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按门类、批次、地区、项目等来安排条目。内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门类,靠前至第四批次,20多个地区,1986名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比较详尽地叙述和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本卷撰写中特别关注了传承的脉络,因此成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它对于我们了解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是一个指南。本书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四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986人),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套装上下册)》的图文原始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相关单位和团体上报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申报材料。为了使这部图典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完成了本书的编撰工作。
“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文化遗产”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规划产生得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海派玉雕是以上海地区为中心的一种玉石雕刻艺术流派,和 北派 、 扬派 、 南派 一起并称为全国四大流派。它是上海文化、经济和民俗、工艺高度结合的产物,以广泛的市场为基础,在丰富生活、美化形态、传递情意、陶冶趣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流通、保值、投资、收藏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主要从海派玉雕的历史发展、工艺技术、品鉴欣赏三个方面进行讲述,配以大量的精美图片,让读者在视觉上感受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了解海派玉雕在上海这片文化土壤中的传承与发展。他不仅反映了地域性雕刻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统计,截止目前,世界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七百多项,中国就占有其中的三十多项。这中间包括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遗产。 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和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和遗址。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绘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或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有突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的共同杰作有、以及考古地址等地。 编辑这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意义就是使读者在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放眼世界;树立中华民族的自尊与自豪。
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进一步弘扬中国 传统文化,拟将中国目前 非遗项目进行系统介绍并多语种出版,向世界人民展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魅力,提升 软实力。主要内容如下:
《代表性项目卷》汇集了目前中国所有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十大部分,共收条目1200余条,总字数约100余万字。在完整收录非遗代表作品基本信息的同时辅以精选图片与传承人名录,全方位呈现出非遗代表作的文化魅力。本卷内容兼具知识性与文献性,编纂中注重通用性、简要性和可读性,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和参考需要,使专业人士和非遗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三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219项)和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311项),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编排。本书采用2014年11月近期新公布的第
抢先发售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汇集成名录,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1100余项农业文化遗产,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要点介绍,便于检索和查阅。全面地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与梳理,按照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工具、农业技术、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和农业民俗十个方面分析、收集、整理农业文化遗产1100余项,既涵盖了“优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包括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发掘了更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这为深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历史、保护、发展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抢先发售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汇集成名录,基本涵盖了我国所有1100余项农业文化遗产,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要点介绍,便于检索和查阅。全面地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与梳理,按照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工具、农业技术、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和农业民俗十个方面分析、收集、整理农业文化遗产1100余项,既涵盖了“优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包括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发掘了更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这为深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历史、保护、发展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熊红云、詹炳宏、梁汉昌著的这本《锦绣广西》融入全新互联网数字媒介扩充阅读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服饰特色。 《锦绣广西》分为裳识、民俗、匠艺、游食四个部分。裳识部分以服饰、纹样、织锦、刺绣、配饰为线索,介绍了广西各少数民族服饰;民俗部分以传统节庆、民间传说、风俗为线索,记录少数民族地区婚丧嫁娶、鬼神信仰、风俗传统等方面的内容;匠艺部分记载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技艺,包括服饰的制作过程、服饰原料的采集与制作等方面的内容;游食部分以广西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特色和风味美食为主题,向读者分享广西的生活与饮食文化。 《锦绣广西》以图为主,简括凝练,整本书可以作为一份广西礼物,以飨读者。
白如雪、黑如墨、红如朱、绿如翠、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花如锦、凝如脂、润如玉、坚如铁。 以白地黑花之成功,剔花技术之精湛,绞胎工艺之娴熟,仿定酱釉之逼真,宋代三彩之精致,金代加彩之美艳,元代雕塑之精绝为诸窑之冠。可谓古陶瓷艺术瑰宝,是中国古陶瓷文化的一枝盛开的奇葩。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和现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原副秘书长赵青云,这样评介河南焦作当阳峪窑古陶瓷。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的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注意到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会使全世界遗产枯竭。为使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于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1972年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代表性项目卷》汇集了目前中国所有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十大部分,共收条目1200余条,总字数约100余万字。在完整收录非遗代表作品基本信息的同时辅以精选图片与传承人名录,全方位呈现出非遗代表作的文化魅力。本卷内容兼具知识性与文献性,编纂中注重通用性、简要性和可读性,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和参考需要,使专业人士和非遗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三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219项)和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311项),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编排。本书采用2014年11月近期新公布的第
本书精选国内优秀室内设计师*代表作品,以精美实拍图片为主,图片新颖清晰、案例特色分明。每个案例以图片为主表现其设计理念和设计特点,内容丰富,图片精美,是国内室内设计行业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图集,代表了国内当代设计水准和*潮流趋势,必将深受室内设计行业内从业人员、学生、地产开发商欢迎。 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要渲染出精美的、照片级的效果表现,而是侧重于对渲染器本身的命令设置的理解和掌握。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详细介绍了VRay的每一个功能面板的常用参数命令、VRay的灯光、材质和贴图设置以及渲染的设置过程,并通过多个精美的设计和渲染示例对VRay的几个重点功能进行了讲解,使读者能够快速地学会VRay的命令设置,并轻松地渲染出精美的图像。 本书精选国内优秀室内设计师*代表作品,以精美实拍图片为主,图片新颖清晰、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义兴张道口烧鸡传统制作技艺》系列图书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课题项目,以传统技艺、代表传承人、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田野考察为基本线索,对老字号单位中的传统技艺进行了系统地挖掘整理,采用大量图表、照片与影像资料,翔实介绍了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老字号”类传统技艺项目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展示了与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的紧密关系,以及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表现出传统技艺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教育和审美价值,是保护、发展传统技艺和老字号单位的创新性举措和历史性贡献。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更加充分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世界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历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固此保护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华老字号·传统手工技艺》系列图书基于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从三工技艺、代表传承人、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田野考察为基本线索,对老字号单位中的传统技艺进行了系统能整理,采用大量图表、照片与影像资料,翔实介绍了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老字号”类传统手工技艺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展示了与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的紧密关系,以及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意义用,表现出传统技艺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教育和审美价值,是保护、发展传统技艺和老字号单创新性举措和历史性贡献。 本图书系列的编辑出版不仅对于保护老字号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提供了一个个有说服力的个案分析启发我们对于今天仍然作为生产、生活方式存在而不可分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多种手段加以积极的.型和
通过对5位传承人及周边人员进行采访,对传承人的口述资料进行整理,不仅详细记录了技艺传承的历程,展现出传承人在实践中的创造智慧,还体现了传承人对该门技艺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思考,从而呈现出非遗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相关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本套书采访的5位传承人分别是:六合拳传承人曹凤岐、永宁南关竹马传承人沈迎、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传承人蔡金昌、大石窝石作技艺传承人宋永田、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传承人李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