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专门介绍中国外销瓷,包括外销瓷的生产、定制、运输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外销瓷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趣事,如龙泉窑梅子青瓷的西方美名“雪拉冬”的由来,宋代黑釉瓷东传与日本茶道文化,“克拉克瓷”与欧洲的“中国热” ,瑞典人的瓷器厨房等等。书中所附中国外销瓷图片,将为读者呈现中国外销瓷丰富多彩、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书选择了几十位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孔子、鲁迅、蒙田、培根、马克思等,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经验逐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任何一位伟人的成功都与书籍密不可分,很多人把书比为良师、益友、阶梯、钥匙、粮食、知已,作过由衷而热烈的礼赞。作者认为,几乎每一位文化名人都创造了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独特的读书经验。把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读书经验,加以梳理,总结出一些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方法,介绍给今天仍在学习的人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了解本民族的音乐遗产,中国音乐界把目光转向了丝绸之路。由此,中国现当音乐的*音乐来源逐渐浮出了水面一它恰好 出现在游牧 小 文化和中国、伊朗及印度的 大 文化的结合处上。 本书有关音乐史和文化史的主题内容不仅使得中国的音乐史再度焕发光彩,而且还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中亚那些因苏联解体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国家的音乐。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这些国家所在的区域是中国、伊朗和印度等 大 文化的中转站,甚至某些区域,如河中地区还影响了音乐史的发展。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文化空间展现出一个既相对统一又异常多元的形象。它的复杂性得益于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的高度融合。此外,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不同族群和文化间有效沟通的策略,本书将会用人们喜爱的历史细节对此加以详细描述。
本书扼要介绍了7~19世纪阿拉伯与中国交往的历史,不仅讲述了杜环的阿拉伯之行、郑和下西洋时与阿拉伯的交流,而且介绍了中国与阿拉伯的古代贸易情况、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情况,书中尤其重点介绍了阿拉伯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可以说本书对读者了解中阿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的资料和知识。
本书通过十几个各具特色的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真实故事,描述了职业移民、投资移民、非法移民、生育移民等不同移民群体的悲喜人生和现实心态,以及他们在美生活、创业的多彩图景。 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作者既有扎实深入的实地采访,又有客观冷静的分析思考,总结了中国海外移民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和趋势,梳理了移民对美国民众政治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从中透视了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变迁。
《红月亮--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汉教传奇》是 作者(郑启五)在被委派到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担任院长两年间所撰写的教育经历及教育感悟。 目前汉学热正在国外流行,《红月亮--一个孔子学 院院长的汉教传奇》对传播汉学文化,让国内人士了解汉语在国外现状,以及了解汉学工作者的生活及工 作也大有帮助。
曹正文在独立执编 读书乐 时,正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名人,如施蛰存、夏衍、冰心、章克标、赵家璧、徐铸成、王元化、罗竹风、徐中玉、秦牧、蒋星煜先生 都还健在,曹正文亲自上门,请这些文化名宿谈自己读书经验与当年从事文化活动的经历,我看,米舒编报,他很注意文化传承,他尊老敬老,在编版之余,常常去这些文化老人家中聆听教诲,日积月累,获得了不少文化名宿的口述历史。今天,曹正文将这些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访谈录,对读者了解当年历史,学习这些文化名宿读书、写作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对广大读者是有启发的。 《文化名宿访谈录》这本访谈录只是曹正文当年编 读书乐 的副产品,但它带给读者同样有益智与启迪作用。
法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正因如此,法国欲借其文化优势,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进而在政治与外交上争取优势地位。《世界大国 地区 文化外交(法国卷)》旨在分析法国文化特点以及文化对外交的支持与影响,阐发法国文化外交的战略和实施,论述法国如何通过文化外交对全球进行文化渗透,进而深入分析法国构建文化外交战略及其实施的国内外原因。在今天各国竟相发展本国文化软实力、试图以本国文化优势战胜别国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在文化外交方面何以制胜,何以实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中国梦”,法国文化外交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世界大国 地区 文化外交(法国卷)》由李谧编著。
西方汉学界的唐诗研究成果很早就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近几年,随着一股令人瞩目的 宇文所安热潮 ,对美国汉学界唐诗研究成果的得失、优劣、洞见与误读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作者莫丽芸选择白居易这个文学命题在英美汉学界的研究成果来进行研究与探索,对英美汉学界的白居易诗译介和研究成果所做的详尽介绍,为唐诗研究中此类中心命题在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探讨做一个尝试,从而为我们自己的唐诗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反思。
季羡林先生不仅重视中印两国文化的研究,还重视两国文化的交流,他再三强调:“我们研究文化交流,决不是为研究而研究。除了学术意义外,还有现实意义。……全世界各国人民都时时刻刻生活在文化交流中,都从文化交流中既得到物质利益,也得到精神利益。” 季先生以语言学、历史学等为依据,勇于探索,勤于耕耘,独辟蹊径,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而开拓了新的领域。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改善,两个毗邻的东方大国,在世界上日益崛起,两国人民都渴望对中印文化交流有更多的了解,这是非常自然的。本书的出版,必将对增进两国的彼此了解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起到积极作用。
本书旨在对柏拉图与荀子的正义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这一课题至今是学界的一个空白。作者采用了功能还原的方法来比较柏拉图与荀子政治思想,这一方法有益于打通不同文明和思想传统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本书发现柏拉图与荀子之所以在正义的实现问题上踌躇于人治与法治之间,因为他们意识到法治与人治都有局限,需要相互配合。柏拉图倾向于以法为主、以人为辅,而荀子倾向于以人为主、以法为辅。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时代,德国文学、哲学、文艺思潮对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汉学家马立安 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文化交流领域四十余年的15篇研究硕果,主要围绕歌德、尼采两位文学界与哲学界巨匠,涉及斯宾诺莎、里尔克及德国表现主义批评家等在中国学界的翻译、接受与传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作家(如张君劢、胡适、张闻天、郭沫若、茅盾、冯至、顾城等)对德国文化与文学的译介、阐释与创造性误读。全书为中德文学、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提供了一个来自中欧汉学家的 他者 视角。其研究方法灵活多样、资料详实厚重、考证细致入微,结论具有启发性,充满真知灼见。作为尼采在中国研究领域的*早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的学术敏锐性与洞察力令人钦佩难忘。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项链模式”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福建地处东南海滨,负山面海,山水交汇,文化交融,先民们在漫长的劳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建农业文化遗产。陈绍军主编的《天有丰年(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综览)》分物种、特产、技术、工程、工具、文献、景观、民俗、遗址、聚落等十门类,对福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全面、系统、科学地呈现了福建农业文化遗产全貌。本书是对福建当地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福建独特文化基因的保存。这种对区域性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梳理和描述的专著,在靠前也是少有的。
本书是扎根于本土的翻转教学实践之作,阐述了作者的“学思达”创新教学心法,为每位老师搭建五项教学增能之梯,帮助老师启发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表达、统合”五大能力的挖掘,并提出五大课堂心法——讲义制作力、问题设计力、主持引导力、对话统合力、班级经营力,具备实用性、兼顾性、前瞻性特色,能有效协助老师在有限时间内快速跨越教学障碍。
《咏物成金(文化创意产业析论)/台湾文创观察丛书》主要论述文创产业的概念、形式、特征、现状及实践经验总结。 《咏物成金(文化创意产业析论)/台湾文创观察丛书》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拆解、溯源开始,博引欧洲、美洲、亚洲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的实例,结合中国尤其台湾地区的文化策略、产业经验、实际效果,解析了工艺品生产,纪念品贩售,博物馆、学校的文创方式,城市展览行销等文化创意产业经验。作者从事文创工作多年,他从国际视野出发,描述、解读了近年来的艺术创作环境与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本书讲解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电视用光、电视摄像、后期编辑与合成等内容。每个部分分别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展开。全书旨在讲解完整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为电视节目作品创作提供指导。本书编撰中试图体现如下思路:1.贴近电视节目制作的实践,突出对学习者的技能训练。2.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确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学习方向。3.强调对新的广播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另对广播电视新技术的探讨也是本书关注的重要内容。本书适合作为本、专科院校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及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及教育技术等从业者、爱好者的实践参考资料。
纳维·库马尔·巴克什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 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定海——上海——普陀山——武汉——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就是这本《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在中西文化交流这一领域,历来的研究者,受时政的影响,所持学术观点或左或右,大都不能给出正确的历史评价。 本书作者梳理了明清以降中西文化交流的史料,从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西方传教士和明清学者入手,详细论述了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文明步入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廓清了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传授西学的真实目的。 作者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读书开始收集相关史料,陆陆续续,近半个世纪才写成了本书所汇各篇论述。全书文字简洁流畅,可读性强;持论客观公正,获得了著名历史学家向达、侯外庐以及英国学者李约瑟等大师的帮助和支持,可供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学习、参考。
本书依据文献、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文书、文物等写丝绸之路上中国文化与异域文明的认识、交往和对话历程。以“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参照点,介绍在逐步被现代世界体系所覆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历史变迁和它的未来命运。其中描写了众多鲜为认知的历史故事。 本书融可读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使读者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知识的一本通俗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