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以及当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符号尤其是文化符号在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建构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提出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选择原则和传播策略。
受独特文化土壤的影响,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先秦诸子就是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绽放的艳丽花蕾,其思想的展开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要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先秦诸子。本书根据复旦大学深受欢迎的 先秦诸子 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所述内容与学界通行理解多有不同,有很强的个人特色。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性质,做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中国人,大有裨益。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所谓“公共外交”,就是关于如何让对方(或者其他国家)理解本国、如何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设定和认知世界并引导其言论。它并不局限于何谓外交以及何谓政治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如何理解别国或者别国的文化这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本书综合诸多敏锐的知名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美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主要旗手——美国文化中心,探究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活动理念和活动真实情势的变迁。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围绕公共外交的各种言论之争,同时对于美国的国际文化研究和战略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相辅相成,为加快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本书将科技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科技馆场域中的表征、呈现与传播,研究科技馆展厅、展项研发中对科技文化内涵的挖掘、展出后对科技文化内涵的传播等多种科技展览叙事与科技文化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从历时维度和共时维度探讨科技馆视域下科技文化的演变与呈现,将科普研究与科技文化、科技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相关联,开拓科普研究的新境界。本书内容包括:*章、科技文化的可能向度;第二章、技术文化与展项叙事;第三章、创客文化与展项建设;第四章、文化心理与展项设计;第五章、科幻文化与科普展项;第六章、奥本海默科技馆哲学;第七章、儿童科技馆发展简史;等。
本书结合国有企业工作实际,系统阐述了政务信息的概念、特点、作用、开发运用等各方面内容,重点对政务信息的写作技巧和经验进行了介绍,内容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案例、模板丰富具体,可操作性强,可供国有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作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读本,本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议题分章节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众创时代、认知创业、认知自我、创客创新、机会获取、团队组建、资源整合、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企业成长等十大议题。既有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和形势政策的介绍,也有众创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认知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分析;既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方法的训练,也包括创业实践行动的指南;既有 互联网 时代下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又有大量本土创新创业案例的呈现和创新创业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农村幼儿教育多元供给职能与绩效》共七章。第壹章国家层面政策对幼儿教育供给的影响、第二章重庆市学前教育供给情况与地方政府职能分析、第三章幼儿教育供给与农村幼儿教育的供给分析、第四章地方政府在幼儿教育多元供给中的职能定位的理论基础、第五章重庆市农村幼儿教育供给的模式及地方政府职能定位、第六章幼儿教育供给的政府绩效评价、第七章基于重庆市29个区县的实证分析等等。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是日本当代思想家子安宣邦对福泽谕吉的名著《文明论概略》(1875)的再解读。《文明论概略》是福泽谕吉从文明论立场出发为日本设计的近代化蓝图,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化的走向,后经丸山真男等思想家的阐释,成为介入当代思想生产的经典文本。作者把《文明论概略》放回到日本近代初期的历史语境中,并参照近代日本 实际走过的历史轨迹,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思想洞见、偏见和内在矛盾。子安宣邦通过精读福泽谕吉这部为回应19世纪后期亚洲发生的巨大转换而写作的著作,提出了如何重新审视历史,以应对当今我们所面临的“ 化”处境等问题。
心斋为阳明高弟,开创了影响巨大的泰州学派。梁漱溟先生曾言:“阳明之门尽多高明之士,而泰州一派尤觉气象非凡。”泰州阳明学不但深入心性,而且躬行实践,门下不乏樵夫、农民、陶匠之辈,可谓以平凡世界为道场,弘传心学的辉光。 本书源于作者在江苏东台面对广大市民的系列讲座。在本书中,作者不但将自己对儒家心性学的切身领会凝聚为穿透文本的创见,而且将高妙的心性道理拉回地面,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彼此印证,化本体为“现代工夫”,重新焕发了儒学的生命力。
本书在全球文化环境变迁背景下,根据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后急需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大需求,吸收西方文化软实力学说有益成分而去其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的弊端,以首席专家所在文艺学、艺术学和民俗学为主要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取得综合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阐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内涵和结构,探讨国家文化软实力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将政府管理文化与民俗文化统一部署建设;建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指标体系、国家代表性文化符号,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重点建设领域与行动方案。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科研支持的重地,如何更好的为科研人员提供更精深的资源和更精准的服务,是大学图书馆面临的大课题。学科前沿研制可以说是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本书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学科前沿研制的背景、方法、工具、可供选择的数据源以及学科前沿研制的流程,以期为图书馆研究支持服务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本书从知识溢出为起点研究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市场规模扩大、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变化以及提升,讨论了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产业 集群的构成分布以及发展的影响,分析了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技 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及作用,通过模型和实证分析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在产 业集群发展不同的阶段,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研究了产业集聚 促进市场规模扩大以及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提升技 术创新生态环境。 本书旨在从技术创新和生态学的视角来揭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 的结构及其进化机制,并探索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以期为提 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治理能力提供借鉴参考。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少壮之时理想高远,将身许国,准备为唐王朝的中兴轰轰烈烈地干上一番事业。然而,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顷刻间粉碎了他人生的几乎所有希望。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从此开始他那如同被抛弃、被拘囚般的谪贬命运,开始了他在遥远空间和漫长时间双重折磨下的无尽等待和煎熬。从“风波一跌逝万里”到“独钓江雪”,从贬谪生涯到儒者情怀,从生命孤独到诗文创作, 学者尚永亮深入讲述柳宗元置身苦难、品味苦难并 苦难的心路历程。 本书深入浅出,通俗好读,有学者的深度、作家的文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人文普及型读物。
《中国大学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模式研究:基于中外比较的视角》对中国、外国的大学生和教师分别就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问题在本校和省内其他高校及日本、美国有关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围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构建了中国大学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为使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规范有序,构建中国大学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尤为重要,《中国大学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模式研究:基于中外比较的视角》的探讨对此有所贡献。 二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国外大学社会核心价值教育模式,总结其利弊得失,吸取其有益的方式方法。 三是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大学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新型模式及评估体系。围绕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教育主体,
置身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境遇之中,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理论必然性和文化必然性以及外在环境的紧迫要求。本书在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入理解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以 三个倡导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设计调查指标,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状况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并研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有效培育路径和机制,*终达至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价值认同,实现真正的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