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全球知名博物馆学研究专家约翰 H.福克(John H. Falk)教授的经典之作。经过多年对博物馆观众的研究,福克教授总结出了观众在博物馆的经历模型。在他看来,这个模型是带有预言性的,其中身份(identity)因素在观众参观中非常重要。在书中,他还区分了5种观众类型,并且分析了驱使他们多次参观博物馆的内在因素。本书对博物馆如何塑造、呈现个人和群体的身份的理解,具有独到见解。无论是对观众还是对博物馆从业人员,本书均具极高的阅读价值。
论文集从 理论构建 发展现状 实践创新 和 未来展望 四大维度,全面汇集前沿佳作,旨在产出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国际传播方法论,为关心与推动向海外青年讲好中国故事的各界同人提供鲜活的实践与研究参考。
留守儿童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需要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这本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卢安克
在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代,在能力、素养和智慧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学校和教师如何打破填鸭式的知识点讲授、味同嚼蜡式的传统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不再做 课堂低头族 ,当从教学创新做起。 本书不仅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的钻石模型,从目标、活动、场景、内容、考核五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好的教学创新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还提供了历年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中的获奖案例,这些案例能突出地体现本书主张的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的特点。我们相信,无论您是一位 教学创新达人 ,还是一位 教学创新小白 ,这本书都能给您提供一些启发。
《21世纪的21位思想家》是一部介绍当代新思想的导论性书籍,作者用一本书的篇幅,评述了21位能够影响未来的思想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今世界思想导图。那些曾经启发我们、挑战我们认识局限的公共知识分子去哪儿了?谁是当今网络时代的萨特和波伏娃?本书作者认为,我们不会再有这样的人物了。但是我们还有一般知识分子,他们的作品能够解答我们这个时代的疑虑和困惑。本书涵盖的话题包括文化、政治、工作、技术和人类世,评述的思想家有柄谷行人、齐泽克、朱迪?巴特勒、蒂姆?莫顿、东浩纪、全喜卿等。麦肯齐?沃克别具一格的解读既表达了欣赏赞同,同时也提出批判,他期待一般知识分子共同编织一张协同的思想之网,以使人们理解,乃至改变这个世界。
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引发了高校组织管理的变化,也影响着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策略。根据绩效理论,个体工作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部分内容。但长期以来,国内各高校在实施绩效评价时偏重教师的任务绩效,经常忽略周边绩效。周边绩效作为工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任务绩效的完成和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基于此,如何有效激励教师提高周边绩效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促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命题。本书围绕着高校组织一般属性和知识特性,从理论层面设计了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的结构框架。根据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充分挖掘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群体存在的内部动机因素--工作使命感,并以工作要求一资源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勒温场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
传统礼制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共识的经学理念与行为规范。在历史演化改造过程中,汇为中华“斯文传统”,清晰展现在历朝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伦理、风俗、建筑、艺术、文学、戏剧之中。 历 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并非今人凭借当代理念与场景就能深入体会的。因此,反思梳理古代礼制礼仪规范之际,极有必要先弄清运作实情,再针砭取舍批判。不可否认,礼作为维系社会秩序和谐的行为体系,观念是保守的,见之行动者大都具程序化、标准化与表演性、象征性。 本书以情景与情理的视点,搭建解读平台,按传统的吉礼、嘉礼、宾礼、军礼与丧礼分类,选六十二专题,分别讲述明清京师礼制运行具体项目的操作细节以及对社会生活模式、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讲述深入细致而不繁琐,议论入情入理跃然纸上。
本书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从生态学、结构学、形态学、文明学等维度对工匠文化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尝试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就逻辑范畴而言,其包括工匠精神、技术文化和制度体系三大核心要素;就历史范畴而言,其包括手艺工匠文化体系、机械工匠文化体系和数字工匠文化体系三大历史形态。而《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等则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范式。本书既是 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16ZDA105)的阶段性成果,又是作者近二十年来系统考察与研究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成果展示,适合中国当代文化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阅读,亦可作为工匠文化通识教育或知识普及的读
南怀瑾先生的书深入浅出,很容易读,若读进去会爱不释手;但也很难读,要了解其中的思想以及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一定的门槛。基于此,作者才发心对南老师的部分著述进行导读,以期帮助到有心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南老师教化的读者们,比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本书稿结构清晰,分为十二个章节,先从南怀瑾先生的生平说起,进而为南师著述及其对 之意义勾勒出一个初步的轮廓,着墨 多的乃是对《论语别裁》《历史的经验》《药师经的济世观》《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话说中庸》等多部南师经典著述的解读,实为理解南师,读懂南师著述的 。
本书研究中国文化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阐述书法、文学、音乐、曲艺等文化在海内外的发展与影响,以期对从事历史学、文化学的学者与相关领域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乡教育一体化下如何公平配置基础教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从全国看,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高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财政性生均教育经费、生师比等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各地区看,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效应、空间效应和溢出效应,地区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水平、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人口密度、教育从业人口和在校生人口规模等是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本书立足从数量上来分析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以量化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希冀通过量化分析,揭示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克服的障碍,探寻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规律与机制,进而对城乡教育一体化下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公平
本书是 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 系列网上讲座交流活动的实录,讲座涉及疫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长远影响、文化馆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馆服务数字化智慧化与社会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以及各级文化馆服务的创新实践等主题。编辑出版本书的目的,一是为值得铭记的2020伊始疫情防控期间业界对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和讨论留下历史记录,二是让讲座中的新理念、新思考、新创造得以在全行业继续传播分享、交流互鉴。本书可为主管和广大关心中国文化馆事业发展的人士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是文化馆理论和业务学习的良好范本。
乡村振兴,文化必振兴。在行政和产业资源相对薄弱的乡村,文化是其重要的后发优势。本书紧紧围绕文化赋能乡村的四个重要原则展开论述。一是主体性原则,以农民为主体;二是内生性原则,释放农民生活世界的正能量;三是时代性原则,体察当代农村的文化自觉;四是业余性原则,将文化实践融入日常生活。由此,动员广泛的力量参与,激活和唤醒沉睡的文化,让文化获得与政治经济对话、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从而解决时代的迫切问题,而非仅仅作为娱乐和展演,这是我们一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本书针对高等院校国际留学生群体,按照 国情教育、趋同管理、管理制度、警示案例 的逻辑展开章节,旨在对立志来中国高校深造的国际学生开展较为系统的适应性教育,辅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周边环境,了解常用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提升他们知华友华意识,更好地开展今后学习。本书共有七章,分别是留学中国环境介绍、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国际学生学习和生活重要事项、国际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国际学生纪律处分规定、来华留学生违法违纪案事件与处置、相关法律法规和常用表格。本书可用于国际学生始业教育教材,也可作为国际学生管理服务人员参考用书
《英国大学的质量文化与质量保障体系》从英国大学文化的视角解析了英国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首先,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其次,从人才观与质量观入手阐述了英国大学质量文化的理念与内涵,以及质量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再次,对英国高等教育内、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就其现状、改革趋势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牛津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个案研究。*后,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段深刻且令人惊讶的过去的故事。 无论是从杏仁、苹果还是到茶和大米,这些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其历史都可以沿着丝绸之路追溯,从史前中亚到逐渐走向欧美人的餐桌。 人们开始在丝绸之路上进行有组织的贸易活动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中国汉代。而在 早的5000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条古老的贸易路 交换货物、交流思想、传播文化习俗以及互通往来。通过对考古学、植物学和历史学的文献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沙漠之果向我们展示了一段有关农业的起源以及它如何横跨中亚细亚到欧洲及东亚进行传播的传奇故事。通过对考古遗址中保存完好的植物遗体的考察,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确定了那些我们 熟悉的谷物是从何处传来的,并且确定了其传入路线。本书生动地讲述了我们吃的食物是如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地理学科知识建构问题、地理有效信息整合问题以及地理教学逻辑能力提升问题可以说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三大问题。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制已不再特别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及知识的自我建构,但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在地理学习中不可或缺,尤其是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是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个问题。目前,教学大环境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市面上众多的教辅资料以及来自网络、生活中的海量信息,对高中地理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新的挑战。信息化、社会化背景下的地理学习,对我们教师要求更高。怎样将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达到既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要,又能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