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46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面对外星生命,人类该如何回答那个千百年来难解的问题:我们是谁?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是人类交给宇宙的一个答案。这份地球档案由NASA委托超人气科普作家卡尔 萨根打造,它跟随两架 旅行者 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在茫茫星际中漫游,期待着一场与外星生命的邂逅。 为完成这项浪漫的使命,萨根与各领域的专家在6个月内不断尝试,力求用最少的介质承载尽可能多的珍贵信息。最终,一张代表人类文明的金唱片诞生了:118张描绘地球和人类文明的照片、近90分钟来自世界各地最伟大的音乐、一部简述进化史的音频 地球之声 、55种人类不同语言的问候和一种鲸的歌声。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收录了这张金唱片的全部内容,并带有详细解说。作为这段传奇的亲历者,唱片原班制作团队从他们各自的角度讲述了这张唱片从构想变
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50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 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中国题材纪录片创作与国际传播案例库》(以下简称《案例库》)精选近年来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创作和国际传播特色鲜明的20多个典型案例,融入纪录片发展的“产业观”,树立纪录片生产传播的“全链条”思维,以全案研究的方式建立案例库。超越文本,将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和国际传播进行过程化还原,细分为创作背景、作品简介、制片方式与制片流程、创作特点、国际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等环节。借助主创深访、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大数据画像等方法,多维度、多层次观照和拆解案例,旨在通过“解剖一只麻雀”,解析一种模式,解决一类问题,为通过以纪录片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可以借鉴的案例、经验和创作传播路径参考。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明的借鉴与吸纳,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力强大,人口众多,文化发达,胡汉交往频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国以外的外国人)通过贸易、出使将本国的工艺品、器物、食物乃至动植物带到中原内地,同时将外来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习俗也带到汉地。*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国的宫廷、城市,潜移默化中将他们的文化植入了中原文化,逐渐使得中华文明中有了外来文明的因素。但是,多年来相关研究或者较依赖于文献记载,或者比较具有局限性,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胡汉文化的交流互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尤其是大量相关考古成果的涌现,为深入研治胡汉文化交流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书作者是
本书收录了江苏47所高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优秀案例,为读者呈现了近年来江苏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阅读推广工作的生动实践。既包括主题性项目式案例,又吸纳综合性系列化案例;既有主创团队提供的案例背景、主要做法、创新之处、主要成效、案例启示,又有专家分享的精准评析和推广建议。内容涉及红色经典、通识教育、职业素养、信息素养、推广创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对拟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高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营造书香校园、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供了江苏经验。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最为常用的符号系统,其产生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和文明标志。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仅只有抽象的符号,还有感性的质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觉直接经验到的,且先于任何符号出现在我们活生生的经验中。技术时代生活的普遍电子化,使我们周遭正加速虚拟化,而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却一如既往由琳琅满目的有形物质所形构。当前还是一个超节奏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除了依靠书籍等精细的符号学习外,另一种借助实物的 粗放 学习似乎正适逢其时。 由此可见,除了 通过能被识别的符号 进行间接学习,人类还可以拥有一套自成一格的学习方式,即 借助能被感知的实物 。该方式犹如一道冲破当时代学习困境的亮光,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尝试研究博物馆学视域下的实物学习对日常学习模式的启发及构建。
本书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敦煌、新疆、西藏等地出土汉藏文献、金石碑铭、汉藏传世史籍等对唐前期吐蕃在河陇地区的进出与军政建制、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的节度使、都督、部落、部落使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反映的汉藏文化交流问题做一些考察辨析,以说明自己的见解,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将吐蕃统治河陇西域历史和这一时期的汉藏文化交流史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在法国的传播编年》是由法国学者安必诺、何碧玉等人主编的一部有关法国汉学的编年体学术著作。全书从体例上分三个部分:大事记、书(文)目录、备注。大事记主要是汉学家或汉学机构(杂志、汉学中心)发展历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的编年记录;书(文)目录主要是关于古代中国的文章、著作(包括翻译)的历年目录;备注主要是关于为著名的汉学家的主要作品和传记的备注。涉及的文化领域包括人种学、民族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书法和艺术、文学、科学技术、医学、经济和政治等。编者以时间为轴线,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了上一世纪法国接受中国文化的进展图景,既向中国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化在域外被理解被接受的方式,又向国际汉学爱好者特别是法国汉学爱好者揭示了其所迷恋的中国文化在法国传播的概貌,对国际
本书是2019年在广东中山市举办的 大航海时代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交流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收入国内外与会学者论文43篇,内容聚焦大航海时代中国南海-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的海洋生态、海洋贸易、海洋网络、海上人群、航海生活、滨海社会、海洋信仰等国内外学界关注的前沿领域和热门话题,对当下海洋史学研究理念、学科框架、学术范式、学术体系,以及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多语种、多形态新史料运用,也有诸多探索与思考,与 一带一路 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密切关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毗邻和互相影响形成了具有共性的东方智慧和亚洲价值。为推动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与互学互鉴,共同弘扬亚洲价值和东方智慧,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举办国际儒学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7月9日,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30多个国家的著名学者,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越南、新加坡国家的驻华使节等二百余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 本次会议围绕“开展并推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分别从“历史上形成的东亚文明、东南亚文明、南亚文明、西亚文明、中亚文明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各自对整个亚洲文明、世界文明作出的贡
.
《跨文化对话》第48辑共收入特稿2篇,专稿7篇,论稿13篇,远近随笔1篇以及学术信息2篇。本辑的主题是法国汉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主要为汪德迈《新汉文化圈》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的相关论文,以此纪念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先生的汉学成就与贡献。 《跨文化对话》的学术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主编乐黛云先生更是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本集刊特色鲜明,从各个角度对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进行了很有深度的研究,不断推出高水准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研究新论及动态。已在我馆推出第36-48辑,在国内外获得很好的反响。
.
2018年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迎来60华诞。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科学技术情报所始终坚持科技情报主战场,面向 ,立足国情和市情,服务政府决策、推动企业创新、加强行业发展,为上海科技、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从编年体、业务现状和情报故事三个维度,回顾总结了上海科技情报所6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阐述了现有情报研究的主要业务方向和业务板块,为 从事科技情报发展的专家、学者提供了鲜活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