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本书从 批判 与 继承 的双重视角,沿着 历史 与 现实 两条主线,试对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之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当代价值考察。一方面,从历史主义视角出发,爬梳唐宋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史实,总结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基本规律,进而在世界文化视野中考察唐宋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方式及其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又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廓清拓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核心问题及推进方略,通过借鉴和反思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经验启示、历史教训及适用范围,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并对其进行一番必要的现代价值转换,进而为国家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中华文化 走出去 战略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
《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专门介绍中国外销瓷,包括外销瓷的生产、定制、运输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外销瓷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趣事,如龙泉窑梅子青瓷的西方美名“雪拉冬”的由来,宋代黑釉瓷东传与日本茶道文化,“克拉克瓷”与欧洲的“中国热” ,瑞典人的瓷器厨房等等。书中所附中国外销瓷图片,将为读者呈现中国外销瓷丰富多彩、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书选择了几十位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孔子、鲁迅、蒙田、培根、马克思等,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经验逐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任何一位伟人的成功都与书籍密不可分,很多人把书比为良师、益友、阶梯、钥匙、粮食、知已,作过由衷而热烈的礼赞。作者认为,几乎每一位文化名人都创造了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独特的读书经验。把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读书经验,加以梳理,总结出一些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方法,介绍给今天仍在学习的人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书通过十几个各具特色的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真实故事,描述了职业移民、投资移民、非法移民、生育移民等不同移民群体的悲喜人生和现实心态,以及他们在美生活、创业的多彩图景。 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作者既有扎实深入的实地采访,又有客观冷静的分析思考,总结了中国海外移民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和趋势,梳理了移民对美国民众政治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从中透视了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变迁。
为了了解本民族的音乐遗产,中国音乐界把目光转向了丝绸之路。由此,中国现当音乐的*音乐来源逐渐浮出了水面一它恰好 出现在游牧 小 文化和中国、伊朗及印度的 大 文化的结合处上。 本书有关音乐史和文化史的主题内容不仅使得中国的音乐史再度焕发光彩,而且还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中亚那些因苏联解体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国家的音乐。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这些国家所在的区域是中国、伊朗和印度等 大 文化的中转站,甚至某些区域,如河中地区还影响了音乐史的发展。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文化空间展现出一个既相对统一又异常多元的形象。它的复杂性得益于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的高度融合。此外,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不同族群和文化间有效沟通的策略,本书将会用人们喜爱的历史细节对此加以详细描述。
西方汉学界的唐诗研究成果很早就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近几年,随着一股令人瞩目的 宇文所安热潮 ,对美国汉学界唐诗研究成果的得失、优劣、洞见与误读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作者莫丽芸选择白居易这个文学命题在英美汉学界的研究成果来进行研究与探索,对英美汉学界的白居易诗译介和研究成果所做的详尽介绍,为唐诗研究中此类中心命题在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探讨做一个尝试,从而为我们自己的唐诗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反思。
季羡林先生不仅重视中印两国文化的研究,还重视两国文化的交流,他再三强调:“我们研究文化交流,决不是为研究而研究。除了学术意义外,还有现实意义。……全世界各国人民都时时刻刻生活在文化交流中,都从文化交流中既得到物质利益,也得到精神利益。” 季先生以语言学、历史学等为依据,勇于探索,勤于耕耘,独辟蹊径,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而开拓了新的领域。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改善,两个毗邻的东方大国,在世界上日益崛起,两国人民都渴望对中印文化交流有更多的了解,这是非常自然的。本书的出版,必将对增进两国的彼此了解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起到积极作用。
纳维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 定海 上海 普陀山 武汉 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红月亮--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汉教传奇》是 作者(郑启五)在被委派到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担任院长两年间所撰写的教育经历及教育感悟。 目前汉学热正在国外流行,《红月亮--一个孔子学 院院长的汉教传奇》对传播汉学文化,让国内人士了解汉语在国外现状,以及了解汉学工作者的生活及工 作也大有帮助。
中日之间一衣带水,文学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江户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勃兴,当时输入日本的中国小说得以广为接受。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过滤,《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五部小说与日本文学和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质和表现形式,体现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本书关注日本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 四大名著 ,因为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差异,四大名著不仅指大众通常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还包括与前三部并称四大奇书的《金瓶梅》。五部中国明清白话小说先后于江户时期传播到日本,与日本文学文化相互融合,对日本大众文化影响深远,这种影响延续至今。
本书旨在对柏拉图与荀子的正义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这一课题至今是学界的一个空白。作者采用了功能还原的方法来比较柏拉图与荀子政治思想,这一方法有益于打通不同文明和思想传统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本书发现柏拉图与荀子之所以在正义的实现问题上踌躇于人治与法治之间,因为他们意识到法治与人治都有局限,需要相互配合。柏拉图倾向于以法为主、以人为辅,而荀子倾向于以人为主、以法为辅。
本书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放到世界文化视域中加以分析。注重学科交叉联系、古今文化联系、中西文化比较、文学与艺术联系,折射《红楼梦》的世界光辉。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学与文化,让读者了解《红楼梦》的世界地位和价值。通过《红楼梦》,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本书内容分为四个专题:建筑文化、门窗墙文化、香文化和饮食文化。每个专题都从相关的历史文化源流入手,追溯《红楼梦》的文化现象与中华文化的源流与联系,从《红楼梦》文学文本的“点”,辐射到中华文化的“面”,联系到中西文化的“体”,进行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通过《红楼梦》文学个案认识社会历史文化,又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中掌握《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
中俄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俄从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合作伙伴。2015年5月,习近平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中俄关系继续向前推进注入新的动力。 这部新版《中国和俄罗斯的故事》并非一般的回忆录,也不是普普通通的文集,而是凝聚着中俄双方28位作者多年心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故事汇。 《我们和你们:
本书扼要介绍了7~19世纪阿拉伯与中国交往的历史,不仅讲述了杜环的阿拉伯之行、郑和下西洋时与阿拉伯的交流,而且介绍了中国与阿拉伯的古代贸易情况、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情况,书中尤其重点介绍了阿拉伯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可以说本书对读者了解中阿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的资料和知识。
本书是笔者对目前中西文论对话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与反思,是用对话的基本原则——多元、平等与交流来反思自身文论与文化传统的结果。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儒学为匮乏的就是平等的理念,没有平等的精神就没有普遍幸福的观念。对平等原则的思考与对平等理念对中国文化意义的反思乃是本书的出发点与终归宿。笔者的思考不仅来自对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的价值理念的反思。
2020年中国养宠人数超过6000万人,人宠关系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话题。然而,如此庞大的群体,出版界却鲜有他们的声音。本书旨在成为国内首本宠物主人访谈录,通过采访30位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宠物主人,传达相同或不同的声音,让更多人有机会扩大视角、彼此共情,进而爱宠物,爱自己,爱同胞。受访者包括:受抑郁症困扰的北京高中生,旅居大理的服装设计师,在普吉岛开民宿的武汉大叔,回归红尘的还俗和尚,隐居安吉的夯土匠人,远在瑞典的HR高管
当前,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正在开创多元文化交融的新局面,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文化交融现象已经在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的舞台上频频出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如何使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融合作中实现更大的发展,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所在。本书主要围绕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华文化 走出去 迈向新台阶 ,分别从 *出访海外,刮起中国风 * 文艺范 拉美行助推中国文化外交 中美、中英关系发展促进文化和汉语国际传播 两会好声音,聚焦文化走出去 一带一路 下文化产业格局的构建等热点话题着手,结合相关主题报道进行分析与论述,旨在为推动文化交流,加强国家与国家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合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书讲解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电视用光、电视摄像、后期编辑与合成等内容。每个部分分别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展开。全书旨在讲解完整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为电视节目作品创作提供指导。本书编撰中试图体现如下思路:1.贴近电视节目制作的实践,突出对学习者的技能训练。2.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确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学习方向。3.强调对新的广播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另对广播电视新技术的探讨也是本书关注的重要内容。本书适合作为本、专科院校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及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及教育技术等从业者、爱好者的实践参考资料。
笔者依据哈佛燕京学社制作的《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文著作总汇》缩微胶片所收裨治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初版(胶片编号F34),1844年香港藏版(胶片编号F35),1861年沪邑墨海书馆版(胶片编号F36),以及日本江左老皂馆藏本(胶片编号F37),等等,来展开论述。笔者试图对裨治文在中国的生活,还有《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版本、内容的流变及其对后世的传播与影响作一较细致的梳理,以期对裨治文及其《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曹正文在独立执编 读书乐 时,正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名人,如施蛰存、夏衍、冰心、章克标、赵家璧、徐铸成、王元化、罗竹风、徐中玉、秦牧、蒋星煜先生 都还健在,曹正文亲自上门,请这些文化名宿谈自己读书经验与当年从事文化活动的经历,我看,米舒编报,他很注意文化传承,他尊老敬老,在编版之余,常常去这些文化老人家中聆听教诲,日积月累,获得了不少文化名宿的口述历史。今天,曹正文将这些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访谈录,对读者了解当年历史,学习这些文化名宿读书、写作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对广大读者是有启发的。 《文化名宿访谈录》这本访谈录只是曹正文当年编 读书乐 的副产品,但它带给读者同样有益智与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