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46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于天上看见深渊》是一本特别且深刻的对话录,书名语出鲁迅 于浩歌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书中,诺奖候选女作家残雪与其胞兄、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分别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数次进行了一场二人都感到 很累 又 很有必要 的世纪对话。作为亲兄妹,两位作者在血缘及思想成长经历上的联系,令他们得以基于各自领域丰富的学识而作跨领域的拓展性讨论,较之一般对谈更具亲和性和启发性,亦为对话这一文体结构,添加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思辨的张力。 话题营养丰富,涉及中西哲学、美学、文学,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及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心理,作家批评家和欣赏者的心灵结构或层次,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认识的关系,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和一般生活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等,系10年间的二
1.在本书中, 图书馆 的内涵非常丰富,是名副其实的人类文化汇聚之所在。既包括真实存在的图书管,也包括以口传文学为主要表现的精神性图书馆,还包括知名作家,如埃科、博尔赫斯、托尔金等所构想的图书馆。建筑、人和书的故事相互交织,那些代表性图书馆,俨然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一个个光点。 2.掌故丰富且言之有据。作者本人是珍本收藏家,说起藏书场所和珍贵图书如数家珍。图书馆建造者、藏书家、书商、偷书贼 各色人等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构成了文化的多幕剧。
面对外星生命,人类该如何回答那个千百年来难解的问题:我们是谁?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是人类交给宇宙的一个答案。这份地球档案由NASA委托超人气科普作家卡尔 萨根打造,它跟随两架 旅行者 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在茫茫星际中漫游,期待着一场与外星生命的邂逅。 为完成这项浪漫的使命,萨根与各领域的专家在6个月内不断尝试,力求用最少的介质承载尽可能多的珍贵信息。最终,一张代表人类文明的金唱片诞生了:118张描绘地球和人类文明的照片、近90分钟来自世界各地最伟大的音乐、一部简述进化史的音频 地球之声 、55种人类不同语言的问候和一种鲸的歌声。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收录了这张金唱片的全部内容,并带有详细解说。作为这段传奇的亲历者,唱片原班制作团队从他们各自的角度讲述了这张唱片从构想变
本书是作者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 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本书从 批判 与 继承 的双重视角,沿着 历史 与 现实 两条主线,试对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之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当代价值考察。一方面,从历史主义视角出发,爬梳唐宋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史实,总结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基本规律,进而在世界文化视野中考察唐宋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方式及其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又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廓清拓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核心问题及推进方略,通过借鉴和反思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经验启示、历史教训及适用范围,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并对其进行一番必要的现代价值转换,进而为国家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中华文化 走出去 战略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
本书围绕 一带一路 倡议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从中欧文化比较、跨文化交流、教学方法技能、欧洲学生典型案例、国际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对话,探讨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教学面向欧洲的目标、方略、路径和方法,以新的思想内涵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外传播。本书分 一带一路 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海外孔子学院与跨文化比较、汉语国际教育三大版块,共计26篇文章,作者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一线教师和研究者。 本书适合汉语国际传播的从业者和研究者阅读。
本书覆盖了澳大利亚被殖民前的三百年到今天,中国文化遗产对澳大利亚本土的多方面影响。 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早期来澳的华人在淘金热下的艰辛生活状态; 影响澳大利亚发展的华裔澳大利亚人,以及一些有趣的人物,如1865年被送上绞刑架的新南威尔士丛林游侠波山姆;梅光达,1850年出生于广东,他去世时,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哀悼他; 对当今来自各行各业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澳大利亚华人华裔的采访与透视; 全书包含数百个有趣的中澳文化小知识,涉及历史、经济、植物、动物、饮食、教育、体育、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带领读者走进中澳文化的前世今生,了解华夏文明对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带来了哪些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专门介绍中国外销瓷,包括外销瓷的生产、定制、运输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外销瓷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趣事,如龙泉窑梅子青瓷的西方美名“雪拉冬”的由来,宋代黑釉瓷东传与日本茶道文化,“克拉克瓷”与欧洲的“中国热” ,瑞典人的瓷器厨房等等。书中所附中国外销瓷图片,将为读者呈现中国外销瓷丰富多彩、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书站在全球物的交往视角,基于丝路物质文明交往、丝路制度文明交往、丝路精神文明交往三大层面,围绕器物、技术、制度、经济、艺术、文学、宗教七大要素展开研究。物质上丝路器物是中国美学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工匠精神或民族精神传播的物质符号,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技术与文化水平,显示了中华文明的民族特色、国家身份与世界地位。制度上丝路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具时空整体性的文化世界,表达了人类各文明的交汇及其精神,昭示丝路是中国向世界输出文化的桥梁。精神上丝路也是全球文明思想体系建构之路,丝路文明知识体系是人类知识体系生发、交流、融合与互鉴的重要形态。
在东京,书店逐渐消失,书店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薄弱。书店未来还会存在吗? 在电子书、网络购书成为常态的现实环境下,书店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 在小巷、街区乃至山村的书店里,店员、店主以怎样的姿态继续经营着这个事业? 作者遍访日本数个知名特色书店、二手书店,访问书店从业人员的工作心得、人生经历,探究 书 和 书店 应该继续存在于这个时代的意义,从根本重新审视 传递书 的职业。 一本探讨 书 与 书店 的现在与未来的非虚构反思之作。
即使生活再平稳有序,我们的社会也从未停止变迁。各种各样的变化持续发生着,尤其在这个媒介技术与人类生活方式深度融合的时代。社会的变迁、媒介技术和人的行动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共同支撑起一个重要的问题:社会是如何在人的行动中被 生成 的? 由此,我们进一步追问: 人的行动何以可能? 媒介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看似宏大抽象的问题在本书中被分解为多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本书从交往理论、话语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三大视角中寻求答案,有意思的是,这些不同的视角之间又彼此交错。 在对每一个问题抽丝剥茧的过程中,理论进路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得以揭示。本书是一场思辨与经验性共在的学术之旅,也是一次思想与实践的深度碰撞。
本书选择了几十位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孔子、鲁迅、蒙田、培根、马克思等,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经验逐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任何一位伟人的成功都与书籍密不可分,很多人把书比为良师、益友、阶梯、钥匙、粮食、知已,作过由衷而热烈的礼赞。作者认为,几乎每一位文化名人都创造了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独特的读书经验。把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读书经验,加以梳理,总结出一些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方法,介绍给今天仍在学习的人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 一带一路 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通过研究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以总结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基于国际语言传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涵与目标、途径与方法、问题与对策、机制保障,并探索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文化外交、文化产业、经济模式等的关系,为当前的汉语热,提供借鉴。
中法文明对话会会谈成果集。全书由前言、开幕致辞、大会发言,以及中法文化及世界价值、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文明发展、文明多样性与世界多极化3 场分议题发言,和《中法文明对话会2019 巴黎共识》成果、后记等部分组成,收录36 篇文稿,汇聚了中法两国政府高级官员、知名专家学者、文化艺术领域杰出人士关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知灼见,彰显了习近平主席 平等、互鉴、对话、包容 文明观的强大感召力,发出中法两国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代表,共同致力于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坚持多边主义与推动全球治理的时代强音。
一个国家的强大来自其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及文化力等诸多要素,但归根到底源于文化力,其中,传播力是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此立论,从文化强国入手,阐述文化强国的内涵与要素,梳理文化强国的历史嬗变以及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并根据世界文化发展特征与态势,提出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化策略。本书阐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价值与贡献,提出在新的国际局势下,如何向世界传达中国故事与声音,让世界人民更多了解、欣赏中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贡献新的力量。 本书适合中国文化爱好者及相关研究者阅读。
本书包括一篇总报告和四个栏目。 文化遗产保护与江南文化研究 栏目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江南文化建构的种种思考,包括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生产的分析,对江南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对江南历史文脉的梳理,以及通过广播节目建构江南文化认同的探索; 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与实践研究 栏目对非遗在社区工作的意义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对新型城镇化下浙江三官信仰的谱系与文化认同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新节庆仪式营销和认同建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博物馆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与创新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 传统工艺遗产传承研究 栏目对传统工艺非遗展陈叙事与江南文化认同建构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对丝网印刷技术在上海漆艺传统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对新时代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长江渔文化遗产研究 栏
.
本书通过十几个各具特色的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真实故事,描述了职业移民、投资移民、非法移民、生育移民等不同移民群体的悲喜人生和现实心态,以及他们在美生活、创业的多彩图景。 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作者既有扎实深入的实地采访,又有客观冷静的分析思考,总结了中国海外移民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和趋势,梳理了移民对美国民众政治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从中透视了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变迁。
本书是一部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中日知名学者关于日藏汉籍的学术论文26篇。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领域。日藏汉籍与我们国内传承的典籍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是日藏汉籍多存古本,中国本土古籍在流传过程多有以新替旧的倾向,印本替代抄本,新出版本替代旧版,如《文选》六臣注流行,独立的五臣注与李善注则不存,《史记》三家注本替代了原有的 集解本 ,多是如此。日本对中土文化的接受有时间上的差异,后出新版与原版在时间上常有上百年的差异,因此,一种汉籍传入后,往往因其古老性而获得正宗地位,始终能以原貌流传,不易被后出本所替代,如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抄卷,原初就是慧萼在会昌四年抄回到日本,其后虽有各类明刊本、朝鲜刊本传入,但是,并未动摇本书在学府的权威地位,它也因此而得保存唐卷原貌。其次,文化环境不同,观
本书以史话的方式,用翔实而权威的史料,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评说了 二战 后70年来中日政治关系演变和文化上相互影响的轨迹,深挖其时代大背景和深层的原因,指出现时中日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以使读者对70年来中日关系的演变有个整体概念,对中日关系的现状有个整体把握,并为展望中日关系的未来提供了一些思考的视角。书中概述了日本在中国外交棋盘上的位置,梳理了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对日政策思想和中国政府的对日政策,披露了1972年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交涉和谈判的内幕,阐述了指导和规范中日关系的 四个政治文件 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还概述了日本的外交哲学、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和特征,解析了日本人的中国观之嬗变。
本书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