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上看见深渊》是一本特别且深刻的对话录,书名语出鲁迅 于浩歌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书中,诺奖候选女作家残雪与其胞兄、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分别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数次进行了一场二人都感到 很累 又 很有必要 的世纪对话。作为亲兄妹,两位作者在血缘及思想成长经历上的联系,令他们得以基于各自领域丰富的学识而作跨领域的拓展性讨论,较之一般对谈更具亲和性和启发性,亦为对话这一文体结构,添加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思辨的张力。 话题营养丰富,涉及中西哲学、美学、文学,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及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心理,作家批评家和欣赏者的心灵结构或层次,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认识的关系,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和一般生活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等,系10年间的二
1.在本书中, 图书馆 的内涵非常丰富,是名副其实的人类文化汇聚之所在。既包括真实存在的图书管,也包括以口传文学为主要表现的精神性图书馆,还包括知名作家,如埃科、博尔赫斯、托尔金等所构想的图书馆。建筑、人和书的故事相互交织,那些代表性图书馆,俨然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一个个光点。 2.掌故丰富且言之有据。作者本人是珍本收藏家,说起藏书场所和珍贵图书如数家珍。图书馆建造者、藏书家、书商、偷书贼 各色人等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构成了文化的多幕剧。
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在东京,书店逐渐消失,书店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薄弱。书店未来还会存在吗? 在电子书、网络购书成为常态的现实环境下,书店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 在小巷、街区乃至山村的书店里,店员、店主以怎样的姿态继续经营着这个事业? 作者遍访日本数个知名特色书店、二手书店,访问书店从业人员的工作心得、人生经历,探究 书 和 书店 应该继续存在于这个时代的意义,从根本重新审视 传递书 的职业。 一本探讨 书 与 书店 的现在与未来的非虚构反思之作。
本书站在全球物的交往视角,基于丝路物质文明交往、丝路制度文明交往、丝路精神文明交往三大层面,围绕器物、技术、制度、经济、艺术、文学、宗教七大要素展开研究。物质上丝路器物是中国美学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工匠精神或民族精神传播的物质符号,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技术与文化水平,显示了中华文明的民族特色、国家身份与世界地位。制度上丝路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具时空整体性的文化世界,表达了人类各文明的交汇及其精神,昭示丝路是中国向世界输出文化的桥梁。精神上丝路也是全球文明思想体系建构之路,丝路文明知识体系是人类知识体系生发、交流、融合与互鉴的重要形态。
一个国家的强大来自其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及文化力等诸多要素,但归根到底源于文化力,其中,传播力是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此立论,从文化强国入手,阐述文化强国的内涵与要素,梳理文化强国的历史嬗变以及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并根据世界文化发展特征与态势,提出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化策略。本书阐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价值与贡献,提出在新的国际局势下,如何向世界传达中国故事与声音,让世界人民更多了解、欣赏中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贡献新的力量。 本书适合中国文化爱好者及相关研究者阅读。
《 一带一路 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通过研究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以总结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基于国际语言传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涵与目标、途径与方法、问题与对策、机制保障,并探索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文化外交、文化产业、经济模式等的关系,为当前的汉语热,提供借鉴。
本书围绕 培育新赛道,树立新优势 的主题,深入探讨上海推动文化产业重启繁荣,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框架等,对上海文化产业进一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出了对策建议。本书包括五大板块,汇聚了15篇研究成果,包括栏目一:总报告,培育新赛道,树立新优势 上海文化产业的坚韧与活力;栏目二:产业篇:把握新趋势,发展新业态;栏目三:专题篇:突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栏目四:前沿篇:推动创意开发,激活文化消费;栏目五:国际篇:把握国际潮流,拓展前瞻视野;《上海文化产业大事记》对2021年12月 2022年11月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事件,做了系统的梳理。
藏族人口占了西藏自治区的93%,约52%的藏族人生活在西藏,其余的人民生活在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省。6年的频繁访问和对青海和云南藏族社区的参与使得作者对这些可爱的人民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本书里描述的作者的两个藏族女儿,都来自普通的家庭。这本书展现她们真实的生活和想法,发现生活在云南和青海藏族人的生活和文化、严酷的自然环境、社会、学校和工作以及梦想和挑战。
我们和你们 丛书按照一国一品的概念,以小故事揭示大历史,讲述中国和周边国家传统和现在的友谊与合作。该丛书旨在密切中国和有关国家的人文联系,推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进程,尤其是配合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 中俄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俄从建立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到 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再到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 ,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俄罗斯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积极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合作伙伴。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
本书选取了亚洲的东京、欧洲的布鲁塞尔、北美洲的纽约、南美洲的里约热内卢和大洋洲的悉尼这五座城市为例,探讨它们及其友好城市之间的交往实践与文化交流机制。在每一个案例研究中,作者都先对其研究对象(即某个特定城市)的自然历史概况、政治经济情况和社会文化情况加以说明,以求对该城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此后,作者将对该城市的友好城市网络进行梳理,并从政治交往、经济交往和社会交往这三个维度来回顾该城市及其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实践,并探讨该城市与友城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制度化机制和非制度化机制。在对该城市的概况、国际友好城市网络及其友好城市交往实践进行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将对该城市与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特点加以总结。希望本研究能助推北京友城文化交流机制的建设。
《中国文化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研究》对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社交媒体中的传播,选取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媒体,针对其传者、内容、接受、效果等层面进行了系统合理的调研,在传者机制、内容生成、传受结构、效果机理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得出了一些具有共性和普遍意义的结论。
本书以 一带一路 经济发展战略为背景,阐述了内蒙古文化建设与对外传播对增强内蒙古文化软实力,提升内蒙古国际形象,增进互相理解与信任,进而推动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意义;对如何提高内蒙古文化传播力,增强内蒙古文化软实力提出了策略建议。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3》在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在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以 奔赴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文化创新思辨 为主题,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囊括了新空间建设、乡村振兴、事业单位机构重组、融合发展等全国公共文化领域的新近热点,也凸显了高质量博物馆群建设、延时服务、数字化建设等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与成就,以期为上海为全面提升人民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智力支持。
《弘骥智库 企业持续成功系列丛书 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体系和实践》综合了我们20余年的企业管理和咨询经验,融合了多位业内知名人力资源专家和高管的实践,依照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要求,精简理论性阐述,强化实践性操作,以问题为导向,为企业高管和人力资源经理答疑解惑,力求促进同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发展构筑竞争优势。 《弘骥智库 企业持续成功系列丛书 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体系和实践》适用于商务类或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以及成人教育的教学,也可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考之用。
《摆渡者》是 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 暨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论文合集,是会议的研修成果,为从事中外文化互译的专业人士提供学习研究的宝贵资料。通过将40个语种中外文化交流翻译领域内150名授课专家的发言、论文以及20多场讨论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理清中外文化交流与翻译的历史沿革、学术脉络、主要现状和面临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语言水平和翻译能力提供决策与工作参考。本书涵盖了各语种发言资料共计约60万字,将成为中外文化翻译界目前涵盖语种*全、学术视野*广、*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献资料。
《春风化雨文化惠民: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针对云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建设情况,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专题研究,从理论层面总结提升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在全省选择不同类型的十个观测点,介绍了近年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在“文化乐民”中取得的显著经验与成绩。0在全省选择了另外类型的十个观测点,介绍了“文化育民”工程中取得的显著经验与成绩。用选点的方式介绍了云南省“文化富民”工作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与效应》致力于呈现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之下,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实践,并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学理反思。 《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与效应》分别从文化生产、应用、文化消费以及社会发展这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入手,探讨了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相互催化的动态关联。这一局面的形成,则是高新科技、文化企业与政策法规竞合与博弈的结果。通过对文化科技融合的基础、路径、形态与结果的梳理与研究,该书将回应文化产业与高新科技二者关系的理论命题,也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提供针对性的决策建议与审慎反思。
今天,印度在迅速发展,正奋身崛起。中国也是同样,亦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中印两国所取得的成就,已为世界所公认,并为世界所瞩目。在这种形势下,中印两国为了更好地建设各自的国家,相互学习,彼此交流,就显得更加重要。而经济和文化,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更加繁荣,只有相互交流,才能相得益彰,这也是早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本书主要研究和介绍了中印两国自古以来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的情况,论证了自古以来,两国彼此学习,相互交流,并且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只是单方面交流和影响。
暂时没有内容
文化国际传播是一项国际性的战略工作。本书将按国别选择世界各国在传播本国文化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分析文化传播所涉传播本体、途径和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一部具借鉴性的实用手则。全书充分考虑到典型性和国别特点,所选案例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丁超、宋炳辉著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考察和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与中东欧地区16个国家之间的文学和文化交流历史,力求在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社会语境中,追溯这种跨文化对话现象的生成和流变,钩沉史实,梳理脉络,解读作品,记述人物,探究规律,总结得失,依托各种“碎片化”的微观史料,揭示这种民族和国家之间古往今来的文化关联,复原中国与中东欧各民族之间人文交流所经历过的时空轨迹,从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意义角度,展现文学在沟通各国人民精神世界过程中的独特方式和恒久魅力。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受到国际商务汉语教学与资源开发基地(上海)资助出版。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从事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学近20年,经验丰富。本书是日积月累的成果。中外商务合作跨文化交际案例集内容丰富,五十多个案例分为初级 、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专业内容涉及:企业战略、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涉及国家:中国、德国、法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西班牙等。适合商学院,尤其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学员使用。以及从事中外合作的商务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