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该书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宋代东岳祭祀及其信仰问题,实际上是对宋代山川神问题的综合探讨。该书涉及若干学术议题,一是宋朝官方的东岳崇拜与祭祀,包括中央派遣官员和委托地方官员进行的祭祀活动。二是宋真宗东封泰山的复杂历程,通过厘清基本史实,揭示出了宋真宗东封仪式背后复杂的政治动机。三是研究了宋代有关东岳庙的记文,通过对这些记文的细致梳理和解读,从信仰的独特角度探讨了宋人的 意识与地方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弄清了文人士大夫对待东岳信仰的复杂心态。四是严谨地分析了宋代民众的东岳信仰,在对庙会和日常进香活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窥透了宋代民间东岳信仰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与官方的东岳祭祀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五是研究宋代笔记小说中书写的宋代东岳神,包括形象塑造以及东岳神的不同职能。
本书是一部依据史料文献,重新审视中国话剧运动、尤其是上海海派话剧沿革、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学术专著。 中国话剧运动的发展恰与中国近代史相同步,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话剧运动的史料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研究,致使中国话剧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窗期”,如上海早期的学生演剧运动、上海游乐场中的话剧演出、文明戏转变为通俗话剧的历史沿革、1945—1949年间上海的话剧演出和解放初期的话剧等,均是话剧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待史料的深入发掘和进一步研究。上海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发祥地,话剧的产生与上海城市的变迁密切相关,并且深深地打上了上海城市的烙印——海派文化的印记;同时,上海又是中国近代 早开埠的城市,多元的文化和华洋杂处的社会环境,为作为舶
本书一方面借鉴西方传播学成熟的学科分类,即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等核心框架,探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思想、个案或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则立足中外传播学 的一些研究领域,着重从舆论传播、说服传播、家庭传播、身体传播、公共传播、修辞传播等观照中国历史与现实情境中的沟通智慧与丰富实践,从而总体上能够建构起中西传播学的对话情境。
文化遗产展示是向公众宣传介绍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文化遗产策展本身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这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了较多探索,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雅安古城 规划、向家坝文物保护与抢救发掘展示方案等,都是近年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规划与展示活动,本书将上述重要规划以图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期为文化遗产策展领域的探索树立一个较好的规范。
为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研究阐释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自2017年12月起,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精心策划,由广州地区知名专家牵头组成研究团队开展“新发展理念研究”、“文化自信研究”系列课题研究,形成了新发展理念研究丛书和文化自信研究丛书两套丛书。 文化自信研究丛书共四种,分别围绕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开论述。文化自信研究丛书既是对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解读阐释,也是对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深入研究;既探求了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内涵意义,也关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既有对宏观创新理
本书辑录、校注扬雄赋、文、书、颂、诔、箴等五十七篇,为现存扬雄文集中较为完备的一种。书末附《扬雄轶事》《扬雄佚篇目》和《扬雄年表》,颇便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