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与现代转型》为海内外八位学者关于中西文化的专题讨论集,从思想史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演进历程,以便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八位学者依据儒家经典和基督教理论,针对中西人性论、生死观、善恶观、天人(或神人)关系、称义与成圣、关怀、启蒙历程等重要问题发表学术论文和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阐明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并对中西文化的现代转型历程进行深入探讨。
本书从价值体系的角度考察儒家传统与自由的民主传统的关系。作者主张,这两者应该是相互独立而又可以共存的价值体系,而不主张像有些新儒家学者那样,把二者糅合为一个“儒家民主”的价值体系。作者通过对“存在(是)”、“真(真理)”、“语言”、“女性思维”、“伦理”、“宗教”以及“价值”等基本概念的比较研究来论证其价值体系的多元主义主张。本书的每一章都直接或间接地论证如上主题;同时,每一章又自成一体,是对一个具体哲学问题的中西比较研究。
在这本书中,作者针对两国陶瓷茶器存在的渊源关系、形态特色、艺术风格进行了较为翔实和深入的分析。但作者却未停留于此,而是别开生面地展示出一幅与论题有关的文化情境的宽阔画面。这种波及文化情境的描述,又与二般宏观性著述惯常采用的大而全、面面俱到的推断不同,更加着力于具体细节的挖掘和考证,希望以侧重个案的方式,阐明一些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显然,作者必须从大量的古代文献中寻找线索,进而予以考证。.于是,经过作者严谨的探寻、慎重的分析,兴盛于中国唐宋时期的禅茶文化,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茶用陶瓷艺术,如何传入邻邦日本,并得到保存,以至演化成日本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中国寺院茶的“茶寮”,到日本茶道的“茶室”;从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到千利休茶道的“和、敬、清、寂”
本书通篇均采用以小见大,逐层深入的手法,以中日两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说、轶事为切入点,谈到《封神演义》,讲到两国人民对狐狸精的迥然态度,聊到日本裸体祭祀活动的缘来……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全无枯燥说教和乏味空谈。生花妙笔之下,艰深晦涩的理论有了鲜活生动的形象。读之,如观庖丁解牛,令人拍案叫绝。此书以比较文化的视角写成,既有可读的趣味性,又有殷实的学术性;一本比较文化之书可以在中日两国出版,可见作者自信没有文化歧视为特征的民族主义偏见。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栏目丛书:中西文化比较与会通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中国象科学的思考——兼谈中医学的认识论实质、两种思维方式下的中西文化与科学、从概念思维到本源思维、中国思想世界中的“形”与“象”之辨、文化转型与“象思维”之失、语言逻辑与思维问题新探、周易象数算法与象数逻辑——中国文化之根探源的新视角、从中西语言的差异追溯中西哲学的差异、陈那、法称“量一现量说”与笛卡儿、布伦塔诺、“悟性一知觉论”之比较研究——兼论老树的“象思维”等。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与现代转型》为海内外八位学者关于中西文化的专题讨论集,从思想史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演进历程,以便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八位学者依据儒家经典和基督教理论,针对中西人性论、生死观、善恶观、天人(或神人)关系、称义与成圣、关怀、启蒙历程等重要问题发表学术论文和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阐明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并对中西文化的现代转型历程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是一部比较研究著作,分为“上篇观念文化传统”和“下篇社会文化传统”两大部分,上篇主要叙述了印度的宗教传统、佛教在中印两国的命运、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两国的审美传统和思维方式差异及科学技术传统,下篇主要讲述中印两国的亲属集团、婚姻、性文化、道德、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分离、政治文化传统和对外反应模式。
本书从价值体系的角度考察儒家传统与自由的民主传统的关系。作者主张,这两者应该是相互独立而又可以共存的价值体系,而不主张像有些新儒家学者那样,把二者糅合为一个“儒家民主”的价值体系。作者通过对“存在(是)”、“真(真理)”、“语言”、“女性思维”、“伦理”、“宗教”以及“价值”等基本概念的比较研究来论证其价值体系的多元主义主张。本书的每一章都直接或间接地论证如上主题;同时,每一章又自成一体,是对一个具体哲学问题的中西比较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栏目丛书:中西文化比较与会通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中国象科学的思考——兼谈中医学的认识论实质、两种思维方式下的中西文化与科学、从概念思维到本源思维、中国思想世界中的“形”与“象”之辨、文化转型与“象思维”之失、语言逻辑与思维问题新探、周易象数算法与象数逻辑——中国文化之根探源的新视角、从中西语言的差异追溯中西哲学的差异、陈那、法称“量一现量说”与笛卡儿、布伦塔诺、“悟性一知觉论”之比较研究——兼论老树的“象思维”等。
这是中西文化的模式,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中国的文化呢,首先他是以“忠诚”,以“人性本善”,“反璞归真”来作为他的基点。他没有个体独立的意识。个体被融化在群体意识之中。个体被融化在群体意识之中。个体被融化在关系之中。孔夫子讲“仁”,这个“仁”就是二人关系嘛。人的本性就在于二人关系。我个人那不是仁,有了关系才是仁。所以中国的这个个体不独立。西方进入到文明的门槛的时候,头一件大事就是使个体意识独立起来。当然它的基础就是私有制。我们现在也强调私财产,不能够随意侵犯。也是朝这个方向在走,但是那是希腊人早就做过了的事情。我们现在还要补上这一课。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早中国当代历中文化研究中一个长期探索的任务。本书收入了作者在近几年有关中西文化比较的一系列讲座的录音,书中的讲座题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