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现存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况进行了调研,从其价值、保存现状、日常管理、建档、档案的内容分析、信息开发等多方面切入,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多种妈祖信俗档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代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中的关键问题,着重研究了当代妈祖信俗口述档案的建立方法,进行了口述建档实践,并对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本书希望通过系统化的研究了解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全貌,构建文化记忆,并在档案文本中发现中华民族经年不变的文化认同。
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八章。章从整体上概括了大运河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其余七章,将大运河的文化资源分为河道、闸桥、沿线庙宇、码头、粮仓、公园与博物馆、乡情民俗七个版块分别进行了介绍。本书稿从大运河沿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摘取了四十余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粤人的手信大致有食品类、工艺品类、居家类等。从手信中的一件糕饼,你可以品尝出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的不同韵味;一个泥塑,会令你忆起儿时的童话梦幻;一幅绣品、一扇葵艺或许会激活你的艺术潜质。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粤人的 手信 结下不解之缘,加上轻盈的体态,精美的装潢,焉能不作为 手信 的*!
20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出台国际化保护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1世纪初,为适应世界各国对其多元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丰富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见证而日益高涨的保护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在国际法中牢固确立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至今已得到超过90%的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批准,接近于全面批约。这项全球性的文化保护工程促使人们日益普遍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括世代传承的丰富的非物质传统,它们是社区特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也应该得到保护和促进。
本书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对北京市近 300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性了总结与展示,分属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别,涵盖北京生活的各方面。此书空间上跑遍城内东西南北的区县乡镇村落,解除了上百家传承单位和传承人,是北京非遗一次全角度的重新接触。
本书稿是一本具有非遗特色的有关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图文集。本书稿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并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卫华团队进行田野调查后撰写。 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十章。作者首先从整体上概括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后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分为山水、水利、庙宇、古村落、古道、红色文化、非遗民俗、新时代的发展、三山五园九个版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稿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中,摘取了近百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丛书内容简介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内容简介 莆仙戏,原名兴化
福建具有悠久完整的农业文化体系,本书由福建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联合福建农林大学,深入调研,严格考证,挖掘福建农业文化遗产,从遗址、物种、工程、技术、工具、文献、特产、景观、聚落、民俗等十大类型上全面展现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的全貌。
本项目以丛书的形式,整理出版福建省入选 批准的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等项目,把这些民间形式的音乐材料按项目名称单独出版成册,并进行概况介绍,以利于民间艺术材料的保护与传承。本书介绍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莆仙戏的概况,列出了莆仙戏的66种唱腔,同时介绍了莆仙戏进京演出剧目选曲、器乐曲牌以及传承任务等,对莆仙戏这个一古老剧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有利于该剧种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农业文化精粹》内容有:中华文明之根源——农业的起源;丝、棉、麻、毛——衣被天下;美轮美奂桑蚕丝绸篇;诗酒香茗——茶酒文化;经世济民富国安邦——中国古代农学思想;曲径探幽——历史文化名村等。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 2019)》,是系统研究与梳理我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分析报告,也是由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和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共同打造的 绿皮书系列 的研究报告。报告全面系统地深入分析了我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大背景、现状、问题、趋势等方面,深刻揭示了我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状态与态势。 全报告分为二十部分,分别为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大背景,非遗的概念、内涵与特点,世界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分析,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问题,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非遗发展的市场与产业分析,中国非遗产业的规模与结构分析,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新时期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新时期中国非遗发展的基本机制,新时期
福建非遗系列丛书由赵麟斌主编,主要内容包括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妙绝伦的工艺、丰厚深邃的文化、手工技艺的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展现更大的民族文化魅力。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总报告分析了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国际发展趋势、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总体特点以及面临的若干挑战;分报告比较全面地分析了2021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在申遗承诺履行、机构与能力建设、遗产保存、遗产影响因素、遗产工程项目与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详细状况;专题篇分析了2021年国际、国内影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点或热点事件,以及本年度社会公众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现象表达的各项态度;特色遗产篇阐述了2021年度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者对不同类型遗产的保护管理实践;附录反映2021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主要保护管理工作数据。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10大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巨大的传承价值和发展潜力。陈方勇、游小军、邹森、单孝勇、冷文浩、孙志阳等编*的《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1辑)》是凉山州文化建设和历史传承的一批重要成果。
本书着力于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 传承发展 两大焦点,研讨的议题和内容反映和体现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传承人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理论概念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学科参与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建设的关系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检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及研修培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区参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互联网语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了多种思路和可能性。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再造,不容替代”的财富。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截至2003年7月,共有754项,其中我国有29项。 今天,神州大地的壮丽山河已不能满足我们饕餮的目光。面对云游五洲来者的侃侃而谈,谁不羡慕?然则,走世界又谈何容易! 打开这部书,省却那万里路。 书中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将带你领略世界近600处旅游胜地的神采风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3)》分总报告、分题报告、2012年年度热点、大事记四部分。总报告题为“2012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分题报告分为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保护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等十个专题。在“2012年年度热点”栏目中,介绍了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的发展及问题和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所取得的成果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考。大事记部分汇集了2012年度文化部及全国各地文化部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的活动。
本书在仔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四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对政府和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传承人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对策建议。