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系列丛书之一种,为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专家乌丙安的个人专集。 本书共有文稿36篇,后有附录4篇。前者为作者2003年初到2005年3月参加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2006年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期间的文稿。后者为2000年到2002年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筹备工作中写下的文字资料。这些内容涵盖了作者对此项工作的主要认知、体验和实践。为从事本工作的读者无疑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参考范本。
《八音的秘密》是为孩子们了解中国民族乐器而创作的 原创音乐绘本 “八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我们常说的“八音盒”的“八音”也源自于此。 音乐绘本《八音的秘密》通过主人公和爷爷的故事,按照“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的顺序为小朋友们介绍了民族乐器的点滴以及关于“八音”的秘密。 两位作者通过文字、插图、音乐和动画四位一体的全新创作方式,让大家 立体地了解民乐,感受民乐;她们所讲述的不仅是爷孙之间的深厚情感,还有主人公与民乐相伴的整个成长。 《八音的秘密》的文本和音乐由独立音乐人邹頔倾心创作;插画由绘本艺术家温艾凝精心绘制。民乐器演奏录制由国乐艺术家方锦龙、二胡演奏家王颖、古筝演奏家苏畅、吹管乐演奏家丁晓逵、笙演奏家朱瑞、古琴演奏家孙瀛、阮演奏家杨众国和潘
本书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作者从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以来的学术成果二十余篇论文组成,主要有《非遗十题 我国非遗保护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论 非遗 传承人的保护方式》、《新课题:都市民俗保护》、《春神句芒考》、《重建国家与节日文化 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民俗文化是一条滔滔巨流》等,从理论、实践、立法、保护、传承、发展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既有对 非遗 理论的归纳,也有具体个案的分析;既显示了对 非遗 保护和发展的反复思考过程,也将对 非遗 的传承实践引向深入。
本书汇集了向云驹先生近十年来所发表的论文及讲话稿,其内容主要涉及关于21世纪文化走向的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深度与高度的话题、以及十余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的遗产批评和遗产实践的思考、讨论、争鸣和建议。这些论文或文章都曾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上发表,大多引发了文化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各个文章观点明确突出,对非遗的研究相当的深入。
《安徽绿茶》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技艺卷)】中的一本,全书主要从安徽绿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文化脉络、现代传承等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安徽绿茶制作技艺的发展过程。安徽绿茶需经过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初烘、回潮、足烘(以安徽毛峰为例)等步骤,制作流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叙述详略得当,具有知识性、科普性。
《宣笔》一书主要从宣笔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宣笔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宣笔制作需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技艺极为复杂。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巧,具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形成尖、圆、齐、健四德俱全的独特风格。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叙述详略得当,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安顺地戏》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连接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徽派版画源于古徽州,主要发展于现在的皖南及江浙地区。徽派版画的制作涵盖了雕刻、印刷、制墨、造纸等诸多工艺,在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本书主要从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派版画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
本书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歙砚、婺源三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祠堂建造技艺。 婺源歙砚:歙砚的全称为“歙州砚”,产自古歙州婺源县的龙尾山,因此,歙砚又有“龙尾砚”、“婺源砚”之称,迄今已有1260多年的历史、本篇分歙砚简述、歙砚沿革、歙砚赏析、发展与思考四个方面展示了婺源歙砚的魅力。 婺源三雕是指婺源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作为徽派建筑精彩的艺术亮点,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考察价值与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对当代的建筑艺术有巨大的影响。 婺源祠堂建造技艺:祠堂不但是村落所有建筑中规模*的,而
《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在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作总体分类概述的基础上,从分析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入手,通过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保护应采取的措施,如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及其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系统、明晰的探讨。
《歙砚》一书主要从歙砚的历史渊源、工艺特征、传承人物、作品鉴赏评价、传承意义等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歙砚制作技艺的发展过程。现在除了少数书画家坚守用砚研墨,砚已作为礼品、收藏品和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既可以把砚台作为一件文物来收藏、鉴赏;也可以把砚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装饰。 本书详细记录了歙砚从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脉络,以及歙砚的制作工序和雕刻艺术,歙砚的主要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歙砚的美学特征、艺术风格和鉴赏标准等。全书内容丰富翔实,既介绍了歙砚的发展历史、装饰工艺,又介绍了历代传承主要人物脉络,工艺和传承渠道的创新,叙述详略得当,具有知识性、科普性。
《祁门红茶》一书主要从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祁门红茶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祁红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又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道工序,精制有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叙述详略得当,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杨福安、王京娥编著的《阿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本书对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概况、历史源流到分布状况及生产工艺、产品规格、作用与价值等多个角度做了全面的叙述,并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方案。另有生产工艺流程及分析若干,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吴韵汉风文丛:江苏百种非遗》即以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根据同类合并,分86项对其进行逐一解说,同时兼顾与其他地区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但囿于篇幅所限,挂一漏万,仅以此抛砖引玉,与各界同行商榷。
本系列丛书中每分册以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题,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把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存续现状,详细的制作工艺及流程,主要传承人的当下状况等内容一一呈现给读者。
中国刺绣艺术和鞋履的完美结合诞生了“绣花鞋”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鞋履款式,绣花鞋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今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绣花鞋同时具有美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方面的内涵。王冠琴、丁鼎编著的《绣花鞋制作技艺》是“绣花鞋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冠琴多年从事绣花鞋制作技艺研究与再创作过程中,实践经验和内心感受的总结。并系统梳理了夏商历史以前的鞋履、少数民族的绣花鞋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等内容。既具备工具书的作用,又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力求图文并茂,将绣花鞋制作技艺的文化内涵展示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