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一苇可航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保持着从未间断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之缘”长期把两国维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本由冯佐哲著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以历史上各个时期中日关系为背景,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日两国几千年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尤其是对各个时期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重要人物的有关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本书扼要介绍了7~19世纪阿拉伯与中国交往的历史,不仅讲述了杜环的阿拉伯之行、郑和下西洋时与阿拉伯的交流,而且介绍了中国与阿拉伯的古代贸易情况、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情况,书中尤其重点介绍了阿拉伯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可以说本书对读者了解中阿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的资料和知识。
跨文化交际教程是一个综合系统, 其中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教程(第二版)》从大的文化框架入手,选择了一些反映目的语文化现象的主题进行讨论与对比, 如家庭、教育、工作、保健、体育等,旨在通过对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进行描述、阐释、讨论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培养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探讨和研究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杰里 H.本特利教授全球史研究的扛鼎力作。在书中,作者提出了 跨文化交流 的研究范式,从文化改宗、融合和抵制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近代以前四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传播。
《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是围绕文化遗产法领域若干个重要专题,按照先基础理论、后具体制度,先、后国际的思路进行编排。力图使各章之间在结构上既具有的系统性,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不仅注重文化遗产法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如文化遗产法的渊源和框架、文化遗产权的概念和性质、文化遗产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也不回避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及其合理利用和限制、文物鉴定和拍卖的法律乱象、文物国际争议的解决等,力图理论与实践并重。《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不仅可供高等院校法学、文博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文化遗产法之用,亦可供文化遗产保护从业人员及其他对文化遗产保护感兴趣的人员参考。
文化对外传播关乎一个国家整体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扭转,关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传播学、文化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古代、近现代及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总结了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就与经验,归纳了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经验,进而从七个方面提出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本书立足于服务杭州的公共体育建设,对德国柏林市的公共体育建设展开分析研究。全书主要从从公共体育建设入手,进行多角度理论分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理解德国柏林市的公共体育建设。希望通过中欧对比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促进杭州城市公共体育的发展进程,促进对外合作交流。
“大观”是一份介于专业的学术刊物和通俗的大众出版物之间的思想性丛书。 《在非洲发现中国》隶属“大观辑刊”系列,另有《海权沉浮》一书已出。 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又岂能离开世界。认识他者,同构于自我认知过程,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也是完成自我定义无可取代的前提。只有在此项工作完成基础上,中国人才能重新构建基于我们自己视角的全球格局体系,从而探索我们的利益所在,为世界规模的和平治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本书隶属“大观”辑刊,收录了几篇有关非洲的学术论文。通过对非洲各个国家的经济现状、非洲的历史、非洲与中国的合作等各个方面来探讨非洲这块土地,致力让读者们意识到非洲对于中国的巨大价值,从而反观作为一个大国的中国之历史哲学,思考中国的世界责任与历史责任,以期“在非洲发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