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一种文化语境下,造就的显性文化符号,汉族作为中国服装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文化能量,它的美穿越千年,历久弥新。本书由汉服北京编著,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尹琳琳操刀设计!叙说3000年中国汉服文化,带读者领略中国汉服文化美学!包括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5大制式50多套汉服搭配,1000多张静态图,不同角度,展现穿着动感。单件服装平铺大图,款款经典,满满细节,精心讲解。360度穿衣顺序单独展示,力求让汉服学习新人也能秒懂款式特点。以当代艺术手段,表现古典文化韵味,独创装帧工艺,让服饰视觉触达精神,今人巧思与千年文化交融,展现传统汉服文化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一大批经典著作。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数千年来产生的经典著作璨若星河,为方便当代读者选好经典、学好经典、用好经典,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辑隆重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读本》。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以图典的形式展示蒙古族43个部族的服饰遗产,并对其形成原因、历史沿革以及民俗文化要素进行系统诠释。这是一部倾尽一生写就的大书,其中收录的4000余件珍贵服饰均来自作者近20年的一手田野调查。作为一部蒙古部族服饰研究专著,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在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第1卷)包含两部分内容。序章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从蒙古部族形成及分布格局和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切入,分析了蒙古族服饰的形制特色、穿着习惯和文化属性。第二部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流变,从匈奴服饰、鲜卑服饰、突厥服饰、契丹服饰、女真服饰到蒙元服饰和清代王公服饰,纵向呈现了蒙古族服饰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书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解析了近
婚礼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民俗现象之一,婚礼的形式丰富多样,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娱乐、礼仪、庆典、宗教、巫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婚礼可以在更大层面纵观人类文化。中国是一个婚礼习俗丰富多彩的国家,了解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是全面认识中国风土人情乃至国情的一个重要窗口,甚至从婚礼中还可以窥见现代社会发生的变迁和未来发展的趋向。 《中国婚礼通志》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论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和56个民族婚礼习俗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婚礼习俗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内容最丰富的一部民俗学著作。华东卷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七省一市。华东地区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华东地区的婚礼仪式上,无论是历史上最古老的 六礼 传统婚礼习俗,还是现代社会最新潮
本套丛书以1958年、1962年、1963年、1981年、1983年五次大规模云南民族民间文学调查的一手资料为汇编对象,以云南大学所藏大量稀见原始档案为底本。这一批资料包括1958 1983年民间文学调查搜集整理的2000多件稀见的作品文本、手稿、油印稿、档案卡片和照片,涉及18个民族,包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等多种文类,其中如《千瓣莲花》《章响》《创世纪》《逃婚调》《日午牛牛》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批资料曾有过内部的油印本,但一直没有公开出版,成为几十年来学界翘首以盼的重要学术史资料。本书以1959 1962年云南大学西双版纳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所搜集整理、翻译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成果为主,主要包括:《章响》《苏文》《玉喃苗》《乔三冒》《苏年达》《千瓣莲花》《召香勐》《帕松敏》《姆莱》《欢笑的南览河》《召波啦》。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其政治、经济、精神生活、文化艺术领域都发生了巨变。一方面,世俗社会生活逐渐延展开来,人们的求知欲不断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等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考察活动的频繁、国家自然状况研究的深入,又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运用。与此同时,建筑、戏剧、音乐等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大师级人物。文化生活中呈现的新元素在让统治者倍感头痛的同时,也加速了俄国向新纪元迈进的步伐,成就了一个 狂飙年代 。
《蒙古学百科全书》是蒙古学各学科知识的总汇,是概述古今中外蒙古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综合性工具书,是学习、了解、深入研究蒙古学的经典。全书定为二十个学科卷,以蒙汉两种文字分卷出版。全书内容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它是研究工作的助手,也是蒙古学爱好者和初学者进入蒙古学各科领域并进行纵深研究的桥梁和阶梯。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民间是靠前上收藏托忒文古籍数量很多,内容很丰富的地域;也是在世界上专享活生态使用托忒文的地域。伊犁河流域收藏着几千部托忒文珍贵古籍,其中不少是官藏或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孤本。叶尔达主编的《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靠前辑共3册)/学研究文库》的搜集整理者自2000年迄今,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巩留县、伊宁县等地额鲁特人民间进行长年的托忒文古籍田野调查,发现了上千部托忒文古籍,并以数码照相机、扫描仪拍照或扫描了这些古籍。在此基础上选其中很珍贵的托忒文文献汇编了该书。
本书是2020年8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研究会承办的 清代索伦鄂温克戍边卫国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论文集共收录会议论文21篇,加本次会议综述1篇。内容涉及清代索伦鄂温克驻防呼伦贝尔历史文化研究,索伦鄂温克西迁和驻防新疆伊犁历史文化研究,清代和近代索伦鄂温克参加 保家卫国 战争研究以及索伦鄂温克传统生态文化、 生态戍边卫国 和经济社会发展等。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流经中国西南,塑造了壮丽的山河和璀璨多元的民族文化。若从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出发,驱车穿越雪山,沿江水逆流而上,深入滇西北山区,就能来到零星分布着古老的纳西族和摩梭人聚落的干热河谷。这里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间,多种文化交融汇聚,纳西和摩梭的族人年复一年地耕耘收获,守护着物种丰富却又分外脆弱的山地环境,传承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系统而庞大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和摩梭人特有的 宇宙观 自然观 人生观 的集中体现,对西南地区民俗风物影响深厚,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本影像志基于研究团队、人文摄影师深入纳人山地河谷的多年调查,收录了数百幅精美的摄影作品,对金沙江串联起来的 4 个纳西族与摩梭人村落 吾木村、石头城村、拉伯村、油米村的生态环境、
琵琶歌是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侗歌中的一种古老的歌谣。本书收录的琵琶歌近100首,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对于研究侗族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家庭婚姻、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史料价值。
印度河文明印章、青铜舞王湿婆像、犍陀罗石刻佛像、《帖木儿家族的王子》……大英博物馆所藏南亚文物,囊括南亚文明几乎全部艺术门类,跨越整个南亚历史。这些器物跨越时间与空间,成为一种恒久的提示,让我们洞悉人类遥远的过去。《大英博物馆印度次大陆简史》有别于一般历史书写,从大英博物馆南亚藏品中精选500余件,汇集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丝织品、装饰艺术等方方面面,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的文物为基点,试图在艺术作品和历史变迁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探索文物中隐藏的秘密,从印度河文明到许多宗教的出现,从莫卧儿人的崛起到欧洲人的到来,从帝国的城市辉煌到次大陆的农村和部落生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错综复杂的数千年南亚文明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历史文化村落是人类聚居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见证者和活化石,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遗产。本书聚焦浙江,在充分的田野调研和翔实的数据梳理基础上,以理论研究为支撑,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机制、模式、路径及绩效评价体系,以40个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村落为例,阐释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探索实践。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对浙江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村落特征及保护利用评价、保护利用规划设计研究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和理论建构;下篇以地域为单位阐述代表村落的特征概貌、规划设计、建设实绩及保护利用模式与路径。 本书适合乡村规划建设人员、村落保护研究从业人员、各级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关心热爱村落保护发展的社会人士,以及高等院校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西北民族大学年鉴2021》全面、系统、准确、科学记录2020年西北民族大学建设发展、成就,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件、决定、讲话、图标等各类资料。学校办公室坚持 全、新、精、特、鉴、便 的要求,主要围绕 学校概况 、 西北民族大学章程 、 工作要点、工作总结 、 教育大会 、 对口支援工作 、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统战工作 、 工作规则办法 、 扶贫工作 、 科研工作 、 学生管理工作 、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 等方面,全面系统、重点突出、结构严谨、简练朴实、客观准确地记录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情况。
本书为丛书中的一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呼和浩特市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直至近现代文化遗产65处,这65处文化遗产为呼和浩特市上百处文化遗产的精华,大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等。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佤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既有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的学术论文,又有在应用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对策性研究成果,观点独到、资料丰富,代表了佤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本文集的出版将对推动佤族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挥其应有作用。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佤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既有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的学术论文,又有在应用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对策性研究成果,观点独到、资料丰富,代表了佤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本文集的出版将对推动佤族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挥其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