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德国现代大学及其与社会、国家关系研究》主要围绕19世纪德国现代大学与社会、国家的关系问题展开纵向与横向的深入研究,注意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大学”与社会、国家关系之间的互动性探讨。结合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学科的交叉性,首先研究了19世纪德国大学如何从传统大学蜕变为现代大学及其特点,进而对德国现代大学与当时德国社会、国家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并贯穿柏林大学、德国教授群体等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现代大学的持续发展首先需要保持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当国家职能发生变化时,合理调整其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等规律性的认识。
自宋代经西域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安家立业的犹太人,是一个很少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的群体,史料中对他们的记载也零星而稀少。最早关注并大规模从事中国犹太人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实地调查和研究的,是明末入华的会士。但他们调查的结果基本上藏于国外,大多没有公开刊布。本书将国外有关中国犹太人的论著集中加以译介,尽量详尽地记录了明末会士对开封犹太人入华史、迁居史、宗教史、经文史等进行的实地调查,是研究中国犹太人的基本史料。
本书是汤溪地方文化系列的一种,以汤溪为地缘,组稿而成的一部文化随笔,从散文到文献考据,从回忆到展望,这些文章的内容,包含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了生活的不同的侧面。民俗风物、风土人情,在这些饱含感情的文字里都有所表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于2003年诞生,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我国于2004年12月加入《公约》。这既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需要,也向国际社会宣告了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庄重的承诺。2011年2月,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4月,我国向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首份履约报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也对我们履行《公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书是关于研究世界表演艺术市场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经营状况、弘扬英国传统戏剧魅力、新古典主义芭蕾的摇篮、国际水平的国家华乐团、南半球的文化坐标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系罗乐宣组织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各处室与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主动思考、积极作为,追踪疫情防控动态,及时收集、总结各方信息经验,梳理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及全球主要国家的应对情况;同时,收集全球既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对的案例经验,整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组织管理、理论知识等资料,编辑整理成而成,为医疗卫生应急管理、海关口岸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者、专业学者,在应对与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提供有价值、有规范、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参考。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立足北京大学深厚的学术传统,依托国子监七百余年太学底蕴,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教授与学者主讲,至今已连续举办一百九十余期讲座。我们精选了部分讲稿,按不同主题,经主讲人亲笔润色,集结成书。《京华往事:一个历史地理的视角》以“北京市的历史地理沿革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从北京城的由来、历史上的北京周边交通与军事地理、故宫格局与古代行政文化、天坛与中国历史变迁、北京城的古河道、西洋版画中的北京,以及北京大学校园的沿革等不同视角,讲述北京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变迁,内容翔实、阐释深入、图文并茂、趣味盎然。
本书介绍了策划健康传播框架的核心概念以及对公众进行健康宣教的关键策略,深入探讨了传播中经典的说服理论,如新平行过程模式、预防接种理论等,还涉及了的数字/多媒体/交互式传播形式,并着眼于医患沟通以及风险和应急传播等健康传播中的特殊情境。 这部语言简练、案例丰富的实用著作为学生们进入健康传播、社会化营销和社区健康教育等相关岗位提供了基础,无疑是公共健康传播的经典书籍之一。
本书是关于研究世界表演艺术市场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经营状况、弘扬英国传统戏剧魅力、新古典主义芭蕾的摇篮、国际水平的国家华乐团、南半球的文化坐标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