语言都由于族群接触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瑶语也不例外。瑶语也叫勉语,属于苗瑶语族瑶语支,不是瑶族使用的的民族语言,但是被学界认为是瑶语支的语言。瑶语包括勉、金门、标敏、藻敏四大方言,使用人口约300万,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越南、缅甸、泰国、老挝以及美国等地。 本书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立足于语言田野调查,以语言事实为根本,以瑶语四大方言核心词为中心,以莫里斯 斯瓦迪士 (Morris Sawdesh) 100核心词表为纲,采用历史语言的基本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具体写作中,以黄树先先生 三级比较法 和 比较词义法 为主要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瑶语的核心词。本书的研究主要是对比瑶语各大方言土语的核心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