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时容易犯什么禁忌?哪些话虽然说者无意,却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窘迫或恼怒?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语言使用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差异?答案就在此书中!本书以大量实例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参考书,它告诉读者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如何才能做到得体,如何才能不出"洋相"。本书分为两部分,英语部分和汉语部分互为参照,能够更好地使读者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此书的主要作者邓炎昌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多年,对两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两位作者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读者浅显易懂,对教师与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后来,他来到中国,在燕京大学
本书从中日两国的文化强国战略视角出发,通过梳理两国的世界双遗产申报及本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历程,进而明晰其各自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其次,分别走近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考察中日两国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中所提炼出的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的 中国经验 中国路径 日本方案 日本模式 等保护与利用的好做法、新思路,进而总结和提升中日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所开创的成功典范,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机制。最后,面对新时代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报告提出中国要主动 走出去 ,积极 请进来 ,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有效助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詹向红、张成权编写的《中国文化在德国--从莱布尼茨时代到布莱希特时代》着重梳理了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过程,以期展现中国文化在德国学术思潮、文学思潮中的遭际,并努力从德国或者欧洲内部分析阐述德国人(主要是德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从现实问题出发,探讨了全球文化与城市本土文化冲突与融合背景下城市传统民俗节庆重塑地方认同的问题,由此提出了本书的研究问题。对国内外地方认同理论与案例、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建构关系等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评论,阐明了本研究的具体问题。对本书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文献研究,重新梳理广州迎春花市这一传统民俗节庆的历史演进与变化。对广州迎春花市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记忆在迎春花市塑造地方认同过程中具有独特价值,世居居民、父辈移居者和新来者等不同群体地方认同建构存在差异等结论。总之,迎春花市建构起相对统一的地方认同。介绍广府庙会的由来及引发的广泛争议。分析广府庙会参与地方认同建构过程,认为地方性是广府庙会引发争
冯天瑜等所*的《近代汉字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日文化互动研究》对近代汉字术语寻流讨源,且透过语义的窗口,探寻语义变迁中的历史文化蕴含,展现异彩纷呈、后浪逐前浪的近代文化状貌,以迎接 文化史研究的读词时代。 本书将探析的重点时段设定于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尤以后者为重。视域涵盖中-西-日,尤以近代西学术语之汉译及其在中日间之流转、互馈为要。全书发上下两编,共十三章。前设导论,后附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增加,中西文化差异越发明显,并且这些差异对不同文化的各个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中英文版)》深谙中国文化又非常熟悉北美文化,他们通过对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交流方式,旨在增进人们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特别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增进感情。《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中英文版)》适用于对北美文化和中围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以及那些在工作或生活中碰到了跨文化交流问题的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选择了比较文学发展历程中的若干篇篇经典文献进行释读,涉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变异学研究诸种方法,试图展现尽可能丰富的比较文学研究元典,并籍此进入比较文学研究现场。
《日本文明:一个比较的视角》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社会理论家之一S.N.艾森斯塔特教授的力作,书中对日本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组织做了出色的综述。艾森斯塔特教授在大量浏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索了日本历史遗产及其对日本现代性经验的影响。他回避了结构主义或文化主义的方法之争,发展出一种系统严密、比较广泛的分析性研究框架。《日本文明:一个比较的视角》结构颇具新意,一方面强调日本文明的非意识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又对其在不断流逝的过去中重造共同体的能力施以重墨。
本书是世界上杰出的社会理论家之一S.N.艾森斯塔特教授的力作,书中对日本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组织做了出色的综述。艾森斯塔特教授在大量浏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索了日本历史遗产及其对日本现代性经验的影响。他回避了结构主义或文化主义的方法之争,发展出一种系统严密、比较广泛的分析性研究框架。本书结构颇具新意,一方面强调日本文明的非意识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又对其在不断流逝的过去中重造共同体的能力施以重墨。
中国文化以“仁”为精髓,日本文化以“忠”为核心,两种不同文化下的英雄代表分别是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和重视信、义、勇的日本武士。
《比较文学变异视角下的日本动画创作研究》以日本动画创作为研究对象,以世界文学的变异创作为背景,探讨了日本动画中人物形象的变异创作、主题的变异创作以及日本动画中这些变异产生的原因等,分析了日本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与世界大众文化相契合的文化元素,认为作为在文化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努力展现自我文化个性的民族,日本显然以其独特的动画变异创作成功地达到了目的。并为同处于亚洲的中国动画的发展路向提供了参考。 《比较文学变异视角下的日本动画创作研究》由高晨所著。
本书稿是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创新工程研究成果,由靳凤林教授主持完成。书稿以儒家和基督教这两大思想流派作为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一是站在全球化的立场,对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辨析,包括本研究的宏观背景、主要模式、基本方法等。二是以*能体现中西核心价值观特征的文化表征符号 祠堂与教堂为切入点,对两种建筑的生成历史、主要类型、基本功能进行详细说明。三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赖以形成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解剖,包括自然根基、经济基础、政教结构三个方面的比照分析。四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立体化和精细化比较研究,涉及天人合一与神人二分、人之善性与人之罪性、先义后利与以义统利、礼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差序仁爱
本书是中国大陆部关于中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比较研究的著作。资源共享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后的大趋势。本书作者把网络环境作为对中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比较研究的切入点,首先对中日图书馆的外部网络环境和内部网络环境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比较分析,从而为确立新时期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奠定了基础。借鉴发达国家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有益于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的健康发展。本书主要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研究,分析了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障碍,提出了共享体系及共建共享模式。
日本的名人和放屁有缘。与柳田国男并称为“日本民俗学两大泰斗”的天才南方熊楠,少年时曾为研究屁的颜色而在澡堂里进行过实验。但终只留下了“根据食物的不同,屁可以有5种颜色的假说”后,就中断了研究。 日本女人对性和婚外恋持有十分宽容的态度,与之相比,韩国女人仍然很重视“贞操”,她们认为如果自己献身于男人,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正是与儒教的女性贞操观念相关联的女性弱者心理的表露。 当外貌上有难以掩饰的缺陷时,韩国女人会立即去做整形手术。长得不漂亮的女人为了漂亮,漂亮的女人为了容貌更有个性,都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脸托付给整形外科医生。 …… 本书作者从三国文化的表情、三国人的背影、三国人的习俗、三国人的民族性以及三国的未来等方面来比较和认识了中日韩三国人的文化风貌。
在这本书中,作者针对两国陶瓷茶器存在的渊源关系、形态特色、艺术风格进行了较为翔实和深入的分析。但作者却未停留于此,而是别开生面地展示出一幅与论题有关的文化情境的宽阔画面。这种波及文化情境的描述,又与二般宏观性著述惯常采用的大而全、面面俱到的推断不同,更加着力于具体细节的挖掘和考证,希望以侧重个案的方式,阐明一些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显然,作者必须从大量的古代文献中寻找线索,进而予以考证。.于是,经过作者严谨的探寻、慎重的分析,兴盛于中国唐宋时期的禅茶文化,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茶用陶瓷艺术,如何传入邻邦日本,并得到保存,以至演化成日本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中国寺院茶的“茶寮”,到日本茶道的“茶室”;从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到千利休茶道的“和、敬、清、寂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考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东风与西风》 一书系葛小佳、罗志田两位作者合写的读书评论。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故名为 东风与西风 ,无论是对 西风 的评介,还是对 东风 的讨论,都有独到见地。作者大体循西方文化体系的内在发展理路,从其产生的学术语境去解读评介一些西方汉学(包括中国研究)的书籍;同时也通过论世知书的取径,评议一些国人的学术著作,进而窥测今日的文化动向。
本书对中日神话的产生与演变进行了比较研究。中日一衣带水,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范围非常广泛,本书仅以神话比较研究为中心。任教从民俗学、哲学、史学、宗教学、舞蹈学等方面对中日神话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全书共分八个专题,分别介绍了两国的地震神、风神、雷神、山神、水神、独身神、偶身神,还介绍了祭祀水神的方式。文后三个附录:《中日民间目连故事及目连文化比较研究》、《中日盂兰盆会的比较研究》、《中日傩文化比较研究》,则从另一角度对前面八个专题作了补充。本书的主题说明了中日古代文化具有许多相似性,但也有诸多不同点,实质上就是同源异流的关系。本书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手材料,对中日神话研究者较高的参考价值,书中的故事古朴幽默,也有相当的可读性。
在国际都市的公益文化建设中,许多发达国家创造了很好的经验。本书旨在通过对纽约、巴黎、莫斯科等国际都市的公益文化建设经验的透视,以及对于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公益文化建设情况的探索,从中找出差距,概括经验,明确发展趋势,以找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都市公益文化建设道路。 本书既关注都市公益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又关注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都市公益文化建设的实际经验;以丰富的材料说明观点,以观点统摄、梳理材料;以事实说话,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它既是一本介绍国际都市公益文化建设经验的读物,也是一本结合实际经验的公益文化基础理论研究著作。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与现代转型》为海内外八位著名学者关于中西文化的专题讨论集,从思想史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演进历程,以便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八位学者依据儒家经典和基督教理论,针对中西人性论、生死观、善恶观、天人(或神人)关系、称义与成圣、终极关怀、启蒙历程等重要问题发表学术论文和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阐明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并对中西文化的现代转型历程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