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杰里 H.本特利教授全球史研究的扛鼎力作。在书中,作者提出了 跨文化交流 的研究范式,从文化改宗、融合和抵制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近代以前四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传播。
本书扼要介绍了7~19世纪阿拉伯与中国交往的历史,不仅讲述了杜环的阿拉伯之行、郑和下西洋时与阿拉伯的交流,而且介绍了中国与阿拉伯的古代贸易情况、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情况,书中尤其重点介绍了阿拉伯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可以说本书对读者了解中阿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的资料和知识。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一苇可航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保持着从未间断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之缘”长期把两国维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本由冯佐哲著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以历史上各个时期中日关系为背景,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日两国几千年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尤其是对各个时期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重要人物的有关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文化对外传播关乎一个国家整体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扭转,关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传播学、文化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古代、近现代及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总结了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就与经验,归纳了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经验,进而从七个方面提出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世界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I.A.瑞恰慈从1927到1979年6次来到中国,在华度过了近5年的时光。他对中国的研究、访问和工作,以及他在清华和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大量中国文化的营养。《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运用文化研究理论,从瑞恰慈与中国文化的多次接触中、从他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从他在中国普及“基本英语”的艰苦努力中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对话与相互影响入手,研讨了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和他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本书由荣新芳著。
“世界文化产业”丛书由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陆地教授于2004年初开始组织外专家、学者编写,目的是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管理者、研究者提供一个瞭望、借鉴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和实证。该丛书以国别为单位,分别介绍世界上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市场的情况、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以及经验教训等,内容涉及出版业、电影业、电视业、广播业、音像业、广告业、演艺业、网络业等方面,资料翔实,数据丰富,历史与现实衔接,宏观与微观兼具,亦述亦评,饶有新意。
Lif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brings almost everybody into contact with people of othe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has evolved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y putting a new emphasis on learning for communication, o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is book argues that a further evolution is required, to take account of the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ffects of engaging with otherness, of encountering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social values and behaviours. In other words, language learners need to acquir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oo.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re two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book is to define in precise detail what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volves. what new role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has in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that competence. and how their proficiency can be assessed. It suggests a detailed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
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和丹麦这个以小美人鱼和安徒生闻名的国家,正处于两国关系*好的时期。如今,两国之间不断增长的贸易、持续上升的民间交流,这些对丹麦社会有什么影响? 在迎来两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0周年之际,我们需要对中丹关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和了解,拓展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中丹关系在未来会迎来哪些机遇?又可能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这是本书的专家们想要努力解答的问题。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并曾主管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工作,从文化角度见证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本书即收入了作者的数十篇文章,充分反映了作者在中日文化学术交流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及其所经历的事情。书中不乏新中国建立以来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场景和史实的珍贵纪录,也不乏对许多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的日本文化名人的生动素描。
鲁进、魏明德著的《舞在桥上(跨文化相遇与对话)》由两位旅人,也是两位杰出的学者共同写成。 她,从中国腹地四川小城出发,走进了法国文化的瑰丽殿堂;他,从法国出发,周游世界,然后在中国古老文明中觅得归处。他们相遇,对话,意外发现,虽作相逆之旅,却在精神的星空里遥遥相契。虽然地球日渐变得小而平,但是,从一种语言走进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明切入另一种文明,从来都不是易事。他们是用中、英、法三种语言著述的学者,是永远走在桥上的智识舞者,是探路觅途的奥德赛,但他们并不孤独,因为他们脚下的路,与徐光启和利玛窦的道路相交会。 书中充满新意的插图都是作者之一魏明德教授所绘。
“鹄光微影”,意为鸿鹄为志,微电影为载体,展示光影之美。本著作从40余部历年获奖作品中挑选了代表大赛征集作品高水平的19部作品,从作品的选题、创意、剧作、画面、声音、剪辑等各个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试图为当代大学生影像创作寻找可借鉴之处,提供思路和参考。每部获奖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有的擅长叙事、有的注重画面、有的精于表演,《鹄光微影——全国大学生微电影赏析》围绕这些,结合影片创作者的访谈内容,着重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和声画表达的精彩之处,形成一系列高质量微电影的分析。特别是从影视作品创作的教学角度出发,不失为展示教学成果、分享创作经验的一本佳作。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担负着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如何根据文化习惯合理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书从文化定义入手,重点比较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语言交流产生的影响。进而介绍了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常见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本书还介绍了跨文化语用原理在新闻传播,英语教学,翻译,译制片等方面的应用。 本书可以作为跨文化语用研究的入门读物和初中级教材,对实际交流也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